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一句話,即:美國海軍改變了以主力艦集體出擊為主的海戰戰術,使得日本潛艇失去了攻擊目標。另外,潛艇結構比較陳舊,存有某些缺陷。其次,伴有美機動部隊出擊的潛艇部隊,從戰爭的中期就逐漸占了上風,明顯地壓倒了日本潛艇部隊。

  實戰中,當日本驅逐艦得知美潛艇接近時,美潛艇已向日艦發射了魚雷,並迅速返航了,就在日艦轉向目標的一瞬間,災難已經降臨——艦身中雷,搖搖欲墜。由此可見,任何戰術也是難以取勝的,“精神力量”終於輸給了“機構力量”。就這樣,潛艇戰的“股票”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全部落到了美國人手中。

  雖然,日本艦艇的機構性能也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事實上,雷達的發明已經把1940 年的“機構力量”置於半身不遂的狀態之中了。因此,註定一去不復返的號稱第一流的日本潛艇部隊顯然是應該的,它們只能為科學技術的落後而嘆息。

  同日本潛艇部隊的失敗一樣,日本獨特而高超的夜戰戰術也沒有充分發揮其威力。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中,曾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某一基地召開了參謀會議。會議期間,全體參謀一邊進餐,一邊議論紛紛:“看來美國的機構力量確實是強大的,據說他們用推土機建造機場,其速度比日本快10倍。看來,我們只有從視力方面大作文章。‘藍眼睛’在黑夜裡是無能為力的,‘黑眼睛’在夜晚卻看得一清二楚,因而,除實行夜戰之外別無他法。”

  可見,當時日本海軍以“夜戰”自居竟達到了多麼愚蠢可笑的地步。殊料,雷達等電子武器簡直像太平洋上的“原子彈”,日本自鳴得意的作戰方法也被美海軍從根本上摧毀了。雖然日本軍艦後來也安裝上了雷達,然而,同美國的雷達相比,其精密程度則是望塵莫及的。

  與此同時,美海軍又發明了雷控射擊。夜間,美艦用雷達捕捉日本軍艦,繼而用雷達調整炮位向日本艦隊開火,致使炮彈在黑暗中如同長了眼睛似的,彈無虛發,從而使“藍眼睛”、“黑眼睛”之類的盲目自信成了純粹的無稽之談。

  美國潛艇上裝有精密度極高的雷達和水中測量儀器,它可以從水上、水下遠距離捕捉日本艦隊。因而,以擊沉美潛艇為使命的日本驅逐艦反而成了美國潛艇有效的打擊目標。為巨型航空母艦“信濃”號送葬的就是短小精悍的美潛艇!在擊沉巨型“不沉戰艦”“大和”號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魚雷中,誰能擔保沒有來自美潛艇的“恩賜”。總之,美潛艇部隊所取得的輝煌戰績,大大出乎美海軍部的預料。

  日本海軍自鳴得意的“消耗作戰”的“股票”就這樣悉被美海軍掠走了,發行“股分”的總額也被美海軍獨占了。豈止如此,日本的“消耗作戰”只是以逐漸削弱美國主力艦的實力為目標的,而美國的“消耗作戰”則是扼向日本帝國的脖子——截斷日方通過海上運送燃料和糧食的供應線。開戰時的650 萬噸威風凜凜的大艦隊(占世界第三位)結果全軍覆滅,化為烏有,其中63%被美潛艇擊沉了。

  太平洋戰爭剛剛爆發時,英國就把“不沉戰艦”“威爾斯親王”號派往遠東,企圖將日本咄咄逼人的南下攻勢扼制於新加坡以北。然而,1941 年12月10 日,這艘最新的精銳的英國戰列艦遭到日本海空軍的集中攻擊而悲慘地沉沒了。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獲悉“威爾斯親玉”號戰列艦被擊沉的噩耗之後,痛苦地掛上了電話,悲傷到了極點。

  在這之前,1941 年5 月27 日,德國5 萬噸級的“不沉戰艦”——設施精良、武器完善的大型戰列艦“俾斯麥”號被英國海軍擊沉在大西洋。當時,德國海軍相當自負,堅信“俾斯麥”號是世界上無可匹敵的、絕對不會被擊沉的新型戰列艦,企圖以其截擊英國護航運輸船隊,切斷英美海上交通線。

  英國海軍集中了大小百餘艘火力強大的艦艇圍追堵截。在途中的兩次交戰中,英艦遭到嚴重損失,但是,英海軍不甘受挫,調整了部署,對“俾斯麥”

  號尾追不舍,這一努力果然奏效。追殲中,“俾斯麥”被打得變成一堆廢銅爛鐵,最後被英國巡洋艦“多塞德西亞”連續發射的數枚魚雷擊沉了。

  所以美國海軍堅信,想使日本的“不沉戰靚”葬身海底,也必須採取這一戰術。他們深知,對“大和”、“武藏”來說,如果使用艦面炮火將其擊沉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日本這兩艘戰列艦上都擁有18 英寸威力巨大的主炮,而英美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16 英寸。兩英寸之差對決戰的勝負起著重大的作用。因此,美海軍極力避免進行戰艦之間的水面交戰,而決走自始至終進行空中轟炸——使用飛機進行魚雷攻擊。事實上正是如此。1944 年10 月和1945 年4 月,美海軍全力以赴地使用了大批飛機對“武藏”和“大和”進行了兇猛的攻擊。美軍堅信,如果從空中毫不吝借地傾瀉大批魚雷、炸彈,即使是“海上堡壘”也難逃覆滅的命運。同時,他們還認為,如果派遣為數眾多的潛艇頑強地去接近日本巨艦,實施猛烈的魚雷攻擊,最終擊沉巨朗將是毫無疑義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