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曼施坦因的反擊企圖早就被蘇聯人識破。11 月12 日起,瓦圖京停止向日托米爾以西的進攻,令左翼部隊轉入防禦,但右翼第13、第60 集團軍繼續進攻。同時,又從布克林登陸場調集援兵。史達林也調第1 近衛集團軍(12 月15 日起由格列奇科指揮)和第25 坦克軍前往支援。
2、日托米爾失守
沒等蘇軍完成防禦準備,11 月15 日,德第48 裝甲軍的600 輛坦克即沿著日托米爾至法斯托夫一線發起攻勢。
德軍長巴爾克部署如下:以第25 裝甲師和“帝國”師為右翼,第68 步兵師和第7 裝甲師為左翼;擁有412 輛坦克(199 輛重型)的第1 裝甲師和“希特勒”師從中路發起主攻,企圖切斷基輔—日托米爾交通線。
防守這一線的蘇第38 集團軍承受不住大量德國坦克的密集衝擊,被迫向東北退卻。導致其西北面的第60 集團軍左翼陷入孤立。11 月17 日,德第1 裝甲師和“希特勒”師抵達道路一線,於科羅斯特舍夫市以東切斷了基輔—日托米爾公路。隨後,“希特勒”師留在原地,掩護第1、7 裝甲師和第68 步兵師轉向西面,進攻日托米爾方向。11 月17 日夜,第1、7 裝甲師攻向有著漂亮圓頂房屋和舊教堂的日托米爾。
據德方的描述,蘇軍在日托米爾的抵抗不強。當德第7 裝甲師的6 輛坦克(含3 輛加強的“虎”)沖入市區時,只有1 門反坦克炮予以回擊,也立刻被摧毀。
進攻日托米爾,不僅有來自東南面的第7 裝甲師(及第20 裝甲步兵師一部)。根據德方戰術地圖,德第13 軍所屬第208、340 步兵師,由西北;第1 裝甲師由東北;第8 裝甲師由西南,均攻向日托米爾。德軍夾擊之下,11 月18 日,蘇第60 集團軍部分兵力於日托米爾地域遭到合圍。被圍蘇軍苦戰數日,11 月20 日突圍。
從任何角度看,日托米爾只是一次小勝利。但德國人自庫爾斯克以來,敗仗實在是吃多了,難得的宣傳資本當然不能放過。尤其是第7 裝甲師師長曼陀菲爾,更被捧為所謂“日托米爾雄獅”,於11 月19 日接受了專訪,內容通過電台向德國全國廣播。隔了幾天,他又被希特勒召去授勳。一些部下也加官進爵,大發勳章。一時搞得好生熱鬧。
蘇聯方面,史達林對日托米爾的失守也有些過敏,並遷怒於瓦圖京。他命令羅科索夫斯基以大本營代表身份前往烏克蘭第1 方面軍,必要時甚至可以直接取代瓦圖京的職務。
這次會見在基輔西邊森林內一個別墅村舉行。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單方面描繪,瓦圖京顯得極為慌張,為了保住烏紗帽而竭力辯白。只是通過羅科索夫斯基的循循善誘,瓦圖京才發現形勢其實並不可怕,不應該單純防禦,而應該積極回擊。
考慮到瓦圖京不久前攻占了基輔,奪走了羅科索夫斯基自認為應該屬於自己的榮譽,上述說法的可信性無疑需要打上折扣。但羅科索夫斯基有一點倒沒有說錯:參謀出身的瓦圖京,幾乎包攬了自己參謀長的工作。這一點得到了朱可夫的證實。事無巨細的工作方式,無疑加重了瓦圖京的壓力,甚至導致其身體狀況的惡化。
來自戰場的壓力依然不斷增大。西面日托米爾失守的同時,東面,蘇第38 集團軍撤至布魯西洛夫一線,以阻止德軍向基輔推進。蘇第3 近衛坦克集團軍也於夜間機動到布魯西洛夫。11 月17、18 日,蘇軍實施反擊,但未能將科羅斯特舍夫地區的德軍趕走。戰鬥至此,蘇軍雖在德軍優勢坦克壓力下節節後退,卻並未被對手的戰車性能優勢所壓服,反而不斷施以有力回擊。其反坦克武器威力的上升,直接震動了德軍最高層。
