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早在超級航空母艦“信濃”號建造的過程中,該艦就被美國潛艇列入了主要攻擊的目標。“信濃”原計劃在橫須賀施工,建成與“大和”、“武藏”

  同類型的巨型戰列艦。由於橫須賀船台靠近交通要道,無法用大型圍牆掩蔽起來,因此特意為它另外建造了6 號船塢(通稱秘密船塢),“信濃”就是在這裡建造的。但是,奇襲珍珠港事件已經充分顯示出了以航空兵為主要打擊力量的戰略思想的重要性,鑑於海戰中空中力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海軍才明智地決定把建造中的“信濃”號戰列艦改建成航空母艦。可以說,“信濃”號是一個“畸形兒”,它的下半身是戰列艦,上半身是航空母艦。

  儘管如此,它作為一艘雄偉而堅固的舉世無雙的航空母艦則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由於改建的緣故,它的工程比“大和”遲延了近3 年,直到1944 年11月才宣告建成。

  “停濃”號之所以被稱為一艘舉世無雙的航空母艦,主要是因為它的噸位居當時世界航空母艦之冠——標準排水量為6.8 萬噸(與“大和”戰艦的標準水量相同),可搭載飛機47 架(實際上一架飛機也沒有搭載就沉入海底了)。該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是由20 厘米兩層鋼板合制而成的,上面鋪設了由鋼筋水泥、膠乳、鋸末合制而成的混合板,可以抵禦500 公斤炸彈的直接命中。關於“信濃”號的設計性能的細節,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該艦是最新技術設備的集大成者。其缺陷是,由於急於讓該艦參戰,簡易突擊施工,質量低劣,水密性很差,儘管這樣,它的出現對美國海軍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圍繞著建造大型航空母艦,數年前,在美國還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當時,美國海軍部長福雷斯特決心建造一艘6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並已設計完畢,馬上就要作預算了。不料海軍內部以及議會內部分人對此強烈反對,兩者各不相讓,形成僵局,福雷斯特終於辭職,後來病故了。可是,3 年之後,建造大型航空母艦的呼聲又重新占了上風,不久,終於建成了以福雷斯特命名的5.9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並且很快就服役了。而回想起來,日本早在15 年前就能建造6.8 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了。

  1944 年11 月11 日,“信濃”建成並停泊在橫須賀海港內。這一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26 周年紀念日,可謂“和平紀念日”,應該是戰火無緣了。

  此時,日本屢戰皆失,太平洋戰局日趨危急。日海軍在馬里亞納和雷伊泰灣兩個海戰中已經喪失了大部分航空母艦,因而海軍方面正迫不及待地等著“信濃”問世。但“信濃”由於突擊建造而成,設備簡陋,而且艦員也沒有來得及很好地訓練,便匆匆忙忙地開往四國松山的聯合艦隊訓練基地。11 月28 日,巨艦“信濃”緊急備航,準備開往大孤灣作臨時停泊。下午6 時,“信濃”號在身經百戰的驅逐艦“浜風”、“磯風”、“雪風”的護衛下拔錨啟航了。當晚,海面上刮著6 級北風,空中的星月閃著寒光。

  29 日凌晨零時30 分,觀察員發現水天線上有一個黑影。是雲朵,還是敵潛艇?4 名兵士為此發生了爭執,意見不一,遂報告了值班軍官和副艦長。

  兩名軍官交替用望遠鏡觀察了一陣,回答說:“是雲彩。”由於判斷錯誤,護航的驅逐艦沒有提高戰鬥警惕,“信濃”本身仍然保持蛇形航行路線,以20 海里的速度繼續破浪南下。

  凌晨3 時12 分,母艦觀察員突然吃驚地報告:海面發現魚雷航跡!只見4 枚大型魚雷徑直撲向“信濃”號,而且第一枚魚雷已經逼近到離“信濃”

  號只有100 米了。晚了!一切都晚了!這時,“信濃”號本身已經沒有迴避魚雷的餘地了。3 時13 分,第一枚魚雷擊中母艦,緊接著其它3 枚魚雷也相繼幾乎在同一部位上炸響,將“信濃”號左舷中央水線部位炸裂,海水洶湧地灌入船艙,連最新式的排水設備在這個時候也無濟於事了。

  在此萬分危急的關頭,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以及部下仍舊盲目自信(實際上是自負):巨艦即使遭到三、五枚魚雷襲擊又算得了什麼呢?因此,“信濃”仍以第三戰鬥速度(時速20 海里)繼續向大防方向航行。當時,如果駛進附近港灣或者在沿岸擱淺,巨艦和全體人員也許有可能得救,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海水兇猛地湧進水密性極差的船體,結果,在到達熊野海面——潮岬100 海里處海域時,母艦艦體傾斜已達50 度,至此,艦長阿部才不得不下達痛心疾首的命令:“全體離艦!”

  這時,身負重任的艦長阿部俊雄大佐登上艦橋,他的旁邊站著一位用艦旗裹身的年輕士官。這位士官是畢業於軍事學校的優等生安田督少尉。在“信濃”被魚雷擊中一直到傾覆沉沒,這位年輕少尉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海圖,仍然像平時一樣鎮定自若地記錄著戰艦的方位、時間、地點等,毫不慌忙,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在艦首彌留海面的剎那間,人們遠遠地還能依稀看到阿部和安田站在艦首處的身影。後來,在僥倖得以活命的900 余名官兵的名單中,再也沒有找到阿部和安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