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第一章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第六節第1855部隊 [本章字數:2335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09 16:41:36.0]
第1855部隊駐紮在北平(北京),也是一支細菌戰部隊。
這支細菌部隊組建較早,如按組建時間的前後順序排列,它僅次於731部隊。對外稱“北支那防疫給水部”又稱“第151兵站醫院”或“西村部隊”。它是1939年和華中(南京)、華南(廣州)、新加坡同期建立的四大細菌戰部隊之一。該三大部隊又各設十多個支隊,共計數十個細菌工廠,組成一個龐大的細菌戰劑研究和生產網絡。
據《井本日記》記載,1855部隊於“十四年(1939)秋,耗資21萬日元,置辦細菌武器的研究設施等,現已完成”。並說“正在制定洛克菲勒接管計劃,與木號××建立了聯繫”。
所謂洛克菲勒就是指協和醫學院。
該部隊直屬於日陸軍參謀本部第9技術研究所(登戶研究所)的陰謀暗殺部隊,但表面上受“北支那派遣軍”司令部的領導。從隸屬關係來看就可以知道它不是一般的衛生部隊。部隊長初為黑江,繼為菊池,後為西村英二,編制1500人。
本部設在原北平先農壇,下設三個部門稱為分遣隊,後改為處。第1處是衛生檢驗處,第2處是細菌生產處,第3處是細菌武器研究所,它有防疫給水和細菌戰研究、使用的雙重任務。另外還有13個駐外地分部與辦事處。
本部又稱總務部,下設四個科:一是庶務科,統轄本部各科,傳達上級指示、負責同上下左右的協調。二是經理科,負責制定預算,分配和處理經費,調配物資,發放工資、給養等業務。三是材料科,負責當地資源的藥理研究,保障供給作戰、防疫以及研究所需的各種衛生材料等。四是計劃科,負責華北地區作戰時的防疫、給水及細菌製造等業務計劃的制定。
第1處衛生檢驗處,小森源一任處長。1處設有“細菌、血清、病理、昆蟲、結核、生理、化學”7個室。初建時設在先農壇慶成宮大殿後面的工字廳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了美國人在城內辦的協和醫學院,第1處就遷入該學院內。
當時日籍人員約30餘人,中國雇員約20~30人。該處還在這裡進行過病毒戰劑的研究。在同一大院裡的協和醫院改為北平日陸軍醫院東城分院,總院設在清華大學裡。
第2處細菌生產處,野晟少佐任處長。2處設在現北平天壇公園西門南側牆外的前衛生署中央防疫處生物製品所,該所於北平失守前遷往昆明。這裡原是中國最大的血清、疫苗研製所,由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沙眼病毒發現人湯非凡教授所主持。
由於有現成的疫苗生產設備,因此日軍占領後即可利用原套設備生產細菌戰劑。
第3處細菌武器研究所,對外稱151兵站醫院分院,筱田統任所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接管了美國人辦的協和醫學院,同時也強占了靜生生物與社會調查研究所。靜生研究所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學者范靜生和保護他捐獻的房產與生物標本而於1928年建立的,具有博物館的性質。第1855部隊占領靜生所後,將原來在先農壇的第3處遷到這裡,擴編為“細菌武器研究所”。其主要工作是:一是大量生產跳蚤;二是大量生產鼠疫病菌;三是用鼠疫病菌感染跳蚤,生產鼠疫跳蚤;四是從飛機上撒布病毒。研究所所長(即3處處長)筱田統在京都帝國大學教書,理學博士,享受大佐級待遇。他下面有2名將佐軍醫、3名將佐待遇軍官、6名衛生下士官、45名衛生兵、3名女軍官、3名下士官和5名中國苦力。此外還有北平女子高中的日僑少女10名。
3處分為3個工作室。第1工作室生產跳蚤,第2工作室生產蒼蠅、研究瘧疾,第3工作室生產鼠疫菌。
13個分部或辦事處是:第1,天津辦事處,直屬於北平本部;第2,塘沽辦事處(直屬於北平本部);第3,石門辦事處(直屬於北平本部);第4,太原分部;第5,運城辦事處(屬太原分部管轄);第6,濟南分部(直屬於北平本部);第7,青島辦事處(本部與濟南分部兼管);第8,張家口分部;第9,包頭辦事處;第10,鄭州分部;第11,開封辦事處(在鄭州分部管下);第12,新鄉辦事處;第13,郾城辦事處(在鄭州分部管下)。
1944年制定的《北支那防疫給水部編成表》(昭和十九年九月三十日)中記錄了該部的負責人如下:北平本部陸軍軍醫大佐西村英二天津辦事處軍醫大尉立石五郎塘沽辦事處軍醫大尉黑川正治濟南分部軍醫大尉大森玄洞青島辦事處軍醫中尉鈴木武夫石門辦事處軍醫少佐田山吉政張家口辦事處軍醫大尉川鍋里吉太原分部軍醫少佐遠藤吉雄運城辦事處軍醫大尉松尾梅雄鄭州分部軍醫少佐上村秀勝開封辦事處軍醫大尉廣瀨一郎新鄉辦事處軍醫中尉瀨戶豐確山分遣隊軍醫少尉田村節彥在上述分部、辦事處中,濟南分部是具有代表性的分部。
