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由於戰爭的破壞,1945年的日本經濟處在崩潰狀態。按當時的價格計算,日本資產損失1057億日元,包括軍人平民在內的戰爭傷亡人員高達870萬,全國大多數城市變成一片廢墟,近半數的工業生產設備被破壞。軍需產業停止生產,其部門的400萬就業工人加上從海外回國的350萬復員軍人及289萬平民等,失業人數高達1400萬。另一方面,農業嚴重歉收,而且也不能從舊殖民地進口糧食,以大米為中心的生活資料價格飛速上漲。為制止嚴重的通貨膨脹,幣原內閣頒布《金融緊急措施令》,通過凍結存款發行新貨幣的方式限制貨幣流通,但效果持續時間較短。吉田內閣成立後,設置復興金融金庫,向煤炭、電力、鋼鐵等重要產業提供資金,希望以刺激生產的方式穩定經濟,被稱為“傾斜生產方式”。但這種重視生產資料生產的經濟政策在短時期內難以解決國民的生活困難問題,因此,吉田政權遭到越來越激烈的工人運動的反對。
占領初期的“非軍事化”及“民主化”改革措施有利地推動了工會組織的發展。到1946年底,全國共有17000個工會組織,擁有會員近500萬,其組織率也達到40%。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個全國性工會組織,即社會黨影響下的日本工會總同盟和日本共產黨影響下的日本行業工會會議。組織起來的工人,為保障就業、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甚至爭取生產管理權等不斷展開鬥爭。為對付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在麥克阿瑟的勸告下,吉田內閣決定在1947年4月舉行戰後第二次大選,同時舉行參議院議員的首次選舉。結果,受到工會組織支持的社會黨獲得勝利,在眾參兩院均成為第一大黨,因而組成了以社會黨為首的聯合政權,由社會黨委員長片山哲出任首相。
雖然社會黨為眾參兩院的第一大黨,但其在兩院中的議席擁有率分別只有30.9%和18.8%,因此,聯合政權並不穩定。首先是執政夥伴之間的矛盾,民主黨、國民協同黨反對社會黨一貫主張的重要產業國有化政策,其次黨內左右兩派在選擇執政夥伴以及具體施策上也存在著的對立,另外社會黨繼續執行的傾斜生產方式、提高間接稅和降低工資的政策,使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進一步上升。工會組織的強烈反對促使社會黨左派採取行動,與在野黨一道否決了內閣提出的追加政府預算方案,片山首相被迫在1948年2月辭職。
繼任的蘆田均內閣仍然維持了民主、社會、國民協同三黨的聯合政權,但為對付日趨高漲的工人運動,其政權頒布了禁止政府雇員參加罷工、怠工以及行使集體談判權的“201號政令”。另外,擔任副首相的社會黨書記長西尾末廣因政治資金問題被迫辭職,後又因受到通過向政府官員行賄而從復興金融金庫得到巨額非法貸款的“昭和電工案件”的牽連,遭到逮捕,蘆田內閣也因此倒台。社會黨的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大批支持者脫離該黨。
三、冷戰與媾和
以社會黨為首的兩屆聯合政權存在時間較短與美國對日政策發生變化也具有一定的關係。1948年1月,美國陸軍部長羅亞爾在一次演講中宣稱美國的對日政策正在修改,“力求在日本確立穩定而強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使日本自立,”“在阻止將來有可能在遠東發生的集權主義戰爭方面發揮作用。”美國對日政策轉變的背景是40年代後半期美蘇對立的冷戰格局逐漸形成。1948年7月蘆田均內閣倒台後,退出民主黨的部分議員與自由黨合併組成民自黨。由於該黨在眾議院的席位超過社會黨成為第一大黨,該黨總裁吉田茂組成內閣。但這屆吉田內閣仍染為少數黨內閣,為改變這種局面,在國會通過限制公務員政治活動的《國家公務員法修正案》後,吉田首相解散了眾議院,並決定在1949年1月舉行大選。結果民自黨獲得大勝,其議席從選舉前的152席增加到264席,從而出現了超過半數議席的政黨,而社會黨的議席卻從選舉前的147席減少到48席,日本共產黨的議席從原來的4席增加到35席。
年2月,為適應美國對日政策的變化並準備媾和,吉田茂堅持民自黨與民主黨組成聯合政權,這種“強強合作”使第三屆吉田內閣長達三年多,從而為實施一些重要政策奠定了政治基礎。早在1948年10月,美國政府就決定將占領目的從“非軍事化”向“經濟復興”轉化,其中在經濟方面是以編制收支平衡的政府預算、限制貸款數額為主的穩定經濟九原則。為落實這些原則,美國總統特使道奇來到日本,要求日本政府編制通貨緊縮性的預算方案、採取措施鼓勵出口、制定360日元兌換一美元的固定匯率、恢復市場機制以促進企業生產合理化等。同時,以夏普為團長的美國稅制代表團來到日本,並勸告日本政府採用以直接稅為中心的稅制政策。
儘管吉田政權根據上述精神而實施的經濟政策有效地穩定了物價,但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支出的措施,既抑制了消費,又限制了投資,從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企業生產停滯的狀況,結果使剛剛出現復興跡象的日本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大批企業倒閉以及失業人數迅速增加,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程度。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勞資糾紛和工人運動急劇高漲,1949年7月和8月連續出現了“國鐵總裁不明死亡的下山事件”、“電車撞毀民宅致人傷亡的三鷹事件”以及“列車出軌致人傷亡的松川事件”,吉田政權利用這些事件打擊日本共產黨和工會組織。
