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信濃”號在被魚雷擊中之後又繼續航行了7 小時42 分鐘。完全沉沒的時間是11 月29 日上午10 時55 分。本來,該艦進入伊勢灣是輕而易舉的,但是,由於盲目相信“信濃”號是“不沉戰艦”,固執地堅持向大孤前進,終於導致了巨艦傾覆以及大約500 名官兵葬身熊野海底的悲劇。

  “信濃”號被擊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在29 日凌晨0 點30 分,對美潛艇的突然出現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3 時12 分發現魚雷航跡時,為時已晚;中雷後排水工作不得力;母艦本身設備簡陋。但是,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如果能派出飛機直接在空中擔任警戒,巨艦改為早晨出發,白天航行,恐怕就不會被擊沉。

  也許日軍採取夜間航行是由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但總不應該忘記一個月以前進擊雷伊泰灣時的教訓吧!1944 年10 月22 時夜晚,2 艘美潛艇發現了北進的日海軍栗田艦隊,當夜全速追擊。23 日凌晨,美潛艇發動了猛烈襲擊,結果,日本海軍2 艘重型巡洋艦被擊沉,1 艘遭重創。這一重大損失應牢牢記取。其實既已決定採取夜航,那麼也完全應當對“信濃”號採取嚴格的警戒措施。實際上,整個行動沒有認真採取一點像樣的措施,從而完全葬送了日本海軍最後的一點點造艦尊嚴。

  同年12 月,日本當局建立了調查委員會。但由於巨艦的建造和沉沒都列為絕對機密,所以,該事件對社會上嚴加封鎖,提交的報告書也在戰爭結束時被燒毀了。現在,若就沉沒的原因再度問起活著的委員們,他們認為“信濃”號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該艦艦長及其部下迷信“不沉戰艦”

  之說,巨艦中雷後繼續以20 海里的速度航行;二是艦員採取向右舷排水以保

  持艦體平衡的急救措施遲緩。1944 年10 月24 日下午7 時35 分,當日軍戰艦“武藏”號連中數十枚魚雷之後在菲律賓錫布延海下沉時,艦體仍然是平衡的,前後炮塔在水面上幾乎成一條線。這是和艦員們熟練的技術分不開的。

  而“信濃”號則不然,據說1400 名艦員中,有850 名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航海,因此,平衡注水的意識和方法都極為缺乏。中雷後的“信濃”號在傾斜中連續航行了7.5 小時,最後才傾斜達到了50 度,這確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巨艦“信濃”號沒有發射一炮,沒有載運一架飛機(原定在松山搭載飛機),在竣工20 天以後,正式服役出航後僅僅才過了17 小時就悲慘地沉入了海底。在大型艦隻的壽命史中,它恐怕是最短的世界紀錄的創造者了,6 年的苦心毀於一旦。這不單單是一個悲劇事件,甚至可以說,這是上帝對日本海軍破壞條約、秘密建造大型戰艦的詛咒和報應!

  也就在一個月前在雷伊泰灣4 天的海戰中,栗田竟然沒有得到日本航空兵部隊的任何援助,為此,他深感憤懣,這主要在於:如果艦隊一旦能得到飛機的協助,起碼能夠殲滅美機動部隊一至兩個戰艦群(從而給企圖進攻日本本土的美軍以沉重的打擊),也有可能橫掃菜特灣的登陸美軍(栗田並不是一位吹牛皮的海軍將領,所以,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栗田另外希望得到的:一個是直接護衛艦隊的機群;一個是偵察機隊。關於這兩個要求,正如前面已經講過的那樣,都未能如願。當駐菲律賓的日本航空基地指揮官們首先得知大艦隊在沒有戰鬥機直接護衛的情況下開進美軍占領區域的魯莽行動之後,無不痛心疾首。原來,10 月23 日,大西瀧治郎中將曾向艦隊司令部拍發了如下的請求電:“必須給栗田艦隊配備戰鬥機進行直接的空中掩護。

  但是,馬上配備戰鬥機顯然已經來不及了。因此,請求將向榮特灣突進的作戰計劃推遲兩、三天。”可是,當時栗田艦隊已經踏上了出擊的征程,正在進軍航行之中,如果中途停止前進,在海面上遊蕩兩三天,一則沒有那麼多燃料,二則又因為小澤、西村艦隊也早已出動,因此,栗田不得已只好在沒有一架飛機掩護的情況下向錫布延海進發。

  栗田艦隊的作戰海面本來是日本基地航空兵活動的最佳區域,基地航空兵協助艦隊作戰也是雷伊泰灣作戰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是,即使把全部機種都集合起來也只不過才100 余架飛機,況且,駕駛員技術非常低劣,雖然動用了駐台灣福留繁中將的第五基地航空部隊,但駕駛員無力勝任海上攻擊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大西終於決定採用“特攻”戰術。

  所謂“特攻作戰”指的是實施自殺性攻擊的作戰方法。起初,這種作戰方式在日本海軍中是不允許的,海軍的作戰指令是以九死一生為前提的。無論士兵們具有多麼旺盛的鬥志或激昂的請求,都應儘量取消這種毫無生還希望的作戰方式,這是日本帝國海軍傳統的作戰方針。同年6 月19 日,日本海軍在馬里亞納吃了大敗仗,戰局對日本越來越不利,官兵之間就曾以此自殺性攻擊為話題,議論紛紛,因此,關於採用這種非常戰術——肉彈攻擊戰術,已經在一部分將領的頭腦中萌生了。

  在同一時間,飛機駕駛員發生的飛行訓練事故與日劇增,因訓練著艦技術發生事故而導致死亡的年輕士兵,每天竟達四、五名之多。目睹這一慘狀的飛行員逐漸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同樣都是死,與其坐著訓練而死,還不如一頭撞到美艦甲板上與美艦同歸於盡更好。獨自一個人攜帶著炸彈實施攻擊,不是還可以炸沉1 艘敵艦嗎?”此種想法,逐漸在日軍中蔓延開來,終於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第三航空隊司令大林少將、“千代田”航空母艦艦長城大佐一起向小澤司令獻計獻策,要求把年輕的飛行員編成特攻部隊投入到作戰中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