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在20世紀初的大正年間,以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志賀直哉、有島生馬等人為中心的“白樺派”為日本文壇帶來一股新風。他們創辦《白樺》雜誌,並以此為陣地,肯定自我,讚揚人道主義。另外,還有以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為首的唯美派以及芥川龍之介的新思潮派。
年代出現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1925年結成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出版雜誌《文藝戰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等。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對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文學的政治化導致了政府對他們的鎮壓,例如小林多喜二就被警察拷打致死。
三、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人文社會科學也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明治初年英美的自由主義研究方法為主流,例如站在文明史觀立場上撰寫《日本開化小史》的田口卯吉;明治中期以後逐漸轉向德國的國家主義,例如受德國哲學影響甚濃並鼓吹國家主義的井上哲次郎。在德國實證主義歷史學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帝國大學招聘的德國史學家利斯的指導下,實證主義盛行一時。同時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實證主義史學家,例如日本史領域的久米邦武、東洋史領域的那珂通世、白鳥庫吉、內藤湖南、西洋史領域的坪井九馬三等。另外,在帝國大學內部設置了史料編纂所,編輯《大日本史料》、《大日本古文書》等史料集。各種學會、學術雜誌也陸續創刊,例如1889年以帝國大學史學科的師生為中心創辦的《史學會雜誌》,該雜誌後來改名為至今仍為史學界最高水平的專業雜誌——《史學雜誌》。
這種實證主義方法直到大正年間仍有廣闊市場,例如津田左右吉的日本古代史研究,他認為《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不是歷史事實,而是顯示天皇統治正統性的書籍。結果在法西斯政權時期被看成“大逆思想”,其書禁止出版,其本人也遭到監禁。另外,柳田國男探討民間風俗習慣的民俗學研究和西田幾多郎以《善的研究》為中心的一系列哲學研究也對當時的知識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世紀初,馬克思主義也影響到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界,除大量馬克思的著作翻譯到日本外,20年代出現了利用唯物史觀研究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學者,並出現了圍繞明治維新及日本資本主義性質的“講座派”與“勞農派”之間的論爭,前者強調日本資本主義的半封建性質,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野呂榮太郎的《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服部之總的《明治維新史》等,他們因出版《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講座》而被稱為“講座派”;而後者否定日本資本主義的半封建性質,並以《勞農》雜誌為陣地批判前者,代表人物主要有豬俁津南雄、山川均、向坂逸郎、土屋喬雄等。但這些馬克思主義史學亦具有意識形態過度影響學術觀點的缺陷。
在30年代戰爭年代,還出現了以平泉澄為中心的“皇國史學”,即以天皇為中心的歷史觀,也就是將日本歷史歪曲為神的子孫天皇的家族史,鼓吹天皇專制統治、服務法西斯統治的史學,其代表作為《國史學骨髓》。
第四章 現代——經濟大國的虛實
第一節 占領與改革
一、占領與改革
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後,以美國軍隊為首的盟國軍隊從1945年8月26日陸續進駐日本。儘管有少數大英國協國家軍隊參加占領,但基本上是由美國單獨占領。美國太平洋陸軍總司令及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被任命為占領軍的最高統帥,指揮占領軍總司令部及其下屬的占領軍對日本實施占領。雖然作為決定占領政策的最高機構是設在華盛頓的遠東委員會,但由美、英、中、蘇等12國構成的該委員會是通過美國政府傳達其決定,因而其作用十分有限。同時,在東京設有帶有諮詢色彩的機構——對日理事會,由美、英、中、蘇四國代表構成,但這一機構除在農地改革以及從蘇聯遣返戰俘問題之外,所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盟軍對日本的占領以及實施的改革政策主要體現了美國政府的意志。
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本的占領並不直接實施軍事管制,而是利用原有的日本行政機構進行間接統治。即占領軍總司令部制定的各種政策以備忘錄、文書、指令、口頭指示等傳達給日本政府,後者以法律、政令、條例的形式加以實施。儘管占領軍具有超法規的權力,撤換那些不聽從其指令的日本官員,但間接統治的結果不僅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日本舊有的官僚機構和人員,而且在占領政策的具體內容上也給予日本政府討價還價的機會。
月22日,美國政府頒布了《日本投降後美國初期對日方針》,宣稱其最終目標是“保證日本不再成為對於美國或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最終建立起一個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並支持在聯合國憲章的理想和原則之中的美國的目標的和平和負責的政府。”為實現上述目標,日本必須放棄海外殖民地,完全解除日本的武裝並實行非軍事化,徹底消除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的權力及其影響,發展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建立議會民主的政治制度,允許建立和平經濟。11月1日,美國政府再次頒布《對占領及管理日本的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的日本投降後最初基本指令》,進一步將占領方針具體化。
