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頁
[3、4、5、6、7]《胡適日記全編》,第七冊,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8]台北《自由中國》,第2卷3期,1950年2月。
[9]劉乃崇《不辜負陳援庵老師的教誨》,載《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10]劉乃和《陳垣的一生》,載《名人傳記》1994年第4期。
[11、12、13]《馮友蘭自述》,馮友蘭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胡適《我的兒子》,載《每周評論》,第三十三號,1919年8月3日。
[15]此為《中國青年》1951年1月第56期轉載胡思杜文章時所說,此文與《大公報》文稍有差異。
[16]《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第六冊,胡頌平編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胡適此文實發表於ForeignAffairs(《外交事務》)7月號。
[18]《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胡頌平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關於胡思杜在美國期間的情形,外界知之甚少,只有如傅斯年等幾個胡適的好友知道內情,有人謂是被美國當局強行驅逐出境的。如羅爾綱說:“1948年4月,我從家鄉來南京醫病,胡適也在南京。我到南京第二天清晨,王崇武同志就走來關照我:‘你見胡先生,千萬莫要提到胡思杜。胡思杜在美國讀書,美國要驅逐他,胡先生十分惱火。’我問王崇武美國為什麼要驅逐胡思杜,王崇武說不知道,他是同學來信關照他的。我見了胡適是問到胡思杜的。胡適說:‘思杜在美國學文學,還未學成,現因沒有錢,便回國了。’胡適是心裡難過不願說的。”又說:“看來北大同學所傳的信息比傅斯年所謂‘由在美朋友送其回國’可信得多。”(羅爾綱《胡思杜》,載《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羅爾綱所言雖沒有可靠材料證實,但通過後來胡適與秘書胡頌平的談話,可知這個說法並非空穴來風。1961年5月14日,胡適在晚飯時突然對胡頌平談到了胡思杜,說:“今天是母親節,我們慶祝每位做母親的人,喝了這杯酒。”接著,胡適想起“1946年坐船由美國回來的途中。那天是6月8(?)日,是美國的父親節,我想起我的第二個兒子思杜,我打一個電報給他。父親節,兒子沒有電報給我,倒由我打電報給他,他在印弟安那大學讀書的。誰知他這個學期根本沒有上課,他把我匯給他的錢全部跑馬跑光了,還欠了一身的債。結果為了兩張支票的事,險些兒被警察找去了,後來由我的一位朋友把他救出來。他的兩個衣袋裡全是當票,一張是我給他的一架打字機的當票。這個兒子五尺七寸高,比我高一寸,比大兒子高兩寸,肩膀很闊,背也厚——孟真的肩膀很闊,所以孟真特別喜歡他。後來他回來了,我也沒有責備他”。(《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
[19]抗戰勝利,南開復校,張伯苓繼續留在重慶和南京。1948年6月,張伯苓曾出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長,翌年辭職。1949年11月底重慶易手前幾天,蔣介石父子接連三次勸張去台灣或美國,張以“衰老多病,不利遠道飛航”表示謝絕(趙光宸《張伯苓年譜》)。據說此舉與善於做統戰工作的南開校友周恩來有關。1950年5月,張伯苓夫婦搭乘飛機由重慶到北京,在周恩來安排下,暫住傅作義寓所,在京逗留近半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周恩來考慮到張伯苓即時返津,可能會遭到另類學生的攻擊。1950年9月中旬張伯苓終於回到天津,此時南開已被另類師生控制,對歸來的老校長情有敵意,許多另類學生認為張是“戰犯”,應按“戰犯”處決。只有一批南開故舊在情感上偷偷給予張一些慰藉和溫情。未久,南開校慶,已是75歲高齡的張伯苓打起精神前去參加,但南開中學不許他跨進大門,而南開大學也只允許他在校慶後的小型活動中坐後排不顯眼的位置。經此一擊,張伯苓變得沉默寡言,常常呆坐居室,以手擊頭,神情頹喪,再也沒有抗戰初起時“因此挫折而愈奮勵”的神勇之氣了。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於鬱悶、孤獨中淒涼地告別了這個世界,終年76歲。