儘管損失較大,巴爾克仍決心繼續向東(基輔方向)推進,首先需要吃掉布魯西洛夫的蘇軍重兵集團(3 個軍)。為此,他準備以新到的第19 裝甲師由南面,“希特勒”從西面,向布魯西洛夫發起鉗形攻勢。同時把西面的部隊調回來,以第1 裝甲師沿著日托米爾—基輔鐵路推進,第7 裝甲師則轉到北面加以掩護。由於調動需要一些時間,攻勢預定於11 月20 日後開始。
進攻開始後,巴爾克卻大失所望。“希特勒”師由正面向布魯西洛夫的進攻完全失敗,據說這是該師戰爭中第一次未能完成戰術任務。德軍在側翼發展卻較為順利,第1 裝甲師和第19 裝甲師分別突破蘇軍兩翼,但這兩個師卻並沒有立刻封閉包圍圈,而是在11 月20 日夜停頓了下來。
巴爾克對此大發雷霆,強令第1、19 裝甲師繼續進攻,圍殲當面蘇軍。但戰機稍縱即逝,蘇聯人很快採取措施,將布魯西洛夫地區的軍官和技術兵員首先撤了出去。11 月23 日,蘇第38 集團軍最終放棄了布魯西洛夫市,退到城東8—10 公里處設防。同時,大量援軍陸續抵達,包括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近衛第1 集團軍一個步兵軍。來自布克林登陸場的第40 集團軍、第27 集團軍一部,早在11 月15—17 日就調至法斯托夫、特里波利耶地段,充實了蘇軍的整個防禦縱深。
巴爾克雖然在布魯西洛夫捕獲了一些俘虜,153 輛坦克和320 門炮,卻也清楚蘇軍骨幹並未受到重創。11 月25 日,瓦圖京以3 個步兵軍由拉耶夫卡、博羅夫卡地域,向布魯西洛夫德軍的翼側實施了反擊。數日激戰結果更使巴爾克明白,繼續向基輔推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11 月26 日,天氣驟然變冷,泥雪漿化的地面難以通行,進一步毀滅了德軍向東推進的希望。至11 月30 日前,此處戰線穩定在切爾尼亞霍夫、拉多梅什利、斯塔維謝、尤羅夫卡一線。
2、日托米爾失守
沒等蘇軍完成防禦準備,11 月15 日,德第48 裝甲軍的600 輛坦克即沿著日托米爾至法斯托夫一線發起攻勢。
德軍長巴爾克部署如下:以第25 裝甲師和“帝國”師為右翼,第68 步兵師和第7 裝甲師為左翼;擁有412 輛坦克(199 輛重型)的第1 裝甲師和“希特勒”師從中路發起主攻,企圖切斷基輔—日托米爾交通線。
防守這一線的蘇第38 集團軍承受不住大量德國坦克的密集衝擊,被迫向東北退卻。導致其西北面的第60 集團軍左翼陷入孤立。11 月17 日,德第1 裝甲師和“希特勒”師抵達道路一線,於科羅斯特舍夫市以東切斷了基輔—日托米爾公路。隨後,“希特勒”師留在原地,掩護第1、7 裝甲師和第68 步兵師轉向西面,進攻日托米爾方向。11 月17 日夜,第1、7 裝甲師攻向有著漂亮圓頂房屋和舊教堂的日托米爾。
據德方的描述,蘇軍在日托米爾的抵抗不強。當德第7 裝甲師的6 輛坦克(含3 輛加強的“虎”)沖入市區時,只有1 門反坦克炮予以回擊,也立刻被摧毀。
進攻日托米爾,不僅有來自東南面的第7 裝甲師(及第20 裝甲步兵師一部)。根據德方戰術地圖,德第13 軍所屬第208、340 步兵師,由西北;第1 裝甲師由東北;第8 裝甲師由西南,均攻向日托米爾。德軍夾擊之下,11 月18 日,蘇第60 集團軍部分兵力於日托米爾地域遭到合圍。被圍蘇軍苦戰數日,11 月20 日突圍。
從任何角度看,日托米爾只是一次小勝利。但德國人自庫爾斯克以來,敗仗實在是吃多了,難得的宣傳資本當然不能放過。尤其是第7 裝甲師師長曼陀菲爾,更被捧為所謂“日托米爾雄獅”,於11 月19 日接受了專訪,內容通過電台向德國全國廣播。隔了幾天,他又被希特勒召去授勳。一些部下也加官進爵,大發勳章。一時搞得好生熱鬧。
