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年1月的大選失敗後,社會黨內部左右兩派鬥爭激烈,甚至在1950年初分別召開了社會黨的第五次大會。三個月後兩派統一起來,但相互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1951年10月因對《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見解不同,正式分裂成以書記長淺沼稻次郎為首的右派社會黨和以鈴木茂三郎為首的左派社會黨。即使如此,左右兩派社會黨在議會中的勢力在50年代上半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右派社會黨在1952、1953、1955年舉行的三次大選中,所擁有的眾議院議席從分裂時的29個分別增加到57、66、67個;左派社會黨的發展更為迅速,從分裂時的16席分別增加到54、72、89席。1955年2月大選後,左右社會黨在眾議院的席位共有156個,比1947年執政時還多12個席位。兩派社會黨力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有日本人民反對美軍基地與政府大規模重整軍備的鬥爭持續高漲、工人運動的繼續發展與日本共產黨的低落、保守政黨之間再次分化組合以及自由黨內部的分裂等。
《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訂以後,美國軍隊繼續駐紮在日本,其基地遍及日本各地。日本國民不僅意識到尚未實現徹底的獨立,而且很有可能再次捲入美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因此,反對美軍基地、保衛和平憲法、反對核武器及重新軍備就成為50年代上半期群眾鬥爭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工人運動得到進一步發展。1950年7月成立的“日本工會總評議會”(簡稱“總評”),擁有365萬會員。“總評”本來是在占領軍當局的扶植下成立的,但韓戰爆發後迅速左傾化。1951年舊金山媾和前夕,“總評”發表了“全面媾和、堅持中立、反對提供軍事基地、反對重新軍備”的和平四原則,逐漸成為社會黨的主要支持團體。
自1949年開始,日本共產黨遭到占領當局和保守政府的鎮壓,遂使該黨在1951年決定通過組織“中核自衛隊”、“山村工作隊”的方式進行武裝鬥爭。從1951年末到1952年7月的一段時期內,日本共產黨實施了許多暴力性鬥爭,結果不僅招致了保守政權進一步的鎮壓,而且也遠離了人民群眾。在1952年10月舉行的大選中,日本共產黨因此喪失了在眾議院中的全部席位,得票數也從上一次選舉的298萬張選票下降到89萬張,其原有支持者的大部分轉移到奉行“和平過渡”的社會黨方面。
保守政權不穩的局面大大鼓舞了左右社會黨人,為利用保守黨之間的矛盾早日上台執政,兩派社會黨在存在嚴重分歧的情況下,於1955年10月13日倉促合併。委員長為左派的鈴木茂三郎,書記長為右派的淺沼稻次郎。受此壓力,被稱為“財界”的大資本家集團推動自由黨與民主黨在同年11月15日合併成為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從此,日本政壇上形成了兩黨對立體制,即“55年體制”。
二、政治優先主義
自民黨成立後組成的第三屆鳩山內閣提出修改憲法和增加防衛力量的口號,並在1956年制定了《憲法調查會設置法》,同時還設置了國防會議。雖然在和平勢力及黨內反對派的抵制下,鳩山內閣沒有能實現修改憲法的目的,但在重整軍備方面取得進展,即將自衛隊兵力從15.2萬人增加到21.4萬人。另外,鳩山主張實行“自主外交”,試圖糾正吉田茂美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其背後隱藏著鳩山急於建立政績的心情以及日本儘快加入聯合國的需求。儘管日蘇邦交正常化談判遭到吉田茂、池田勇人等黨內親美派的反對,身為外交大臣的重光葵也持消極態度,但鳩山仍抱病親自前往莫斯科舉行日蘇首腦會談,最終在1956年10月19日簽署了《日蘇共同宣言》。其內容主要包括日蘇間結束戰爭狀態、恢復邦交正常化、蘇聯支持日本加入聯合國並放棄戰爭賠款的要求、兩國和平條約簽訂後歸還北方四島中的齒舞和色丹兩島等。同年12月,日本加入聯合國。
年12月鳩山內閣辭職後,自民黨內部經過投票選舉石橋湛山為新的自民黨總裁併繼任首相。石橋戰前長期在東洋經濟新報社任職,主張言論自由,反對軍國主義及其侵華政策。因此,石橋在首相施政演說中表示與反對黨協調在國會中的行動、擴大就業、建設福利國家及努力確立世界和平,並特別強調了改善中日關係、發展兩國貿易。但石橋首相執政兩個月後就因病辭職,並指定外交大臣岸信介為繼任首相。
岸信介在戰時曾任內閣大臣,負責經濟統制計劃,並指揮軍事生產與戰爭物資的調配等事務,因而在占領時期被指定為甲級戰犯,被捕入獄。1952年恢復政治活動後歷任民主黨和自民黨幹事長,明確主張修改憲法和重整軍備。儘管岸信介在1957年2月上台後為改變國際收支惡化的局面,在同年6月制定了以削減財政投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扶助中小企業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緊急對策綱要》,在同年年底又制定了《新長期經濟計劃》,提出從1958年起的五年內,實現年均6.5%的經濟增長率,但岸信介自始至終追求的是恢復日本真正的自立和軍事力量。