南渡北歸:離別(第三章短兵相接)注釋(2)
張氏去世不久,隨著思想改造運動展開,南開大學各院系便展開對張伯苓的批判,諸如“人格卑鄙”、“不學無術”、“興辦教育旨在升官發財,為蔣介石服務”等。1960年校方編印的《南開大學校史》對張伯苓全面否定。1979年南開大學六十年校慶,出了一個小紀念冊,竟無張伯苓名字。直到1986年南開大學出了一個簡介小冊子,才有張的名字與一張小照。其原因或如張的學生、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所言:“是張氏創辦南開及他的功績,即後人亦不能抑沒也。”(載台北《中央日報》1987年4月6日)
[17]《胡適日記》影印本9月24日條,轉引《重尋胡適的歷程》,余英時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1960年6月2日胡適與胡頌平談話,載《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
[21]1961年,胡適因病入台灣大學醫院。12月10日,胡與前來照料的秘書胡頌平因其他的文章談到了當年贈陳光甫的詩。胡說:“那是1938年做的。那時中日戰爭發生一年多,我和陳光甫兩人在美國華盛頓替國家做了一些事(桐油借貸)。我有一張照片。光甫說:你在照片上寫幾個字紀念吧!我就寫了這四句詩。一直到了1947年在南京選舉‘總統’那年,陳孝威要我寫字,我因為這首詩只有24個字,就寫了給他。這是完全對抗戰發生而寫的。陳孝威回到香港,在《天文台》上發表了。當時有人把這首作為過河卒子‘胡適賣身給蔣介石’的話,大大的攻擊我。這首詩變成我最出名的詩了。現在《徵信新聞》,又誤把它作為1948年在北平出來後做的詩了!”(《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胡氏所說的“有人”,不能說單指郭沫若,但至少是包括郭氏在內的。
[8]台北《自由中國》,第2卷3期,1950年2月。
[9]劉乃崇《不辜負陳援庵老師的教誨》,載《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10]劉乃和《陳垣的一生》,載《名人傳記》1994年第4期。
[11、12、13]《馮友蘭自述》,馮友蘭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胡適《我的兒子》,載《每周評論》,第三十三號,1919年8月3日。
[15]此為《中國青年》1951年1月第56期轉載胡思杜文章時所說,此文與《大公報》文稍有差異。
[16]《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第六冊,胡頌平編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胡適此文實發表於ForeignAffairs(《外交事務》)7月號。
[18]《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胡頌平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關於胡思杜在美國期間的情形,外界知之甚少,只有如傅斯年等幾個胡適的好友知道內情,有人謂是被美國當局強行驅逐出境的。如羅爾綱說:“1948年4月,我從家鄉來南京醫病,胡適也在南京。我到南京第二天清晨,王崇武同志就走來關照我:‘你見胡先生,千萬莫要提到胡思杜。胡思杜在美國讀書,美國要驅逐他,胡先生十分惱火。’我問王崇武美國為什麼要驅逐胡思杜,王崇武說不知道,他是同學來信關照他的。我見了胡適是問到胡思杜的。胡適說:‘思杜在美國學文學,還未學成,現因沒有錢,便回國了。’胡適是心裡難過不願說的。”又說:“看來北大同學所傳的信息比傅斯年所謂‘由在美朋友送其回國’可信得多。”(羅爾綱《胡思杜》,載《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羅爾綱所言雖沒有可靠材料證實,但通過後來胡適與秘書胡頌平的談話,可知這個說法並非空穴來風。