蘇聯方面,史達林對日托米爾的失守也有些過敏,並遷怒於瓦圖京。他命令羅科索夫斯基以大本營代表身份前往烏克蘭第1 方面軍,必要時甚至可以直接取代瓦圖京的職務。
這次會見在基輔西邊森林內一個別墅村舉行。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單方面描繪,瓦圖京顯得極為慌張,為了保住烏紗帽而竭力辯白。只是通過羅科索夫斯基的循循善誘,瓦圖京才發現形勢其實並不可怕,不應該單純防禦,而應該積極回擊。
考慮到瓦圖京不久前攻占了基輔,奪走了羅科索夫斯基自認為應該屬於自己的榮譽,上述說法的可信性無疑需要打上折扣。但羅科索夫斯基有一點倒沒有說錯:參謀出身的瓦圖京,幾乎包攬了自己參謀長的工作。這一點得到了朱可夫的證實。事無巨細的工作方式,無疑加重了瓦圖京的壓力,甚至導致其身體狀況的惡化。
來自戰場的壓力依然不斷增大。西面日托米爾失守的同時,東面,蘇第38 集團軍撤至布魯西洛夫一線,以阻止德軍向基輔推進。蘇第3 近衛坦克集團軍也於夜間機動到布魯西洛夫。11 月17、18 日,蘇軍實施反擊,但未能將科羅斯特舍夫地區的德軍趕走。戰鬥至此,蘇軍雖在德軍優勢坦克壓力下節節後退,卻並未被對手的戰車性能優勢所壓服,反而不斷施以有力回擊。其反坦克武器威力的上升,直接震動了德軍最高層。
儘管損失較大,巴爾克仍決心繼續向東(基輔方向)推進,首先需要吃掉布魯西洛夫的蘇軍重兵集團(3 個軍)。為此,他準備以新到的第19 裝甲師由南面,“希特勒”從西面,向布魯西洛夫發起鉗形攻勢。同時把西面的部隊調回來,以第1 裝甲師沿著日托米爾—基輔鐵路推進,第7 裝甲師則轉到北面加以掩護。由於調動需要一些時間,攻勢預定於11 月20 日後開始。
進攻開始後,巴爾克卻大失所望。“希特勒”師由正面向布魯西洛夫的進攻完全失敗,據說這是該師戰爭中第一次未能完成戰術任務。德軍在側翼發展卻較為順利,第1 裝甲師和第19 裝甲師分別突破蘇軍兩翼,但這兩個師卻並沒有立刻封閉包圍圈,而是在11 月20 日夜停頓了下來。
巴爾克對此大發雷霆,強令第1、19 裝甲師繼續進攻,圍殲當面蘇軍。但戰機稍縱即逝,蘇聯人很快採取措施,將布魯西洛夫地區的軍官和技術兵員首先撤了出去。11 月23 日,蘇第38 集團軍最終放棄了布魯西洛夫市,退到城東8—10 公里處設防。同時,大量援軍陸續抵達,包括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近衛第1 集團軍一個步兵軍。來自布克林登陸場的第40 集團軍、第27 集團軍一部,早在11 月15—17 日就調至法斯托夫、特里波利耶地段,充實了蘇軍的整個防禦縱深。
巴爾克雖然在布魯西洛夫捕獲了一些俘虜,153 輛坦克和320 門炮,卻也清楚蘇軍骨幹並未受到重創。11 月25 日,瓦圖京以3 個步兵軍由拉耶夫卡、博羅夫卡地域,向布魯西洛夫德軍的翼側實施了反擊。數日激戰結果更使巴爾克明白,繼續向基輔推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11 月26 日,天氣驟然變冷,泥雪漿化的地面難以通行,進一步毀滅了德軍向東推進的希望。至11 月30 日前,此處戰線穩定在切爾尼亞霍夫、拉多梅什利、斯塔維謝、尤羅夫卡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