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月25日,日本軍艦在靠近朝鮮的豐島海面襲擊清朝軍艦,並擊沉清政府運兵船高升號,800餘名將士犧牲。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日本侵朝軍隊已達5萬,並很快占領平壤,清軍退至中國境內。9月17日,雙方艦隊在黃海激戰,清朝的北洋艦隊被擊潰。10月25日,日本軍隊兵分兩路進攻中國大陸,迅速占領遼東半島及大連、旅順,並在旅順進行大屠殺,全城人員所剩無幾。1895年1月,日軍進攻山東半島的威海衛,將北洋艦隊全殲在海港內。3月,日軍在遼東不斷加強攻勢,清朝軍隊連連敗北,日軍逼近山海關,清朝政府決意求和。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山口縣馬關(原下關)與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談判,在日方的高壓威脅下,被迫在4月17日簽訂了極為屈辱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增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城市以及長江、吳淞江航運線,日本人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廠製造產品,運銷內地只交納進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早對中國東北地區抱有野心的俄國極力反對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因而夥同德國、法國進行干預,結果日本不得不接受三國的“勸告”,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清政府另付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

  甲午戰爭對日本近代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這次戰爭極大地推動了日本天皇政權的對外擴張意識。不僅“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日本政府意識到依靠實力瓜分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已成為世界潮流,而且從戰爭中獲得的豐厚戰利品也使它更熱衷於擴軍備戰及對外侵略;其次,甲午戰爭為對外侵略擴張的政治體制奠定了基礎。戰爭爆發後,議員們紛紛向天皇和專制政府宣誓效忠,使政府得以自由地決定臨時軍費特別會計法,並為支付龐大的軍費募集公債。戰後政府提出的擴軍計劃順利得到議會的贊成,而且議會與政府的部分權力也因戰爭的勝利逐漸為獨立於政權之外的軍部所奪。1895年實施台灣總督武官制,到1900年進一步發展為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即規定內閣成員的陸海軍大臣必須是現役大將或中將;另外,甲午戰爭使帝國主義思潮成為支配日本社會輿論的主旋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德富蘇峰的“大日本擴張論”和高山樗牛的“日本主義”。這兩種觀點均主張日本應對外侵略,擴張殖民地。

  三、日俄戰爭

  如同前述,由於俄國與德、法“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這在日本朝野引起極大反響,“臥薪嘗膽”式的報仇意識迅速蔓延。1895年4月,山縣有朋在擴軍備戰的建議書中,進一步提出了擴大利益線的主張。他強調指出,“過去之軍備專以維持主權線為本,然欲使此次戰爭之戰果不致化為烏有,並進而成為東洋之盟主,則非謀求利益線之擴張不可”。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十年擴軍計劃,準備將現役軍人從7萬人增加到15萬人,戰時達到60萬人,海軍艦艇總噸位從6萬噸增加到26萬噸,同時迅速擴充炮兵以及騎兵的規模。每年的軍備開支約占政府一般會計支出的半數,另外還增征酒稅、地稅,加征營業稅、登記稅等,以應付巨額軍費。甲午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逐漸走向壟斷資本主義,也為其擴充軍備奠定了一定的條件,但急劇增長的工商業與日益狹窄的國內市場之間的矛盾,推動了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

  甲午戰後,日本與俄國在朝鮮及中國東北地區的爭奪更為激烈,雙方的矛盾與衝突也不斷加劇。1896年5月,日俄雙方簽訂備忘錄,日本被迫承認俄國在朝鮮與其享有同等地位,結果俄國在朝鮮的勢力迅速擴大,逐步掌握了朝鮮的軍事、財政大權。與此同時,俄國積極插手中國東北地區。1896年6月,俄國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的權力。1897年11月,俄國出兵強占了旅順和大連,翌年同清政府簽訂《旅順大連租借條約》,不僅“租借”了包括旅順大連在內的遼東半島,而且還取得修築中東鐵路支線的權利。1900年俄國以保護中東鐵路和俄國僑民免受義和團事件衝擊為名,出動15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並長期拒不撤軍。1901年11月,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訪問俄國,並就協調兩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與俄國政府進行談判,雖然俄國最後承認日本在朝鮮具有工業、商業上的行動自由,但不得在中國北部地區擴張其勢力,並試圖將日本在朝鮮的殖民活動置於俄國的監督之下。這樣一來,俄國在遠東的侵略擴張直接與日本的“大陸政策”產生衝突。此時英國為牽制俄國的擴張,鞏固其在中亞和遠東的殖民利益,全面承認日本在朝鮮以及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因而日本決定與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俄國。1902年,雙方簽訂《日英同盟條約》。1903年,俄國派兵進入朝鮮,俄日對立日趨嚴重。

  年2月,日本決定與俄國斷絕外交關係,並派海軍主力偷襲旅順,派陸軍前往朝鮮仁川,此後雙方正式宣戰。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陸戰中,日軍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攻陷旅順要塞和瀋陽。在海上,以逸待勞的日本海軍幾乎全殲遠道而來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此後俄國勝利無望,加之國內爆發革命,而日本也無力將戰爭繼續下去,因而在美國政府的調停下,雙方經過討價還價的談判後,在1905年9月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具有政治、經濟、軍事的優越地位,俄國從中國攫取的遼東半島及附屬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並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一方面,逐漸高漲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因和約未能給日本帶來巨額賠款而引起國民的不滿,甚至在東京出現了大規模騷亂的“日比谷暴動”;另一方面日俄戰爭加快了日本向大陸侵略擴張的步伐,1906年設置關東總督府管理遼東半島南端的關東州,並設置“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對中國東北南部進行經濟掠奪。除此之外,在經過三次《日韓協約》後,1910年日本正式合併韓國,將1897年改稱的大韓帝國重新改為朝鮮,將漢城改為京城,並設朝鮮總督府統治這塊殖民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