年代出現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1925年結成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出版雜誌《文藝戰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等。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對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文學的政治化導致了政府對他們的鎮壓,例如小林多喜二就被警察拷打致死。
三、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人文社會科學也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明治初年英美的自由主義研究方法為主流,例如站在文明史觀立場上撰寫《日本開化小史》的田口卯吉;明治中期以後逐漸轉向德國的國家主義,例如受德國哲學影響甚濃並鼓吹國家主義的井上哲次郎。在德國實證主義歷史學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帝國大學招聘的德國史學家利斯的指導下,實證主義盛行一時。同時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實證主義史學家,例如日本史領域的久米邦武、東洋史領域的那珂通世、白鳥庫吉、內藤湖南、西洋史領域的坪井九馬三等。另外,在帝國大學內部設置了史料編纂所,編輯《大日本史料》、《大日本古文書》等史料集。各種學會、學術雜誌也陸續創刊,例如1889年以帝國大學史學科的師生為中心創辦的《史學會雜誌》,該雜誌後來改名為至今仍為史學界最高水平的專業雜誌——《史學雜誌》。
這種實證主義方法直到大正年間仍有廣闊市場,例如津田左右吉的日本古代史研究,他認為《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不是歷史事實,而是顯示天皇統治正統性的書籍。結果在法西斯政權時期被看成“大逆思想”,其書禁止出版,其本人也遭到監禁。另外,柳田國男探討民間風俗習慣的民俗學研究和西田幾多郎以《善的研究》為中心的一系列哲學研究也對當時的知識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世紀初,馬克思主義也影響到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界,除大量馬克思的著作翻譯到日本外,20年代出現了利用唯物史觀研究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學者,並出現了圍繞明治維新及日本資本主義性質的“講座派”與“勞農派”之間的論爭,前者強調日本資本主義的半封建性質,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野呂榮太郎的《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服部之總的《明治維新史》等,他們因出版《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講座》而被稱為“講座派”;而後者否定日本資本主義的半封建性質,並以《勞農》雜誌為陣地批判前者,代表人物主要有豬俁津南雄、山川均、向坂逸郎、土屋喬雄等。但這些馬克思主義史學亦具有意識形態過度影響學術觀點的缺陷。
在30年代戰爭年代,還出現了以平泉澄為中心的“皇國史學”,即以天皇為中心的歷史觀,也就是將日本歷史歪曲為神的子孫天皇的家族史,鼓吹天皇專制統治、服務法西斯統治的史學,其代表作為《國史學骨髓》。
第四章 現代——經濟大國的虛實
第一節 占領與改革
一、占領與改革
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後,以美國軍隊為首的盟國軍隊從1945年8月26日陸續進駐日本。儘管有少數大英國協國家軍隊參加占領,但基本上是由美國單獨占領。美國太平洋陸軍總司令及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被任命為占領軍的最高統帥,指揮占領軍總司令部及其下屬的占領軍對日本實施占領。雖然作為決定占領政策的最高機構是設在華盛頓的遠東委員會,但由美、英、中、蘇等12國構成的該委員會是通過美國政府傳達其決定,因而其作用十分有限。同時,在東京設有帶有諮詢色彩的機構——對日理事會,由美、英、中、蘇四國代表構成,但這一機構除在農地改革以及從蘇聯遣返戰俘問題之外,所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盟軍對日本的占領以及實施的改革政策主要體現了美國政府的意志。
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本的占領並不直接實施軍事管制,而是利用原有的日本行政機構進行間接統治。即占領軍總司令部制定的各種政策以備忘錄、文書、指令、口頭指示等傳達給日本政府,後者以法律、政令、條例的形式加以實施。儘管占領軍具有超法規的權力,撤換那些不聽從其指令的日本官員,但間接統治的結果不僅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日本舊有的官僚機構和人員,而且在占領政策的具體內容上也給予日本政府討價還價的機會。
月22日,美國政府頒布了《日本投降後美國初期對日方針》,宣稱其最終目標是“保證日本不再成為對於美國或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最終建立起一個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並支持在聯合國憲章的理想和原則之中的美國的目標的和平和負責的政府。”為實現上述目標,日本必須放棄海外殖民地,完全解除日本的武裝並實行非軍事化,徹底消除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的權力及其影響,發展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建立議會民主的政治制度,允許建立和平經濟。11月1日,美國政府再次頒布《對占領及管理日本的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的日本投降後最初基本指令》,進一步將占領方針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