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年6月,韓戰突然爆發。駐紮在日本的美軍多數調往朝鮮戰場,為填補治安上的空白,麥克阿瑟指示吉田政權組建7.5萬人的警察預備隊,並增加8000名海上保安廳成員。同時,禁止日本共產黨機關報《紅旗》的發行,將共產黨員驅逐出政府機關,並陸續解除剝奪公職的處分,大批舊軍人進入警察預備隊,舊政治家重返政壇。另外,重建中央集權式的警察制度,加強對整個社會的管理與控制。修改有關勞動法規,限制工人的合法鬥爭權力。廢除各級教育委員會的公選制度,在學校加強所謂的“愛國心”教育。雖然這一系列被稱為“逆流”的反民主化措施奠定了保守政黨長期執政的基礎,但並沒有改變戰後初期民主化改革中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另一方面,韓戰的爆發,使日本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的機會。因為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在朝鮮半島進行的激烈戰爭,需要用美元徵購大批戰爭所需物資,這樣就為日本的纖維、金屬、機械等行業帶來“特別需求”,企業生產急劇增加。同時,世界經濟也出現好轉的跡象,有利於日本產品的出口。到1951年,日本工礦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
早在韓戰爆發以前,吉田內閣為儘快實現媾和、結束占領狀態,公開聲明希望媾和後美軍仍然駐留在日本。韓戰爆發以後,美國也加快了對日媾和的步伐。不僅美國的國務院與國防部達成了放棄戰爭賠償、對日本安全保障及經濟體制不加限制的“寬大媾和”的基本原則,而且美國也與英國就均不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兩個政權參加和會、日本與哪個政權建立外交關係由其自行決定等問題達成妥協。
年9月4日,對日媾和會議在美國的舊金山正式召開,共有52個國家參加。南斯拉夫、印度和緬甸因對媾和條約不滿拒絕參加會議,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在對日和平條約上簽字。在簽署媾和條約的同時,日本與美國還簽署了美軍繼續駐紮在日本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1952年4月28日,對日媾和條約正式生效。1952年2月,日美雙方又簽署了《日美行政協定》,就美國軍人在日犯罪的審判、日本無償提供基地並負擔駐紮費用等問題達成協議。
第二節 55年體制的形成
一、55年體制形成
年9月,解除剝奪公職處分的戰前政治家為重返政壇而組成“新政俱樂部”,並籌劃建立新黨。在他們的積極活動下,1952年2月,新政俱樂部、國民民主黨、農民協同黨聯合組立改進黨。在該黨的政策大綱中,明確主張“創建適應民力的民主性自衛軍,儘快將安全保障條約該為相互防衛條約”,同時提出了“全面地重新研究占領下的各項法令(包括憲法),各項制度”,並要求儘早歸還“庫頁島、千島、沖繩、奄美大島、小笠原群島”。由於各派之間的矛盾,結黨時未能決定新黨總裁,直到同年6月才選出尚未恢復公民權的甲級戰犯重光葵為總裁。另一方面,重返政界的鳩山一郎迫不及待地想收回自由黨的領導權,但此時在政界已成氣侯、將日本帶入重建之路的吉田茂自然不願拱手相讓,自由黨也因此分成擁有眾議員140名的吉田派以及擁有眾議員119名的鳩山派。
年4月舊金山和約生效後,應美國再軍備的要求,吉田政權將警察預備隊該編為保安隊,並新設置了海上警備隊。同年5月1日,在皇居廣場舉行集會的遊行隊伍與警察發生衝突,出現傷亡。為此,吉田內閣在7月通過了取締暴力活動的《破壞活動防止法》,同時設置了公安調查廳。8月,為打擊黨內的反對派,吉田首相在事先毫無跡象的狀況下解散了眾議院。
儘管是“突然解散”,但在329名競選眾議院議員的被解除過公職者中,仍有139名當選,約占眾議院全部議員的三分之一,鳩山一郎、河野一郎、石橋湛山等重要人物均恢復議員身份。自由黨獲得的240席,改進黨85席,右派社會黨57席,左派社會黨54席,勞農黨4席等。在自由黨中,除中間派的席位外,吉田派與鳩山派大體上勢均力敵,因而加劇了黨內的混亂,新首相處於難產狀態。在接受了鳩山提出的條件之後,第四屆吉田內閣才得以成立。但鳩山派時時與吉田內閣對立,在11月的國會會議上配合在野黨通過了對吉田親信池田勇人通產大臣的不信任案,甚至在1953年3月再次與在野黨配合,通過了因吉田首相辱罵社會黨議員“混蛋”而提出的懲罰首相動議。其後鳩山率領部分議員脫離自由黨,成立鳩山自由黨。同時在國會中與其他在野黨一道行動,通過了內閣不信任案,結果迫使吉田首相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大選結果是吉田自由黨獲得199席,鳩山自由黨35席,改進黨76席,左右社會黨合計138席,日本共產黨恢復了一個席位。雖然未超過議院半數席位的第一大黨吉田自由黨仍組成了第五屆吉田內閣,但不得不在防衛政策上對改進黨做出讓步,以換取改進黨對吉田政權的支持。與此同時,吉田政權與美國簽署《相互防衛援助協定》,根據其精神,美國向日本提供經濟的、軍事的援助,日本將保安隊與海上警備隊合併,另外新設航空部隊,統稱為自衛隊,並設置其管轄機構防衛廳。
