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四節 大正民主運動
一、 早期工人運動
世紀80年代初,任明治政府大藏大臣的松方正義實施緊縮財政,同時對貨幣金融制度進行改革,並採取措施促進出口,結果在80年代後半期出現了以鐵路及紡織業為中心的民間投資熱潮。1883年開業的大阪紡織會社因使用蒸汽動力以及英國的機械設備,並在電氣照明下實施兩班作業,因此獲得豐厚利潤,從而引發了棉紡織部門的產業革命。鐵路和海運領域也在政府的保護下得到迅速發展。甲午戰後日本獲得巨額賠款,政府投資擴張軍備以及推動產業發展,再次引起民間成立公司的熱潮。在1889年到1899年間,棉紗生產量從6.7萬捆增加到75.7萬捆,增長了11倍。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而且1897年出口棉紗14萬捆,大大超過了進口的5.4萬捆;在繅絲行業,器械繅絲量也在1894年超過了手工繅絲量;在重工業方面,政府除大力扶植民間造船業外,還建造了國營的八幡制鐵所,1901年正式開工,幾年後就生產了國內所需鋼鐵的80%左右。日俄戰爭後,日本的工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如果主要產業的生產指數在1894年為100,那末到1912年,造船業為1245,煤炭業為460,鐵為356,生絲為262,可見發展速度之快。
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產業革命與壟斷資本形成同步、國家扶植和保護色彩較濃、官營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占較大比重等特點,因而在形成帝國主義的過程中,帶有濃厚的軍事封建性。工人、農民受到殘酷的剝削,不得不在饑寒交迫中掙扎度日,同時使得國內市場狹窄,從一個側面推動了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以便為其工業產品尋找海外市場以及原料來源。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工人的迅速增加,工人運動開始興起,並形成了早期的社會主義運動。
甲午戰爭極大地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工人階級鬥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897年到1899年,日本工人在各地普遍開展了要求增加工資的鬥爭。其中較大的有橫濱造船廠400名木工和東京造船廠的工人罷工、和歌山500名伐木工人以及福岡煤礦工人要求提高工資的鬥爭等,甚至在佐渡礦山還爆發了工人暴動。正是在這些工人鬥爭的基礎上,1897年12月誕生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工會組織“鐵工工會”,著名工人運動家片山潛領導的這個工會組織擁有1200名成員。此後工會組織迅速增長,其會員也越來越多,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
在工人運動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也隨之高漲起來。1897年4月,成立了“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研究社會問題”為目的的社會問題研究會,1898年10月,以該研究會為基礎成立了“以研究社會主義原理是否適合於日本”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社會主義研究會”,會員有片山潛、幸德秋水等人,每月一次的研究例會介紹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為適應工人、農民運動發展的狀況,1900年社會主義研究會改組為“社會主義協會”,其成員也從學者擴大到工人與學生等。1901年由社會主義協會的主要成員片山潛、幸德秋水等人發起成立了“社會民主黨”,在該黨制定的綱領中,提出了裁減軍備、實行普選、將重要生產資料收為國有、公平分配財富以及廢除貴族院等主張。面對工人運動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明治政府採取各種措施進行鎮壓。1900年政府頒布了限制和取締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的《治安警察法》,明文規定禁止工人組織工會和舉行同盟罷工;同時,“社會民主黨”成立當天就被政府禁止,後來該黨改稱為“社會平民黨”,仍被禁止。
儘管如此,社會主義者仍繼續活動。1903年7月,片山潛和幸德秋水分別出版了《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神髓》等書籍,引起較大社會反響。1903年,幸德秋水等人組成“平民社”,並出版《平民新聞》,提倡“和平主義”、“社會主義”,反對即將到來的日俄戰爭及一切戰爭。1905年10月“平民社”被政府強行解散,但在日俄戰爭後工農運動的推動下,社會主義者在1906年2月成立“日本社會黨”,並積極支持了一些群眾鬥爭。1907年日本社會黨被取締,《平民新聞》也被禁止發行,刺激受無政府主義影響的幸德秋水等人轉變態度,主張“直接行動”。1908年集會群眾與警察發生衝突後,政府加快了對社會主義者鎮壓的步伐。1910年5月,政府捏造所謂“陰謀暗殺天皇”的“大逆罪”,逮捕數百名社會主義者,並將幸德秋水等24人判處死刑。
積極採取暴力鎮壓措施以及擴充軍備的第二屆桂太郎內閣因遭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反對,被迫在1911年8月辭職。但這位陸軍大將在軍部的支持下,利用擴軍問題將繼任的西園寺公望內閣搞垮,在1912年12月再次上台執政。軍部這種專橫行徑,不僅使議會內的反對黨派對桂太郎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也遭到社會各界群眾的強烈反對,“打破閥族,擁護憲政”的呼聲響遍全國,數萬名市民甚至包圍了國會。隨後各地群眾反對運動演變成大規模的政治暴動,結果迫使桂太郎第三屆內閣垮台。該事件被稱為“第一次護憲運動”,其時正值大正天皇即位之初,因而也稱之為“大正政變”。
