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濟南支部的組織機構如下:庶務班負責支部的管理、對外聯絡等業務。
衛生材料班負責配備、供應各種器材、藥品和消耗品。
計劃班根據日軍的作戰要求,制定支部工作計劃。
衛生研究班負責化學實驗以及當地衛生學的各項研究和有關毒氣研究。
給水鑿井班負責野戰及駐地的水質檢查、飲用水滅菌、用水消毒以及開鑿野戰用井及戰鬥部隊給水業務。
防疫班負責細菌檢查、預防接種以及其他預防瘟疫等業務。
毒菌製造班負責研究製造細菌戰用的各種瘟疫毒菌。
經理班籌集支部所需物資,負責工作、給養等業務。
這些支部都是為了滿足日本急欲迅速征服中國的需要,為了解決細菌戰劑不便運輸這一難題於1938年之後在中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來的。它們是主要細菌戰部隊的補充,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工具。
第一章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第七節第8604部隊 [本章字數:1034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09 16:41:59.0]
駐紮在廣州的南支那防疫給水部,是日本1939年前後在中國建立的三大細菌戰部隊之一。其代號為波字或海浪第8604部隊,對外稱南支那派遣軍防疫給水部隊,與1644部隊、1855部隊一起同屬於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9技術研究所(登戶研究所)所轄的謀略(暗殺)部隊,不是一般的防疫給水部隊,而是一支細菌戰部隊。
該部隊設立於廣州市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山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內。部隊的編制員額為1200人,並在華南的大中城市設立了12個支部。部隊長先後由田中嚴大佐,佐佐木高行中佐,佐藤俊二大佐和龜澤鹿郎大佐出任。
其中佐藤俊二於1940年12月至1943年2月擔任了3年部隊長。他於1931年就主張使用細菌戰,1936年又支持建立第731細菌戰部隊,深受石井四郎的賞識,先後被石井推薦擔任廣州和南京的防疫給水部隊並任職長達四年之久,是石井式的第二號人物,多次立功受獎,獲得過“旭日”和“金雞”勳章並晉升為中將。戰後佐藤俊二被俘在蘇聯伯力受審時,只談了初到南京的事,對在廣州的事隻字不談,而法庭未加追究是一個很大的失誤,因此廣州的細菌戰問題一直是個空白。直至1994年,當時在8604部隊服役的隊員丸山茂,發表了《不管以什麼名義,走向戰爭是罪惡》—文,暴露了廣州細菌戰實情。廣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沙東迅教授根據丸山的文章進行考證和核實,發表了《揭開“8604”之謎》一書,從而揭開了蒙在廣州波字8604細菌戰部隊之上的迷霧,使部分真相大白於天下。
根據丸山的文章及沙東訊的考證,波字第8604部隊的組織體系如下:本部下設六個處。其中專業將佐100人(不包括兵區醫院的人數)。
總務處負責後勤保障、人事、財務管理。處長是熊倉少佐。
第1處是細菌研究處,處長是溝口軍醫少佐。本處下設庶務班、研究班、檢驗班(主任:佐藤大尉)、培養基班、消毒班和動物班。共約80人,其中將佐官10人,中國勞工7人。
第2處負責防疫給水研究,處長是江口衛生少佐。
第3處研究各種傳染病的治療。處長是小口軍醫少佐。
第4處從事鼠疫菌培養和病理解剖,處長是渡邊軍醫中佐。
第5處是器材供應部門。
其本部、部隊長室、總務處、第1處、瘧疾研究室、動物室均在現中山醫科大學圖書館舊樓(兩層,另有地下室或稱地庫)的地方,第2、3、4、5處、經理部、宿舍、酒吧、細菌培養室、檢驗班、飯堂、馬房等均在舊圖書館附近,也包括現中心醫院的部分地方。
第二章特殊工廠:第一節特別移送 [本章字數:327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5:49:19.0]
侵華日軍不僅進行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所明文禁用的細菌武器的研究和製造,還大量地用活人進行人體實驗。實驗使用的活人就是我國的抗日愛國志士、無辜平民和蘇聯、蒙古、朝鮮人。他們為了掩蓋罪行,把受細菌實驗的活人稱為“圓木”,將關押在中國東北的各“矯正院”、收容所的人秘密解押到731部隊叫做“特別移送”。一旦被“特別移送”就意味著將被當成“圓木”而被隨時提出來做各種各樣的解剖或細菌實驗。
