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本戰敗時,澳大利亞軍方人員來到大久野島確認存放毒劑的數量為芥子氣1468噸、路易氏氣827噸、紅劑958噸、綠劑7噸,合計3260噸。另外根據《情報報告》第四卷,存放毒劑量為芥子氣1680噸(忠海)、路易氏氣910噸(忠海)、紅劑1035噸(忠海440噸、愛媛縣大三島595噸)、氫氰酸15噸(忠海)、綠劑7噸(大三島),合計3647噸。二者都包括裝填在筒內的毒劑。比陸軍生產毒劑總量的一半稍多一些,存放於忠海周邊的彈藥庫內,另外,有約3000噸製成毒氣彈等送達到其他場所。

  催淚性毒氣彈藥、紅筒、氫氰酸手投瓶的生產量,總計為催淚筒2879042個、催淚彈33700發。紅筒合計為1597094個,手投瓶為208000個。

  戰敗時日本國內存儲的數量,按《情報報告》第四卷,大致內容如下:紅筒:忠海493756個、廣島縣阿波島89504個、岡山49個、岡山縣三軒屋943個,計584252個。綠筒:忠海282702個。總計866954個。從總生產量中扣除存儲數,裝備部隊的紅筒、綠筒數量合計為4669092個。裝備數量中的大多數都用於中國戰場,或者遺棄在中華大地!曾根兵器製造所是日軍的毒劑裝填工廠,裝填的數量,不比大久野島更清楚。迄今發現的是在美國海軍技術調查團《日本的化學武器》(1945年12月)文件中的“曾根兵器製造所的裝填實績”表。表中顯示,曾根化學彈裝填為213萬發。毒劑彈總量加上忠海的綠彈33700發共為2163700發。

  海軍的毒氣彈稱為“特藥”。1號特藥為氯乙醯苯,2號特藥為二苯氰胂,3號特藥甲為芥子氣,3號特藥乙為路易氏氣,4號特藥為氫氰酸。按前述《情報報告》第三卷海軍的毒氣生產量表,總生產量760噸,約為陸軍的1/9。其他還有少量的亞當氏氣。

  據《情報報告》第三卷,因光氣是作為染料使用的,在三池染料、保土谷化學、日本曹達均有生產,將其一部用於軍用毒氣運送給曾根製造所。包括工業用的生產量在下表中可以判明,總計為684噸。

  經過對美軍資料的研究分析,1931年~1945年日本軍用毒氣的生產量如下:這是日軍在國內生產的毒氣總量。以下為《情報報告》第三卷提供的數字。

  光氣、氯化苦不會全部轉用於軍用,而這些化學劑合計為22206噸。

  裝填的毒氣彈可以估計為陸軍1646326發,海軍70600發,合計1716926發。此外,放射筒為陸軍的紅筒2657004個,綠筒2879042個,計5536046個。另有氫氰酸手投瓶208000個。以上合計毒氣彈藥的生產量為7460972發(個)。

  有必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美軍統計的數字只能是一種參考數字。日軍在戰敗投降前,為了掩蓋罪行,把這方面的文件和材料全部銷毀了,很難再確切加以統計。即使這樣,人們從這些不完全統計中,也不難看出日本侵略軍大規模製造和使用化學武器的罪行。

  第七章為皇軍增添光彩的化學戰學校:第一節化學戰 [本章字數:2035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6:24:29.0]

  隨著化學戰劑和武器裝備的研究的深入,日本軍部決定加緊化學戰教育,設立化學戰學校,以培養化學作戰和化學防護的專門人才,同時,為編組化學戰部隊奠定基礎。日本軍部認為,化學戰學校的設立,“將為皇軍增添光彩”,其實,是為日本軍國主義增添罪惡。

  教育最早的化學戰綜合課程教育開始於1927年,是在日本陸軍科學研究所進行的。陸軍科學研究所隸屬於1919年成立的陸軍技術本部,共有兩個處組成,第1處負責物理研究,第2處負責化學研究。關於化學戰教育,過去雖然在步兵學校進行過化學戰器材使用方法的培訓,但化學戰綜合課程教育則從未進行過。

  1927年,以第2處的職員和參謀本部、教育總監部的數名職員為教官,對各院校選調的教員與研究員進行了綜合性的化學戰課程教育。

  這種教育每年舉行一次。第二次之後,要求各作戰師團也派人參加。因此,有關化學戰的知識逐漸在部隊中普及。當時科研所的教育雖然準備得不太充分,教育內容尚處於低級階段,但卻使化學戰這一學科從研究領域轉向了教育領域,在日本開了“化學戰教育”的先河。

  後來曾擔任習志野學校訓練隊長的小林忠雄就是科研所化學戰教育的首批受訓者。他曾回憶說當時的教育內容主要有:毒氣的未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化學戰史、毒氣概況、毒氣的種類與煙霧、防毒面具、氣象概論等。

  科研所的化學戰教育實施一段之後,由於各院校教員都具備了一定的化學戰知識,因此中止了科研所的化學戰教育,改成以各院校教員組成的巡迴教育團赴各地進行巡迴教育。巡迴教育由教育總監部計劃實施,教員主要來自步校和野戰炮校。

  隨著化學戰教育的深入,1933年11月日軍頒布了《有關毒氣防護及煙幕使用一般教育的訓令》,其中有詳細的各兵種教育順序表。1934年2月改訂的教育訓令中首次開始強調化學戰教育,其中第49條規定:“要對聯隊一級部隊進行毒氣防護教育..師團長、旅團長應對所屬部隊的化學兵、化學戰培訓人員實施集中教育。”在上述化學戰教育中,日軍在不同的時期使用了不同的教材。1927年,科研所首次進行化學戰教育時所用的參考書是科研所自編的《化學武器講義》、《化學武器臨時教育講義》,教育總監部編寫的《毒氣防護教育參考書》以及其他國家的《毒氣防護教範》等。1929年4月,為了配合化學戰教育的進一步深入,科研所向陸軍大臣建議,以各國的毒氣防護教範為參考,編寫新的《化學戰教範》。該教範由417條正文、37條附錄組成。系統闡述了關於毒氣的基礎知識、毒氣的使用方法、毒氣的防護、化學勤務職責等。1933年又以此為基礎編寫並頒布了訓練指導書《毒氣防護法》,並一直作為教範使用到1937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