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 法西斯化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思潮和運動,它為了維持瀕於危機的資本主義體系,對內否定議會制度和政黨政治,以樹立赤裸裸的暴力獨裁體制;對外否定現存國際秩序,主張重新瓜分世界,以建立所謂的“生存圈”或“新秩序”。日本的法西斯主義大致分為自下而上革命式的民間法西斯主義以及自上而下改造式的軍部法西斯主義,前者以北一輝與大川周明為代表人物,後者以近衛文麿與石原莞爾為代表人物。儘管他們建立法西斯體制的途徑不同,但其對外政策是相同的,即侵略與殖民擴張。例如北一輝主張應建立北至俄國西伯利亞、南到澳大利亞的大日本帝國;大川周明主張在日本的領導下,“把日本、滿洲、共同化的廣闊經濟圈加以鞏固,以此為基礎實現從東南亞開始到印度、中亞的解放“;而近衛文麿與石原莞爾均認為必須通過戰爭的方式,同歐美國家爭奪殖民地。

  儘管這些法西斯理論均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但在整個20年代,與世界其他國家、主要是歐美國家進行協調的主張占據上風,因而出現了與國內大正民主運動相對應的外交政策,即幣原喜重郎的“協調外交”。當然,這種“協調外交”是以不損害日本在海外權益為前提的,否則仍以武力進行侵略擴張,例如1927年後田中義一內閣時曾三次出兵中國山東,保護日本在山東的利益不受中國國民政府北伐的衝擊。儘管如此,1929年的經濟危機徹底打斷了日本國內政治民主化進程及“協調外交”的實施。

  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矛盾極大地推動了法西斯運動的發展。一方面法西斯分子在國內製造一系列恐怖暴力活動,如1930年11月刺殺濱口首相事件、1932年 2月刺殺前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事件、同年 3月刺殺三井合名公司理事長團琢磨事件、同年 5月刺殺犬養毅首相的“五一五事件”、1935年 8月暗殺軍務局長永田鐵山事件、1936年 2月一千多名近衛師團官兵在東京發動暴亂的“二二六事件”等;另一方面,在國外製造一系列侵略行動,迫使政府承認既成事實,並讓權給軍部法西斯勢力。1931年 9月18日,在軍部的操縱下,關東軍炸毀瀋陽附近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藉機進行軍事行動,不到半年時間就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並在1932年 3月炮製出“滿洲國”。日本海軍也於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戰爭,史稱“一二八事變”,隨後不斷在中國擴大侵略行動。“五一五事件”後由海軍大將齋藤實組成的內閣不僅在國內結束了政黨內閣制,而且在1932年 9月宣布承認“滿洲國”,並與之簽訂《日滿協定書》,為此不惜在1933年 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4年 7月由海軍大將岡田啟介組成的內閣,在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下,發表《國體明徵聲明》,排斥“天皇機關說”,使國家政權進一步法西斯化;“二二六事件”後組閣的廣田弘毅首先恢復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並在1936年 8月制定《國策基準》,宣布要“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方面向南方海洋發展”,從而確定了發動世界大戰,實施北守南進戰略的基本方向。同年11月日本與德國簽訂《日德防共協定》,12月又與義大利簽訂《日意協定》,形成一個國際法西斯主義集團。

  年 7月7日,近衛文麿內閣成立一個月後就爆發了日本軍隊全面侵略中國的“蘆溝橋事變”,近衛內閣在事變發生後雖聲稱“不擴大事態”,但很快就在第四天發表了向中國華北地區增派軍隊的聲明。接著,近衛首相還親自召集政治、經濟界人物,要求他們對戰爭進行協助。與此同時,為確保戰爭的進行和後方的穩定,近衛內閣一方面實施“國民精神總動員”,另一方面加強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統制,頒布了《重要工業統製法》、《軍需工業動員法》、《國家總動員法》等統製法令。1940年 7月近衛再次組閣時,在國內解散了所有的政黨,組織將所有政治勢力網絡在一起、首相任總裁、支持戰爭的御用政治團體“大政翼贊會”,最終完成了軍事法西斯政治體制。

  三、 全面戰爭

  年7月7日,駐紮在北京蘆溝橋附近的日本軍隊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而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並很快占領北京和天津,中日戰爭由此全面爆發。8月13日,日本軍隊在上海發動進攻,一路推進,12月13日攻占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燒殺淫掠,屠殺中國軍民30萬之多,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到1938年10月,日本軍隊雖然占領了包括中國華北、華中、華南在內的大片地區,卻也陷入了長期作戰的泥潭。

  年9月,隨著德國侵入波蘭,歐洲大戰爆發。荷、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在東南亞地區的統治出現空白,為急欲奪取該地區資源的日本提供了絕好機會。但日本的企圖與亦想控制該地區的美國發生衝突,為限制日本的軍事實力,美國對軍需物資、石油及廢鐵等出口實施禁運措施,結果進一步刺激了日本武力南進的決心。1940年7月,近衛第二屆內閣時決定了武力南進的計劃,並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年9月,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個法西斯國家在德國首都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其中規定日本承認並尊重德意兩國在“歐洲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德意兩國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秩序”中的領導地位。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決定繼續實施武力南進計劃,並加快了對英美作戰的準備行動。1941年10月,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1月天皇出席的御前會議決定對英美荷開戰,並與美國進行“最後談判”,結果自然是談判破裂。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方面損失慘重,其太平洋艦隊除三艘航空母艦未回港而倖免外,幾乎全軍覆滅。偷襲進行了一個小時後,日本才向美國遞交了最後通牒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