年11月,自由黨鳩山派、改進黨及其他保守系小黨派組成民主黨。民主黨擁有121名眾議院議員,總裁為鳩山一郎。接著民主黨與社會黨聯合提出對內閣不信任案,吉田首相被迫辭職。新成立的民主黨鳩山內閣為改變少數黨內閣的不利局面,在兩個月後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但僅獲得遠不到半數議席的185個席位,社會黨勢力卻進一步增長。
另一方面,韓戰的爆發,使日本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的機會。因為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在朝鮮半島進行的激烈戰爭,需要用美元徵購大批戰爭所需物資,這樣就為日本的纖維、金屬、機械等行業帶來“特別需求”,企業生產急劇增加。同時,世界經濟也出現好轉的跡象,有利於日本產品的出口。到1951年,日本工礦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
早在韓戰爆發以前,吉田內閣為儘快實現媾和、結束占領狀態,公開聲明希望媾和後美軍仍然駐留在日本。韓戰爆發以後,美國也加快了對日媾和的步伐。不僅美國的國務院與國防部達成了放棄戰爭賠償、對日本安全保障及經濟體制不加限制的“寬大媾和”的基本原則,而且美國也與英國就均不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兩個政權參加和會、日本與哪個政權建立外交關係由其自行決定等問題達成妥協。
年9月4日,對日媾和會議在美國的舊金山正式召開,共有52個國家參加。南斯拉夫、印度和緬甸因對媾和條約不滿拒絕參加會議,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在對日和平條約上簽字。在簽署媾和條約的同時,日本與美國還簽署了美軍繼續駐紮在日本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1952年4月28日,對日媾和條約正式生效。1952年2月,日美雙方又簽署了《日美行政協定》,就美國軍人在日犯罪的審判、日本無償提供基地並負擔駐紮費用等問題達成協議。
第二節 55年體制的形成
一、55年體制形成
年9月,解除剝奪公職處分的戰前政治家為重返政壇而組成“新政俱樂部”,並籌劃建立新黨。在他們的積極活動下,1952年2月,新政俱樂部、國民民主黨、農民協同黨聯合組立改進黨。在該黨的政策大綱中,明確主張“創建適應民力的民主性自衛軍,儘快將安全保障條約該為相互防衛條約”,同時提出了“全面地重新研究占領下的各項法令(包括憲法),各項制度”,並要求儘早歸還“庫頁島、千島、沖繩、奄美大島、小笠原群島”。由於各派之間的矛盾,結黨時未能決定新黨總裁,直到同年6月才選出尚未恢復公民權的甲級戰犯重光葵為總裁。另一方面,重返政界的鳩山一郎迫不及待地想收回自由黨的領導權,但此時在政界已成氣侯、將日本帶入重建之路的吉田茂自然不願拱手相讓,自由黨也因此分成擁有眾議員140名的吉田派以及擁有眾議員119名的鳩山派。
年4月舊金山和約生效後,應美國再軍備的要求,吉田政權將警察預備隊該編為保安隊,並新設置了海上警備隊。同年5月1日,在皇居廣場舉行集會的遊行隊伍與警察發生衝突,出現傷亡。為此,吉田內閣在7月通過了取締暴力活動的《破壞活動防止法》,同時設置了公安調查廳。8月,為打擊黨內的反對派,吉田首相在事先毫無跡象的狀況下解散了眾議院。
儘管是“突然解散”,但在329名競選眾議院議員的被解除過公職者中,仍有139名當選,約占眾議院全部議員的三分之一,鳩山一郎、河野一郎、石橋湛山等重要人物均恢復議員身份。自由黨獲得的240席,改進黨85席,右派社會黨57席,左派社會黨54席,勞農黨4席等。在自由黨中,除中間派的席位外,吉田派與鳩山派大體上勢均力敵,因而加劇了黨內的混亂,新首相處於難產狀態。在接受了鳩山提出的條件之後,第四屆吉田內閣才得以成立。但鳩山派時時與吉田內閣對立,在11月的國會會議上配合在野黨通過了對吉田親信池田勇人通產大臣的不信任案,甚至在1953年3月再次與在野黨配合,通過了因吉田首相辱罵社會黨議員“混蛋”而提出的懲罰首相動議。其後鳩山率領部分議員脫離自由黨,成立鳩山自由黨。同時在國會中與其他在野黨一道行動,通過了內閣不信任案,結果迫使吉田首相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大選結果是吉田自由黨獲得199席,鳩山自由黨35席,改進黨76席,左右社會黨合計138席,日本共產黨恢復了一個席位。雖然未超過議院半數席位的第一大黨吉田自由黨仍組成了第五屆吉田內閣,但不得不在防衛政策上對改進黨做出讓步,以換取改進黨對吉田政權的支持。與此同時,吉田政權與美國簽署《相互防衛援助協定》,根據其精神,美國向日本提供經濟的、軍事的援助,日本將保安隊與海上警備隊合併,另外新設航空部隊,統稱為自衛隊,並設置其管轄機構防衛廳。
年11月,自由黨鳩山派、改進黨及其他保守系小黨派組成民主黨。民主黨擁有121名眾議院議員,總裁為鳩山一郎。接著民主黨與社會黨聯合提出對內閣不信任案,吉田首相被迫辭職。新成立的民主黨鳩山內閣為改變少數黨內閣的不利局面,在兩個月後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但僅獲得遠不到半數議席的185個席位,社會黨勢力卻進一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