一、 早期工人運動
世紀80年代初,任明治政府大藏大臣的松方正義實施緊縮財政,同時對貨幣金融制度進行改革,並採取措施促進出口,結果在80年代後半期出現了以鐵路及紡織業為中心的民間投資熱潮。1883年開業的大阪紡織會社因使用蒸汽動力以及英國的機械設備,並在電氣照明下實施兩班作業,因此獲得豐厚利潤,從而引發了棉紡織部門的產業革命。鐵路和海運領域也在政府的保護下得到迅速發展。甲午戰後日本獲得巨額賠款,政府投資擴張軍備以及推動產業發展,再次引起民間成立公司的熱潮。在1889年到1899年間,棉紗生產量從6.7萬捆增加到75.7萬捆,增長了11倍。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而且1897年出口棉紗14萬捆,大大超過了進口的5.4萬捆;在繅絲行業,器械繅絲量也在1894年超過了手工繅絲量;在重工業方面,政府除大力扶植民間造船業外,還建造了國營的八幡制鐵所,1901年正式開工,幾年後就生產了國內所需鋼鐵的80%左右。日俄戰爭後,日本的工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如果主要產業的生產指數在1894年為100,那末到1912年,造船業為1245,煤炭業為460,鐵為356,生絲為262,可見發展速度之快。
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產業革命與壟斷資本形成同步、國家扶植和保護色彩較濃、官營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占較大比重等特點,因而在形成帝國主義的過程中,帶有濃厚的軍事封建性。工人、農民受到殘酷的剝削,不得不在饑寒交迫中掙扎度日,同時使得國內市場狹窄,從一個側面推動了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以便為其工業產品尋找海外市場以及原料來源。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工人的迅速增加,工人運動開始興起,並形成了早期的社會主義運動。
甲午戰爭極大地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工人階級鬥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897年到1899年,日本工人在各地普遍開展了要求增加工資的鬥爭。其中較大的有橫濱造船廠400名木工和東京造船廠的工人罷工、和歌山500名伐木工人以及福岡煤礦工人要求提高工資的鬥爭等,甚至在佐渡礦山還爆發了工人暴動。正是在這些工人鬥爭的基礎上,1897年12月誕生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工會組織“鐵工工會”,著名工人運動家片山潛領導的這個工會組織擁有1200名成員。此後工會組織迅速增長,其會員也越來越多,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
在工人運動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也隨之高漲起來。1897年4月,成立了“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研究社會問題”為目的的社會問題研究會,1898年10月,以該研究會為基礎成立了“以研究社會主義原理是否適合於日本”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社會主義研究會”,會員有片山潛、幸德秋水等人,每月一次的研究例會介紹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為適應工人、農民運動發展的狀況,1900年社會主義研究會改組為“社會主義協會”,其成員也從學者擴大到工人與學生等。1901年由社會主義協會的主要成員片山潛、幸德秋水等人發起成立了“社會民主黨”,在該黨制定的綱領中,提出了裁減軍備、實行普選、將重要生產資料收為國有、公平分配財富以及廢除貴族院等主張。面對工人運動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明治政府採取各種措施進行鎮壓。1900年政府頒布了限制和取締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的《治安警察法》,明文規定禁止工人組織工會和舉行同盟罷工;同時,“社會民主黨”成立當天就被政府禁止,後來該黨改稱為“社會平民黨”,仍被禁止。
儘管如此,社會主義者仍繼續活動。1903年7月,片山潛和幸德秋水分別出版了《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神髓》等書籍,引起較大社會反響。1903年,幸德秋水等人組成“平民社”,並出版《平民新聞》,提倡“和平主義”、“社會主義”,反對即將到來的日俄戰爭及一切戰爭。1905年10月“平民社”被政府強行解散,但在日俄戰爭後工農運動的推動下,社會主義者在1906年2月成立“日本社會黨”,並積極支持了一些群眾鬥爭。1907年日本社會黨被取締,《平民新聞》也被禁止發行,刺激受無政府主義影響的幸德秋水等人轉變態度,主張“直接行動”。1908年集會群眾與警察發生衝突後,政府加快了對社會主義者鎮壓的步伐。1910年5月,政府捏造所謂“陰謀暗殺天皇”的“大逆罪”,逮捕數百名社會主義者,並將幸德秋水等24人判處死刑。
積極採取暴力鎮壓措施以及擴充軍備的第二屆桂太郎內閣因遭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反對,被迫在1911年8月辭職。但這位陸軍大將在軍部的支持下,利用擴軍問題將繼任的西園寺公望內閣搞垮,在1912年12月再次上台執政。軍部這種專橫行徑,不僅使議會內的反對黨派對桂太郎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也遭到社會各界群眾的強烈反對,“打破閥族,擁護憲政”的呼聲響遍全國,數萬名市民甚至包圍了國會。隨後各地群眾反對運動演變成大規模的政治暴動,結果迫使桂太郎第三屆內閣垮台。該事件被稱為“第一次護憲運動”,其時正值大正天皇即位之初,因而也稱之為“大正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