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戰爭的經驗教訓,迫使人們把地面部隊改編成由單一司令部控制的龐大的諸兵種合成戰鬥隊。這種戰鬥隊應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裝甲部隊為主,一是以步兵為主。再就是根本不注意已掌握的情報——例如關於“薩格爾”反坦克飛彈的情報——並從組織編制和作戰方法上運用由此得出的結論。更嚴重的一個實例是,以色列情報機構明明多少知道一些埃及在10月6日的整個進攻計劃,但看來並沒有從這些情報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進而作出明智的決策和採取實際的措施。南部軍區司令戈南將軍後來堅持說,他從不知道這一情報材料。

  此外,以色列軍隊過於強調飛機而忽視了炮兵的作用。一旦得不到空軍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就不言而喻地要更多地依賴炮兵。可是,據認為空軍能夠應付近距離空中支援中的大部分問題,因此,以色列軍隊缺乏足夠的火炮,尤其是缺乏必需的牽引車輛,以致現有的火炮在仗打了三、四天之後才抵達南部戰場。

  戰爭的深刻教訓告誡我們,地面部隊必須具有在毫不依賴空軍的情況下應付各種問題的能力。用戰場上的話來說,就是需要大量火炮,才能使空軍集中力量保持空中優勢,並有選擇地對戰場進行支援。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一個錯誤會引起另一個錯誤。

  很明顯,以色列沒有忽視將坦克和火炮調至西奈半島前線的重要性,但是有一條卻被忽視了,即這類調動不能象有充分預警時那樣,可以從容不迫地進行。整個裝備履帶車輛的部隊必須穿過以色列抵達北部,穿過西奈抵達南部。這樣,他們不得不基於技術原因而將相當一部分履帶車輛棄置路邊,從而在危急時刻堵塞了主要補給線。1967年以色列曾發現有一條橫貫西奈通往蘇伊士運河的鐵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以色列不僅沒有發展這條鐵路,也沒有計劃用這條鐵路的平板車把部隊送往前線。相反,整個鐵路都被拆毀,用來建造巴列夫防線碉堡的鋼蓋。任何不在行的人只需粗粗一看以色列的運輸問題都會堅信,以色列應該優先迅速發展一條鐵路系統,而這個系統由於人們不知道的原因,在以色列運輸網中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以色列國防軍的建設再度比例失調。它把大量資金用於建設空軍和裝甲兵,而地面部隊卻仍然火力不足,缺乏迫擊炮、噴火器、夜戰裝備器材和機動能力差。以色列地面部隊,不象其他軍種,譬如空軍那樣發展均衡、組織嚴密、各部門的發展都相互協調,它是以各兵種為基礎的,而各兵種都有各自的效忠對象,各自的後台集團,在制定發展計劃的會議上有各自的立場。結果是,以色列總司令部要通過十個兵種開展工作,需要十家互相讓步,以彌補由此必然帶來的種種缺陷。

  同全世界在贖罪日戰爭後發表的種種草率結論相反,坦克仍不失為在戰場上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但前提是把它作為計劃周密的、能夠應付現代化戰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合成戰鬥隊的組成部分之一。說實在的,“薩格爾”反坦克飛彈所取得的戰果根本沒有宣傳報導的那麼大。事實上,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被這種飛彈摧毀的以軍坦克還不到25%。“薩格爾”飛彈在戰場上並不是一種新武器。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就曾碰到過這種武器。作為傘兵司令和步兵軍官的拉弗爾·艾坦將軍,已肯定認識到這種飛彈的重要性,並對他指揮的部隊進行對付這種威脅的訓練。他是以色列參戰指揮官中能夠充分認識到這種反坦克飛彈威脅、並準備對付它的少數指揮官之一。因此,他的師遭到這種飛彈破壞的損失最小。此外,只有他實施了唯一的一次以色列國防軍夜間敵後作戰行動,並摧毀了敵人坦克。

  在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步兵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步兵幾乎沒有被正確運用和充分利用。例如傘兵這樣訓練有素的步兵,都是臨時應差、毫無準備地倉促投入戰鬥的,而這在六日戰爭中只偶然發生過很少幾次。以色列突出的錯誤表現在,它的國防軍在西奈作戰中單純使用坦克來對付(埃及的)5個步兵師。他們在同一時刻既要擔任守住防線的任務,又要擔任實施反攻的任務。然而他們守住了防線,這恰恰說明了阿拉伯軍隊指揮能力低下。

  在分析以色列的進攻路線時,人們得到的印象是,以色列沒有充分注意採取戰略迂迴的可能性。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邊界長約2,100英里,雙方軍隊集中部署在其中大約250英里長的地段上。過去,以軍沒有注意提高部隊迂迴敵人、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的能力;這就是說,今後必須致力於提高部隊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和機動能力。80%的埃及軍隊集結在運河一線,執行進攻和防禦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對策是採取間接的作戰路線。以軍莽撞地對堅固設防的防禦陣地如密蘇里據點和“中國農場”實施戰術進攻是錯誤的。而10月14日的戰鬥,則突出說明了迫使敵人對我以充足兵力堅守的防禦陣地實施進攻的重要性。

  以色列的許多指揮官都注意到,阿拉伯軍隊的作戰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埃及的步兵。由於以色列人以往都是迅速取得重大勝利,所以在他們中間普遍流行著對阿拉伯軍隊的一系列錯誤看法。總的來說,阿拉伯軍隊較高一級軍官的指揮水平一直很差(約旦部隊可能除外),但要說他們以前的仗打得都不好,也是錯誤的。他們從來不擅長進攻,因為這種型式的作戰要求具備思想敏捷、善於在激戰中機斷行事的才能,同時也要求低級軍官願意承擔責任,並能當場作出決定。而另一方面,在防禦作戰或預有周密準備的進攻戰中,他們卻總是打得很出色。在以軍過去與埃軍預先設防和預有周密準備的所有戰鬥中,埃軍打得都很漂亮。然而,一旦指揮系統被打亂,他們就常常潰不成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