年5月,岸信介內閣頒布《第一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準備在三年內大幅度增加自衛隊的兵員及裝備。1957年8月,岸內閣正式成立憲法調查會,岸首相在記者招待會上公然聲稱“廢除憲法第九條的時代已經到來。”另一方面,岸信介積極推行“自主外交”,因而在上台不久連續兩次訪問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和地區,協商戰爭賠款、設立亞洲開發基金與亞洲技術研修中心等。日本通過提供勞務和商品的方式進行戰爭賠償,為日本生產資料產品進入東南亞地區開闢了道路,同時也有利於日本充分利用這一地區豐富的資源。與此同時,岸信介採取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不僅在訪問台灣時表示支持蔣介石國民黨政權反攻大陸,而且阻礙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
《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訂以後,美國軍隊繼續駐紮在日本,其基地遍及日本各地。日本國民不僅意識到尚未實現徹底的獨立,而且很有可能再次捲入美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因此,反對美軍基地、保衛和平憲法、反對核武器及重新軍備就成為50年代上半期群眾鬥爭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工人運動得到進一步發展。1950年7月成立的“日本工會總評議會”(簡稱“總評”),擁有365萬會員。“總評”本來是在占領軍當局的扶植下成立的,但韓戰爆發後迅速左傾化。1951年舊金山媾和前夕,“總評”發表了“全面媾和、堅持中立、反對提供軍事基地、反對重新軍備”的和平四原則,逐漸成為社會黨的主要支持團體。
自1949年開始,日本共產黨遭到占領當局和保守政府的鎮壓,遂使該黨在1951年決定通過組織“中核自衛隊”、“山村工作隊”的方式進行武裝鬥爭。從1951年末到1952年7月的一段時期內,日本共產黨實施了許多暴力性鬥爭,結果不僅招致了保守政權進一步的鎮壓,而且也遠離了人民群眾。在1952年10月舉行的大選中,日本共產黨因此喪失了在眾議院中的全部席位,得票數也從上一次選舉的298萬張選票下降到89萬張,其原有支持者的大部分轉移到奉行“和平過渡”的社會黨方面。
保守政權不穩的局面大大鼓舞了左右社會黨人,為利用保守黨之間的矛盾早日上台執政,兩派社會黨在存在嚴重分歧的情況下,於1955年10月13日倉促合併。委員長為左派的鈴木茂三郎,書記長為右派的淺沼稻次郎。受此壓力,被稱為“財界”的大資本家集團推動自由黨與民主黨在同年11月15日合併成為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從此,日本政壇上形成了兩黨對立體制,即“55年體制”。
二、政治優先主義
自民黨成立後組成的第三屆鳩山內閣提出修改憲法和增加防衛力量的口號,並在1956年制定了《憲法調查會設置法》,同時還設置了國防會議。雖然在和平勢力及黨內反對派的抵制下,鳩山內閣沒有能實現修改憲法的目的,但在重整軍備方面取得進展,即將自衛隊兵力從15.2萬人增加到21.4萬人。另外,鳩山主張實行“自主外交”,試圖糾正吉田茂美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其背後隱藏著鳩山急於建立政績的心情以及日本儘快加入聯合國的需求。儘管日蘇邦交正常化談判遭到吉田茂、池田勇人等黨內親美派的反對,身為外交大臣的重光葵也持消極態度,但鳩山仍抱病親自前往莫斯科舉行日蘇首腦會談,最終在1956年10月19日簽署了《日蘇共同宣言》。其內容主要包括日蘇間結束戰爭狀態、恢復邦交正常化、蘇聯支持日本加入聯合國並放棄戰爭賠款的要求、兩國和平條約簽訂後歸還北方四島中的齒舞和色丹兩島等。同年12月,日本加入聯合國。
年12月鳩山內閣辭職後,自民黨內部經過投票選舉石橋湛山為新的自民黨總裁併繼任首相。石橋戰前長期在東洋經濟新報社任職,主張言論自由,反對軍國主義及其侵華政策。因此,石橋在首相施政演說中表示與反對黨協調在國會中的行動、擴大就業、建設福利國家及努力確立世界和平,並特別強調了改善中日關係、發展兩國貿易。但石橋首相執政兩個月後就因病辭職,並指定外交大臣岸信介為繼任首相。
岸信介在戰時曾任內閣大臣,負責經濟統制計劃,並指揮軍事生產與戰爭物資的調配等事務,因而在占領時期被指定為甲級戰犯,被捕入獄。1952年恢復政治活動後歷任民主黨和自民黨幹事長,明確主張修改憲法和重整軍備。儘管岸信介在1957年2月上台後為改變國際收支惡化的局面,在同年6月制定了以削減財政投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扶助中小企業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緊急對策綱要》,在同年年底又制定了《新長期經濟計劃》,提出從1958年起的五年內,實現年均6.5%的經濟增長率,但岸信介自始至終追求的是恢復日本真正的自立和軍事力量。
年5月,岸信介內閣頒布《第一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準備在三年內大幅度增加自衛隊的兵員及裝備。1957年8月,岸內閣正式成立憲法調查會,岸首相在記者招待會上公然聲稱“廢除憲法第九條的時代已經到來。”另一方面,岸信介積極推行“自主外交”,因而在上台不久連續兩次訪問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和地區,協商戰爭賠款、設立亞洲開發基金與亞洲技術研修中心等。日本通過提供勞務和商品的方式進行戰爭賠償,為日本生產資料產品進入東南亞地區開闢了道路,同時也有利於日本充分利用這一地區豐富的資源。與此同時,岸信介採取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不僅在訪問台灣時表示支持蔣介石國民黨政權反攻大陸,而且阻礙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