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每天,乘專用船上班的從業人員,最多時達5000人。不僅是住在忠海附近的人,來自岡山、大阪、九州到這裡做工的人也不在少數。1945年戰爭結束時,大久野島上還留有超過3000噸的毒氣。殘留下的毒氣,在美軍的指揮下,傾倒在離四國、土佐沖120公里的海中。這次作業有很多人因毒氣而受傷。1962年,在建造居民宿舍的施工中,因碰到“路易氏氣”製造車間,還發生相當多人中毒的事故。在一個網球場的長浦地區,當年建有製造芥子氣、路易氏氣、氫氰酸及噴嚏性毒氣、催淚性毒氣、發煙筒的車間,是毒氣工廠的中心部位。在工廠中,儘管穿著“全防毒具”,毒氣仍會從其縫隙滲入,使人的皮膚潰爛出水泡,很多人的健康受到損害,甚至有人因此而死亡。但是,更大的悲劇無疑是毒氣製造完成以後。戰後,曾在毒氣工廠做工的人中,很多人受著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的病痛的折磨,而且這個地域還是被稱做“眩暈症”的多發地區,類似於結核病症的死亡人數也在增加。這完全是毒氣所造成的後遺症。患者的主要症狀是“慢性支氣管炎”,一到冬天,就持續劇烈咳嗽、痰多;咽喉和氣管有微少的殘留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濃重。只要一染上感冒等病,其症狀就更加厲害起來。很清楚,稱為“慢性支氣管炎”,實際上等於宣告該病“完全不能治癒”。因毒氣後遺症而死亡的人,已經超過1600人,死因以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疾患者為多,其中約30%為癌症。

  在日本侵華戰爭最為激烈的1940年,大久野島更名為“東京第2陸軍造兵廠忠海製造所”。從這時起,急劇地增加了從業從員,島內還建立了“陸軍技術人員養成所”。實際上就是製造“皇軍兵器”的陸軍直轄工廠。軍部以“在該養成所先受三年教育,待成績合格,進入本部的技術院,並且培養成技術系列的軍人”的口號,招募附近各鄉的高小學生入所學習。但是,對於毒氣則一概不提,高小畢業(才14歲)的少年們,懷著對這個島的美好夢想加入養成所。但等待著他們接受的,卻是毒氣製造技術的學習。而且,強制他們簽了20年的僱傭和保密合同。合同的內容,還是個人一方絕對不能推辭的單向合同。

  在養成所的三年間,少年們主要學習在化學工業學處、實習處、教練處、普通學科。考官幾乎都是技術系列軍官,完全是軍隊式的嚴厲教育和洗腦教育。他們以這樣說法淡化製造毒氣的罪惡感:“咱們將成為製造‘皇家兵器’的技術人員。所謂有化學兵器=毒氣,具有在大範圍使敵多數受傷的特點,最終是為了降低敵方的戰鬥力,不是以殺戮為目的的,是極為人道的武器。”然而,無論怎麼洗腦,也不能消除這些少年對毒氣的恐懼。初到工廠參觀,見到穿戴著全防毒具的員工,還有偷偷告訴他們“這不是小孩來的地方,到這來活不長”的被毒氣燻黑的面孔,使養成工們不禁大為恐懼。在學習內容中,被稱為《兵器學》的毒氣製造科目,最為嚴格,各種製造工藝的學習,也十分殘酷。在學習過程中,多數的養成工眼、鼻、喉都受毒氣侵害,經常需要跑到醫務室去。在檢查車間的實習,甚至還要把手浸到糜爛性毒物的實驗液中,進行反應實驗。

  沒有比軍事訓練更嚴酷的了。總是以完全實戰的情形鍛鍊,在島內行軍中,實際地按使用了催淚毒氣戴著防毒面具訓練,不少學員因呼吸困難而倒下,對此種訓練害怕極了。由於實在無法忍受這種嚴酷,還發生過養成工反抗教官的事件。那個時候,只有在“紅筒”車間實習時,因為女員工較多,氣氛相對輕鬆,對於養成工來說是唯一一次感到喘息的時間。

  經過了三年養成的養成工們,將大久野島稱做“大苦之島”。有不少養成工甚至有“與其在這裡造毒氣而死,不如上戰場”的想法。已經17歲了,到了能夠加入陸、海軍的年齡了,如果允許參軍,就可以離開島了。至當年秋天,就有十幾人離島而去。但是自那以後,對養成工就禁止加入陸、海軍了。

  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從16歲~19歲的店員和公職人員等工人被徵用(根據國家命令強制勞動),大批人被迫進入毒氣製造工廠。當時“有徵用員工不接觸危險場所的指示”,在最初的兩周時間,只是接受防毒面具的著裝訓練和軍事訓練,但不久就安排作業了,然而,由於事故造成缺員,作為補充人員連車間也安排了。但是,這些人只受過操作方法的訓練,毫無化學藥品知識,為此,他們被毒物所侵害,終生與醫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更有甚者,根據“學生動員令”,連中學生及女學生都調動起來,製造氣球炸彈,挖防空壕,甚至搬運裝入毒氣的容器。毒氣製造這種非人道的行為,把少男、少女都捲入進來。

  日軍忠海製造所的毒劑生產能力究竟多大,現在已無從查考。在櫻火會的《日本陸軍火藥史》中揭示了1942~1945年忠海的生產能力(月產)為芥子氣、路易氏氣250噸,氫氰酸50噸、二苯氰胂80噸。

  日軍陸軍生產的毒劑總量究竟有多少呢?根據各種資料統計,生產量合計6616噸。如果加上民間軍需工廠生產的光氣018噸,就相當於其國內的生產總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