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與偷襲珍珠港同時,日本陸軍向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和泰國、緬甸地區發起四路進攻,初期戰事進展十分順利。四個月之後,日本軍隊占領了印度以東、澳大利亞以北、夏威夷群島以西的廣大區域,面積達38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億五千萬。連同已經占領的中國領土和朝鮮、印度支那地區,日本統治區域有五億人口和700多萬平方公里。儘管其速度和效果均超出日本統治者的估計,但其攻勢已是強弩之末。
年6月,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中途島附近展開大規模的海戰,因事先美國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結果日本受到嚴重打擊,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和300多架艦載飛機,以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同年8月,美軍進攻地處太平洋戰場最南端的瓜島,在這個小島上,日美雙方進行了六個月的爭奪戰。美軍投入7萬大軍,死亡約兩千名。日軍也先後派出三萬六千多名士兵,死亡約兩萬五千名。同時雙方海軍在這一地區進行了六次大海戰,損失都很大。但因制海權已掌握在美軍手中,最後日軍不得不撤出瓜島,收縮戰線。此後,太平洋戰場發生逆轉,美軍開始轉入進攻,日本節節敗退。進入1944年以後,美軍進攻到其飛機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的區域。
在中國大陸戰場,由於廣大中國軍民英勇頑強的抗戰,粉碎了日本軍隊企圖“以戰養戰”的計劃,不僅牽制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而且從1944年起,也開始進入局部反攻的階段。另外,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也展開反攻,並取得了較大的戰果。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經濟惡化,國民逐漸產生厭戰情緒,對政府及軍部的不滿日益高漲。1944年7月,東條英機內閣被迫辭職。
從1944年6月起,美軍轟炸機持續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1945年2月美軍攻占硫磺島後,空襲更為頻繁,平均每月3000架次。據統計,日本全國共有119座城市被炸,250萬戶住宅被焚,30多萬居民被炸死。3月25日,美軍動用1457艘艦船、18萬登陸部隊以及54萬海上支援部隊,對日本領土沖繩島發起猛烈攻擊。當時島上日軍只有7萬多名,結果全軍覆滅,喪生的一般平民也達到近20萬。6月25日,美軍攻占沖繩全島。
年7月,中、美、英三大盟國以宣言的形式發表了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遇難者高達30多萬。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迅速出兵向中國東北、朝鮮及庫頁島發起進攻。在此形勢下,日本政府決定在維持天皇國體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4日,御前會議決定無條件投降,15日,電台播放了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26日,美軍進駐日本,9月2日,日本代表和盟軍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簽署了日本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
第六節 近代教育與文化
一、教育的普及與教育體制
明治政府將國民教育作為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始終致力於其普及與發展。早在1871年政府就設置了負責教育行政的文部省,第二年頒布了將全國劃為眾多學區的《學制》。根據其計劃,全國設立了兩萬多個小學,以期達到“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1875年男性兒童的小學就學率超過50%,女性兒童的小學就學率達到19%,不僅男女兒童的就學率之間存在著差距,而且沉重的學費與學校建設費引起家長們的不滿,甚至在一些地區還爆發了要求廢除小學校的農民起義。另外,在幕府昌平坂學問所及開成所的基礎上,1869年明治政府設置大學南校,聘請日本的洋學家以及外國人講授“洋學”。該校後來與東京醫學校合併,1877年成為最早的近代綜合大學——東京大學。
年,政府頒布《教育令》以取代《學制》,模仿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制度,僅制定小學教育大綱,其實際運營由地方政府機構決定,最低就學時間縮短到16個月。因擔心這种放任主義政策將引起教育的衰退,政府遂在第二年大幅度修改《教育令》,強化政府對學校教育的內容以及學校的運營,並將最低接受教育年限定為三年。
儘管初等教育逐漸得到普及,但受自由民權運動興起的影響,學校中自由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教育盛行,巡視地方的天皇對此憂心忡忡,政府開始強化對教育內容的控制。在小學校中,基於儒家道德的修身教育得到重視,並實施政府對教科書的檢定製度,禁止使用自由主義內容的教科書。1886年,在文部大臣森有禮的主持下,陸續制定了《帝國大學令》、《示範學校令》、《中學校令》、《小學校令》,確立了系列學校教育。在小學校令中規定普通小學為四年,兒童的保護者具有讓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此後,1894年頒布《高等中學校令》,1899年頒布《實業學校令》、《高等中女學校令》、《私立學校令》,1903年頒布《專門學校令》,逐步完善了教育體系。