日本憲兵隊把逮捕的中國人、蘇聯人、蒙古人和朝鮮人,除了就地處置之外,其餘的送往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當作細菌實驗品。這就是所謂的“特別移送”。日語叫做“特別移送”,簡稱“特移”。不知是不忍再提到過去的殘忍,還是希望抹去歷史中罪惡的一頁,現在即使在大型日語辭典中,也無法見到這個詞的蹤影。“移送”是一個法律述語,原指將案件“移交移送”另一個部門處理。而在前面加上“特別”二字,受到“特別移送”,則意味著走上了慘遭日軍非人折磨的不歸之路。
人體試驗是由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治郎批准的,它的准許範圍先是在哈爾濱的731部隊,後又擴大到各地的分部和支部,以後又普遍地擴大到所有的日本在華的醫院。
被“特別移送”的中國人大多數是被俘的八路軍、新四軍戰士、抗日愛國人士、進步學生和教員。此外還有蘇聯紅軍戰土等。凡是被“移送”至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做實驗的人,有的經過幾天,就斷送了性命,有的在死亡線上掙扎過來,還要繼續遭受各種致命細菌的實驗,一直到死去為止。只有極少數犧牲者的姓名留了下來,例如來自牡丹江的鐵路工人孫朝山,木匠吳定興,修理匠朱志猛,來自瀋陽的中國愛國青年王英,來自山東黃縣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崔德思等。因為他們忠於祖國,堅貞不屈,不願當漢奸,便受到日本憲兵的種種酷刑,終為第731部隊所殘殺。還有一位來自大連的店員鍾明慈,被日本憲兵隊當作嫌疑犯抓去,說他從郵局向報館寄過一篇揭露日寇暴政的文章。但是大多數犧牲者的姓名是無法知道的。因為他們被送到第731部隊的秘密監獄之後,立即被禁止再使用原來的姓名,每個人被編上了一個三位數的號碼,直到死亡為止。當一個人經過實驗死亡後,便在卡片上取消了他的號碼,將慘死者的屍體送往焚屍爐里焚化,把他身上的鐐銬取下,加到下次的受驗者身上去。
衛生材料班負責配備、供應各種器材、藥品和消耗品。
計劃班根據日軍的作戰要求,制定支部工作計劃。
衛生研究班負責化學實驗以及當地衛生學的各項研究和有關毒氣研究。
給水鑿井班負責野戰及駐地的水質檢查、飲用水滅菌、用水消毒以及開鑿野戰用井及戰鬥部隊給水業務。
防疫班負責細菌檢查、預防接種以及其他預防瘟疫等業務。
毒菌製造班負責研究製造細菌戰用的各種瘟疫毒菌。
經理班籌集支部所需物資,負責工作、給養等業務。
這些支部都是為了滿足日本急欲迅速征服中國的需要,為了解決細菌戰劑不便運輸這一難題於1938年之後在中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來的。它們是主要細菌戰部隊的補充,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工具。
第一章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第七節第8604部隊 [本章字數:1034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09 16:41:59.0]
駐紮在廣州的南支那防疫給水部,是日本1939年前後在中國建立的三大細菌戰部隊之一。其代號為波字或海浪第8604部隊,對外稱南支那派遣軍防疫給水部隊,與1644部隊、1855部隊一起同屬於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9技術研究所(登戶研究所)所轄的謀略(暗殺)部隊,不是一般的防疫給水部隊,而是一支細菌戰部隊。
該部隊設立於廣州市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山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內。部隊的編制員額為1200人,並在華南的大中城市設立了12個支部。部隊長先後由田中嚴大佐,佐佐木高行中佐,佐藤俊二大佐和龜澤鹿郎大佐出任。