占領初期的“非軍事化”及“民主化”改革措施有利地推動了工會組織的發展。到1946年底,全國共有17000個工會組織,擁有會員近500萬,其組織率也達到40%。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個全國性工會組織,即社會黨影響下的日本工會總同盟和日本共產黨影響下的日本行業工會會議。組織起來的工人,為保障就業、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甚至爭取生產管理權等不斷展開鬥爭。為對付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在麥克阿瑟的勸告下,吉田內閣決定在1947年4月舉行戰後第二次大選,同時舉行參議院議員的首次選舉。結果,受到工會組織支持的社會黨獲得勝利,在眾參兩院均成為第一大黨,因而組成了以社會黨為首的聯合政權,由社會黨委員長片山哲出任首相。
雖然社會黨為眾參兩院的第一大黨,但其在兩院中的議席擁有率分別只有30.9%和18.8%,因此,聯合政權並不穩定。首先是執政夥伴之間的矛盾,民主黨、國民協同黨反對社會黨一貫主張的重要產業國有化政策,其次黨內左右兩派在選擇執政夥伴以及具體施策上也存在著的對立,另外社會黨繼續執行的傾斜生產方式、提高間接稅和降低工資的政策,使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進一步上升。工會組織的強烈反對促使社會黨左派採取行動,與在野黨一道否決了內閣提出的追加政府預算方案,片山首相被迫在1948年2月辭職。
繼任的蘆田均內閣仍然維持了民主、社會、國民協同三黨的聯合政權,但為對付日趨高漲的工人運動,其政權頒布了禁止政府雇員參加罷工、怠工以及行使集體談判權的“201號政令”。另外,擔任副首相的社會黨書記長西尾末廣因政治資金問題被迫辭職,後又因受到通過向政府官員行賄而從復興金融金庫得到巨額非法貸款的“昭和電工案件”的牽連,遭到逮捕,蘆田內閣也因此倒台。社會黨的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大批支持者脫離該黨。
三、冷戰與媾和
以社會黨為首的兩屆聯合政權存在時間較短與美國對日政策發生變化也具有一定的關係。1948年1月,美國陸軍部長羅亞爾在一次演講中宣稱美國的對日政策正在修改,“力求在日本確立穩定而強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使日本自立,”“在阻止將來有可能在遠東發生的集權主義戰爭方面發揮作用。”美國對日政策轉變的背景是40年代後半期美蘇對立的冷戰格局逐漸形成。1948年7月蘆田均內閣倒台後,退出民主黨的部分議員與自由黨合併組成民自黨。由於該黨在眾議院的席位超過社會黨成為第一大黨,該黨總裁吉田茂組成內閣。但這屆吉田內閣仍染為少數黨內閣,為改變這種局面,在國會通過限制公務員政治活動的《國家公務員法修正案》後,吉田首相解散了眾議院,並決定在1949年1月舉行大選。結果民自黨獲得大勝,其議席從選舉前的152席增加到264席,從而出現了超過半數議席的政黨,而社會黨的議席卻從選舉前的147席減少到48席,日本共產黨的議席從原來的4席增加到35席。
年2月,為適應美國對日政策的變化並準備媾和,吉田茂堅持民自黨與民主黨組成聯合政權,這種“強強合作”使第三屆吉田內閣長達三年多,從而為實施一些重要政策奠定了政治基礎。早在1948年10月,美國政府就決定將占領目的從“非軍事化”向“經濟復興”轉化,其中在經濟方面是以編制收支平衡的政府預算、限制貸款數額為主的穩定經濟九原則。為落實這些原則,美國總統特使道奇來到日本,要求日本政府編制通貨緊縮性的預算方案、採取措施鼓勵出口、制定360日元兌換一美元的固定匯率、恢復市場機制以促進企業生產合理化等。同時,以夏普為團長的美國稅制代表團來到日本,並勸告日本政府採用以直接稅為中心的稅制政策。
儘管吉田政權根據上述精神而實施的經濟政策有效地穩定了物價,但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支出的措施,既抑制了消費,又限制了投資,從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企業生產停滯的狀況,結果使剛剛出現復興跡象的日本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大批企業倒閉以及失業人數迅速增加,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程度。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勞資糾紛和工人運動急劇高漲,1949年7月和8月連續出現了“國鐵總裁不明死亡的下山事件”、“電車撞毀民宅致人傷亡的三鷹事件”以及“列車出軌致人傷亡的松川事件”,吉田政權利用這些事件打擊日本共產黨和工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