1961年5月14日,胡適在晚飯時突然對胡頌平談到了胡思杜,說:“今天是母親節,我們慶祝每位做母親的人,喝了這杯酒。”接著,胡適想起“1946年坐船由美國回來的途中。那天是6月8(?)日,是美國的父親節,我想起我的第二個兒子思杜,我打一個電報給他。父親節,兒子沒有電報給我,倒由我打電報給他,他在印弟安那大學讀書的。誰知他這個學期根本沒有上課,他把我匯給他的錢全部跑馬跑光了,還欠了一身的債。結果為了兩張支票的事,險些兒被警察找去了,後來由我的一位朋友把他救出來。他的兩個衣袋裡全是當票,一張是我給他的一架打字機的當票。這個兒子五尺七寸高,比我高一寸,比大兒子高兩寸,肩膀很闊,背也厚——孟真的肩膀很闊,所以孟真特別喜歡他。後來他回來了,我也沒有責備他”。(《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
[19]抗戰勝利,南開復校,張伯苓繼續留在重慶和南京。1948年6月,張伯苓曾出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長,翌年辭職。1949年11月底重慶易手前幾天,蔣介石父子接連三次勸張去台灣或美國,張以“衰老多病,不利遠道飛航”表示謝絕(趙光宸《張伯苓年譜》)。據說此舉與善於做統戰工作的南開校友周恩來有關。1950年5月,張伯苓夫婦搭乘飛機由重慶到北京,在周恩來安排下,暫住傅作義寓所,在京逗留近半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周恩來考慮到張伯苓即時返津,可能會遭到另類學生的攻擊。1950年9月中旬張伯苓終於回到天津,此時南開已被另類師生控制,對歸來的老校長情有敵意,許多另類學生認為張是“戰犯”,應按“戰犯”處決。只有一批南開故舊在情感上偷偷給予張一些慰藉和溫情。未久,南開校慶,已是75歲高齡的張伯苓打起精神前去參加,但南開中學不許他跨進大門,而南開大學也只允許他在校慶後的小型活動中坐後排不顯眼的位置。經此一擊,張伯苓變得沉默寡言,常常呆坐居室,以手擊頭,神情頹喪,再也沒有抗戰初起時“因此挫折而愈奮勵”的神勇之氣了。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於鬱悶、孤獨中淒涼地告別了這個世界,終年76歲。
南渡北歸:離別(第三章短兵相接)注釋(2)
張氏去世不久,隨著思想改造運動展開,南開大學各院系便展開對張伯苓的批判,諸如“人格卑鄙”、“不學無術”、“興辦教育旨在升官發財,為蔣介石服務”等。1960年校方編印的《南開大學校史》對張伯苓全面否定。1979年南開大學六十年校慶,出了一個小紀念冊,竟無張伯苓名字。直到1986年南開大學出了一個簡介小冊子,才有張的名字與一張小照。其原因或如張的學生、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所言:“是張氏創辦南開及他的功績,即後人亦不能抑沒也。”(載台北《中央日報》1987年4月6日)
[17]《胡適日記》影印本9月24日條,轉引《重尋胡適的歷程》,余英時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1960年6月2日胡適與胡頌平談話,載《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
[21]1961年,胡適因病入台灣大學醫院。12月10日,胡與前來照料的秘書胡頌平因其他的文章談到了當年贈陳光甫的詩。胡說:“那是1938年做的。那時中日戰爭發生一年多,我和陳光甫兩人在美國華盛頓替國家做了一些事(桐油借貸)。我有一張照片。光甫說:你在照片上寫幾個字紀念吧!我就寫了這四句詩。一直到了1947年在南京選舉‘總統’那年,陳孝威要我寫字,我因為這首詩只有24個字,就寫了給他。這是完全對抗戰發生而寫的。陳孝威回到香港,在《天文台》上發表了。當時有人把這首作為過河卒子‘胡適賣身給蔣介石’的話,大大的攻擊我。這首詩變成我最出名的詩了。現在《徵信新聞》,又誤把它作為1948年在北平出來後做的詩了!”(《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胡氏所說的“有人”,不能說單指郭沫若,但至少是包括郭氏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