其中佐藤俊二於1940年12月至1943年2月擔任了3年部隊長。他於1931年就主張使用細菌戰,1936年又支持建立第731細菌戰部隊,深受石井四郎的賞識,先後被石井推薦擔任廣州和南京的防疫給水部隊並任職長達四年之久,是石井式的第二號人物,多次立功受獎,獲得過“旭日”和“金雞”勳章並晉升為中將。戰後佐藤俊二被俘在蘇聯伯力受審時,只談了初到南京的事,對在廣州的事隻字不談,而法庭未加追究是一個很大的失誤,因此廣州的細菌戰問題一直是個空白。直至1994年,當時在8604部隊服役的隊員丸山茂,發表了《不管以什麼名義,走向戰爭是罪惡》—文,暴露了廣州細菌戰實情。廣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沙東迅教授根據丸山的文章進行考證和核實,發表了《揭開“8604”之謎》一書,從而揭開了蒙在廣州波字8604細菌戰部隊之上的迷霧,使部分真相大白於天下。
根據丸山的文章及沙東訊的考證,波字第8604部隊的組織體系如下:本部下設六個處。其中專業將佐100人(不包括兵區醫院的人數)。
總務處負責後勤保障、人事、財務管理。處長是熊倉少佐。
第1處是細菌研究處,處長是溝口軍醫少佐。本處下設庶務班、研究班、檢驗班(主任:佐藤大尉)、培養基班、消毒班和動物班。共約80人,其中將佐官10人,中國勞工7人。
第2處負責防疫給水研究,處長是江口衛生少佐。
第3處研究各種傳染病的治療。處長是小口軍醫少佐。
第4處從事鼠疫菌培養和病理解剖,處長是渡邊軍醫中佐。
第5處是器材供應部門。
其本部、部隊長室、總務處、第1處、瘧疾研究室、動物室均在現中山醫科大學圖書館舊樓(兩層,另有地下室或稱地庫)的地方,第2、3、4、5處、經理部、宿舍、酒吧、細菌培養室、檢驗班、飯堂、馬房等均在舊圖書館附近,也包括現中心醫院的部分地方。
第二章特殊工廠:第一節特別移送 [本章字數:327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5:49:19.0]
侵華日軍不僅進行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所明文禁用的細菌武器的研究和製造,還大量地用活人進行人體實驗。實驗使用的活人就是我國的抗日愛國志士、無辜平民和蘇聯、蒙古、朝鮮人。他們為了掩蓋罪行,把受細菌實驗的活人稱為“圓木”,將關押在中國東北的各“矯正院”、收容所的人秘密解押到731部隊叫做“特別移送”。一旦被“特別移送”就意味著將被當成“圓木”而被隨時提出來做各種各樣的解剖或細菌實驗。
日本憲兵隊把逮捕的中國人、蘇聯人、蒙古人和朝鮮人,除了就地處置之外,其餘的送往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當作細菌實驗品。這就是所謂的“特別移送”。日語叫做“特別移送”,簡稱“特移”。不知是不忍再提到過去的殘忍,還是希望抹去歷史中罪惡的一頁,現在即使在大型日語辭典中,也無法見到這個詞的蹤影。“移送”是一個法律述語,原指將案件“移交移送”另一個部門處理。而在前面加上“特別”二字,受到“特別移送”,則意味著走上了慘遭日軍非人折磨的不歸之路。
人體試驗是由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治郎批准的,它的准許範圍先是在哈爾濱的731部隊,後又擴大到各地的分部和支部,以後又普遍地擴大到所有的日本在華的醫院。
被“特別移送”的中國人大多數是被俘的八路軍、新四軍戰士、抗日愛國人士、進步學生和教員。此外還有蘇聯紅軍戰土等。凡是被“移送”至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做實驗的人,有的經過幾天,就斷送了性命,有的在死亡線上掙扎過來,還要繼續遭受各種致命細菌的實驗,一直到死去為止。只有極少數犧牲者的姓名留了下來,例如來自牡丹江的鐵路工人孫朝山,木匠吳定興,修理匠朱志猛,來自瀋陽的中國愛國青年王英,來自山東黃縣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崔德思等。因為他們忠於祖國,堅貞不屈,不願當漢奸,便受到日本憲兵的種種酷刑,終為第731部隊所殘殺。還有一位來自大連的店員鍾明慈,被日本憲兵隊當作嫌疑犯抓去,說他從郵局向報館寄過一篇揭露日寇暴政的文章。但是大多數犧牲者的姓名是無法知道的。因為他們被送到第731部隊的秘密監獄之後,立即被禁止再使用原來的姓名,每個人被編上了一個三位數的號碼,直到死亡為止。當一個人經過實驗死亡後,便在卡片上取消了他的號碼,將慘死者的屍體送往焚屍爐里焚化,把他身上的鐐銬取下,加到下次的受驗者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