該部1938年設立於濟南市經六路緯六路,1942年遷至經六路緯九路,對內稱“北支那防疫給水部濟南派遣分部”,對外稱“第1875部隊”或“日軍防疫處”。部隊長共有三任,第一任是柳田少佐,第二任是金子少佐(又稱金子保),1940年後直到戰敗前是大森大尉為第三任。
第1855部隊駐紮在北平(北京),也是一支細菌戰部隊。
這支細菌部隊組建較早,如按組建時間的前後順序排列,它僅次於731部隊。對外稱“北支那防疫給水部”又稱“第151兵站醫院”或“西村部隊”。它是1939年和華中(南京)、華南(廣州)、新加坡同期建立的四大細菌戰部隊之一。該三大部隊又各設十多個支隊,共計數十個細菌工廠,組成一個龐大的細菌戰劑研究和生產網絡。
據《井本日記》記載,1855部隊於“十四年(1939)秋,耗資21萬日元,置辦細菌武器的研究設施等,現已完成”。並說“正在制定洛克菲勒接管計劃,與木號××建立了聯繫”。
所謂洛克菲勒就是指協和醫學院。
該部隊直屬於日陸軍參謀本部第9技術研究所(登戶研究所)的陰謀暗殺部隊,但表面上受“北支那派遣軍”司令部的領導。從隸屬關係來看就可以知道它不是一般的衛生部隊。部隊長初為黑江,繼為菊池,後為西村英二,編制1500人。
本部設在原北平先農壇,下設三個部門稱為分遣隊,後改為處。第1處是衛生檢驗處,第2處是細菌生產處,第3處是細菌武器研究所,它有防疫給水和細菌戰研究、使用的雙重任務。另外還有13個駐外地分部與辦事處。
本部又稱總務部,下設四個科:一是庶務科,統轄本部各科,傳達上級指示、負責同上下左右的協調。二是經理科,負責制定預算,分配和處理經費,調配物資,發放工資、給養等業務。三是材料科,負責當地資源的藥理研究,保障供給作戰、防疫以及研究所需的各種衛生材料等。四是計劃科,負責華北地區作戰時的防疫、給水及細菌製造等業務計劃的制定。
第1處衛生檢驗處,小森源一任處長。1處設有“細菌、血清、病理、昆蟲、結核、生理、化學”7個室。初建時設在先農壇慶成宮大殿後面的工字廳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了美國人在城內辦的協和醫學院,第1處就遷入該學院內。
當時日籍人員約30餘人,中國雇員約20~30人。該處還在這裡進行過病毒戰劑的研究。在同一大院裡的協和醫院改為北平日陸軍醫院東城分院,總院設在清華大學裡。
第2處細菌生產處,野晟少佐任處長。2處設在現北平天壇公園西門南側牆外的前衛生署中央防疫處生物製品所,該所於北平失守前遷往昆明。這裡原是中國最大的血清、疫苗研製所,由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沙眼病毒發現人湯非凡教授所主持。
由於有現成的疫苗生產設備,因此日軍占領後即可利用原套設備生產細菌戰劑。
第3處細菌武器研究所,對外稱151兵站醫院分院,筱田統任所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接管了美國人辦的協和醫學院,同時也強占了靜生生物與社會調查研究所。靜生研究所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學者范靜生和保護他捐獻的房產與生物標本而於1928年建立的,具有博物館的性質。第1855部隊占領靜生所後,將原來在先農壇的第3處遷到這裡,擴編為“細菌武器研究所”。其主要工作是:一是大量生產跳蚤;二是大量生產鼠疫病菌;三是用鼠疫病菌感染跳蚤,生產鼠疫跳蚤;四是從飛機上撒布病毒。研究所所長(即3處處長)筱田統在京都帝國大學教書,理學博士,享受大佐級待遇。他下面有2名將佐軍醫、3名將佐待遇軍官、6名衛生下士官、45名衛生兵、3名女軍官、3名下士官和5名中國苦力。此外還有北平女子高中的日僑少女10名。
3處分為3個工作室。第1工作室生產跳蚤,第2工作室生產蒼蠅、研究瘧疾,第3工作室生產鼠疫菌。
13個分部或辦事處是:第1,天津辦事處,直屬於北平本部;第2,塘沽辦事處(直屬於北平本部);第3,石門辦事處(直屬於北平本部);第4,太原分部;第5,運城辦事處(屬太原分部管轄);第6,濟南分部(直屬於北平本部);第7,青島辦事處(本部與濟南分部兼管);第8,張家口分部;第9,包頭辦事處;第10,鄭州分部;第11,開封辦事處(在鄭州分部管下);第12,新鄉辦事處;第13,郾城辦事處(在鄭州分部管下)。
1944年制定的《北支那防疫給水部編成表》(昭和十九年九月三十日)中記錄了該部的負責人如下:北平本部陸軍軍醫大佐西村英二天津辦事處軍醫大尉立石五郎塘沽辦事處軍醫大尉黑川正治濟南分部軍醫大尉大森玄洞青島辦事處軍醫中尉鈴木武夫石門辦事處軍醫少佐田山吉政張家口辦事處軍醫大尉川鍋里吉太原分部軍醫少佐遠藤吉雄運城辦事處軍醫大尉松尾梅雄鄭州分部軍醫少佐上村秀勝開封辦事處軍醫大尉廣瀨一郎新鄉辦事處軍醫中尉瀨戶豐確山分遣隊軍醫少尉田村節彥在上述分部、辦事處中,濟南分部是具有代表性的分部。
該部1938年設立於濟南市經六路緯六路,1942年遷至經六路緯九路,對內稱“北支那防疫給水部濟南派遣分部”,對外稱“第1875部隊”或“日軍防疫處”。部隊長共有三任,第一任是柳田少佐,第二任是金子少佐(又稱金子保),1940年後直到戰敗前是大森大尉為第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