年,修改《小學校令》,規定三到四年的普通小學為義務教育制;1900年,再次修改《小學校令》,正式規定義務教育為四年,同時廢除了授課費,結果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特別是女子兒童就學率的上升。1907年普通小學的義務教育延長為六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在明治末年,小學校達到目2.5萬個,兒童的就學率達到98%,男女兒童的就學率已無差別。
年6月,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中途島附近展開大規模的海戰,因事先美國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結果日本受到嚴重打擊,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和300多架艦載飛機,以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同年8月,美軍進攻地處太平洋戰場最南端的瓜島,在這個小島上,日美雙方進行了六個月的爭奪戰。美軍投入7萬大軍,死亡約兩千名。日軍也先後派出三萬六千多名士兵,死亡約兩萬五千名。同時雙方海軍在這一地區進行了六次大海戰,損失都很大。但因制海權已掌握在美軍手中,最後日軍不得不撤出瓜島,收縮戰線。此後,太平洋戰場發生逆轉,美軍開始轉入進攻,日本節節敗退。進入1944年以後,美軍進攻到其飛機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的區域。
在中國大陸戰場,由於廣大中國軍民英勇頑強的抗戰,粉碎了日本軍隊企圖“以戰養戰”的計劃,不僅牽制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而且從1944年起,也開始進入局部反攻的階段。另外,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也展開反攻,並取得了較大的戰果。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經濟惡化,國民逐漸產生厭戰情緒,對政府及軍部的不滿日益高漲。1944年7月,東條英機內閣被迫辭職。
從1944年6月起,美軍轟炸機持續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1945年2月美軍攻占硫磺島後,空襲更為頻繁,平均每月3000架次。據統計,日本全國共有119座城市被炸,250萬戶住宅被焚,30多萬居民被炸死。3月25日,美軍動用1457艘艦船、18萬登陸部隊以及54萬海上支援部隊,對日本領土沖繩島發起猛烈攻擊。當時島上日軍只有7萬多名,結果全軍覆滅,喪生的一般平民也達到近20萬。6月25日,美軍攻占沖繩全島。
年7月,中、美、英三大盟國以宣言的形式發表了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遇難者高達30多萬。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迅速出兵向中國東北、朝鮮及庫頁島發起進攻。在此形勢下,日本政府決定在維持天皇國體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4日,御前會議決定無條件投降,15日,電台播放了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26日,美軍進駐日本,9月2日,日本代表和盟軍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簽署了日本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
第六節 近代教育與文化
一、教育的普及與教育體制
明治政府將國民教育作為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始終致力於其普及與發展。早在1871年政府就設置了負責教育行政的文部省,第二年頒布了將全國劃為眾多學區的《學制》。根據其計劃,全國設立了兩萬多個小學,以期達到“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1875年男性兒童的小學就學率超過50%,女性兒童的小學就學率達到19%,不僅男女兒童的就學率之間存在著差距,而且沉重的學費與學校建設費引起家長們的不滿,甚至在一些地區還爆發了要求廢除小學校的農民起義。另外,在幕府昌平坂學問所及開成所的基礎上,1869年明治政府設置大學南校,聘請日本的洋學家以及外國人講授“洋學”。該校後來與東京醫學校合併,1877年成為最早的近代綜合大學——東京大學。
年,政府頒布《教育令》以取代《學制》,模仿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制度,僅制定小學教育大綱,其實際運營由地方政府機構決定,最低就學時間縮短到16個月。因擔心這种放任主義政策將引起教育的衰退,政府遂在第二年大幅度修改《教育令》,強化政府對學校教育的內容以及學校的運營,並將最低接受教育年限定為三年。
儘管初等教育逐漸得到普及,但受自由民權運動興起的影響,學校中自由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教育盛行,巡視地方的天皇對此憂心忡忡,政府開始強化對教育內容的控制。在小學校中,基於儒家道德的修身教育得到重視,並實施政府對教科書的檢定製度,禁止使用自由主義內容的教科書。1886年,在文部大臣森有禮的主持下,陸續制定了《帝國大學令》、《示範學校令》、《中學校令》、《小學校令》,確立了系列學校教育。在小學校令中規定普通小學為四年,兒童的保護者具有讓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此後,1894年頒布《高等中學校令》,1899年頒布《實業學校令》、《高等中女學校令》、《私立學校令》,1903年頒布《專門學校令》,逐步完善了教育體系。
年,修改《小學校令》,規定三到四年的普通小學為義務教育制;1900年,再次修改《小學校令》,正式規定義務教育為四年,同時廢除了授課費,結果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特別是女子兒童就學率的上升。1907年普通小學的義務教育延長為六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在明治末年,小學校達到目2.5萬個,兒童的就學率達到98%,男女兒童的就學率已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