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22]范文瀾《看看胡適的“歷史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載《歷史研究》,1955年第3期。
[23]李長之《胡適的思想面貌和國故整理》,載《胡適思想批判》,第一輯,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24]《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胡適對羅爾綱的栽培,可謂充滿了摯誠並付出了心血,但胡適從不以此沾沾自喜或居功自傲,正如他在《師門辱教記》序言中所說:“如果我有什麼幫助他(羅)的地方,我不過隨時喚醒他特別注意:這種不苟且的習慣是需要自覺的監督的。偶然一點不留意,偶然鬆懈一點,就會出學習漏洞,就會鬧笑話。”胡氏的提醒,應該說不僅是對羅爾綱一人。“不苟且”三個字,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談何容易。幾年和十幾年後,學界那些“我的朋友”知識分子,在經過三番五次的“洗澡”後,幾乎全面倒伏,一個個走上了“苟且”之路。在這條路上所發生的不只是“漏洞”和“笑話”,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嘆息與悲愴情懷,即便如羅爾綱這樣一個平生以“不苟且”自勵的學者,面對胡思杜的公開聲明和胡適的朋友、學生與親人紛紛與之劃分界線的新的大背景下,也產生了“苟且”的念頭並且“有所為”。可以說,羅爾綱當時的想法和做法是有違“不苟且”的師教的,而在過後的回憶文章中仍作如是言,頗有為自己開脫的意味。當然,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要做到“不苟且”是大不易的。這個“大不易”絕不遜色於胡適所說的“抗戰不易”。在那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欲“苟且”尚且不易,何況“不苟且”乎?誠如史家唐德剛言:“個人的行為原只是滄海之一粟,在社會行為的整體中,只是隨波逐流,奚足臧否?”(《胡適自述》第86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南渡北歸:離別(第三章短兵相接)注釋(3)
[25、26、27、28、29、30、31]《師門五年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32]《師門五年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據該書附1958年12月7日胡適寫的“後記”,說:“爾綱這本自傳是1945年修改了交給盧吉忱的。後來吉忱要我寫一篇短序,我的序是1948年8月才寫的。可能是我的序把這書的付印耽誤了。1948年8月以後,吉忱就沒有印這書的機會了。1952年我在台北,問吉忱取得此書的修改稿本。1953年我去美國,就把這稿子帶了去。如今吉忱去世已好幾年了。爾綱和我兩人,成了‘隔世’的人已近10年了。這幾年裡,朋友看見這稿子的,都勸我把他印出來。我今年回國,又把這稿子帶回來了。我現在自己出錢把這個小冊子印出來,不作賣品,只作贈送朋友之用。”
羅爾綱在該書所附的《關於〈師門五年記〉》中說道:“他(胡適)於1958年12月17日,在台北過68歲生日,和北京大學成立60周年的校慶紀念日,在12月7日晨把《師門辱教記》書名改為《師門五年記》,寫了篇後記,親題了書名,趕著付印,以為十日後作對賀壽人的回禮之用。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58年,68歲12月譜記:……在這個聚餐會上致詞的,有梅貽琦、黃建中、陳大齊、朱家驊、王世傑、羅家倫等人。聚餐前全體校友向胡博士三鞠躬賀壽,會後同學會上向胡氏贈送織錦簽名祝壽冊。胡氏回贈校友每人一本《師門五年記》。”
又,據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1962年2月24日記:“下午一時與出席院士共同午餐。……飯後回到住宅。……四點十分,先生起床了。……胡頌平……問:‘吳健雄是中國公學的同學,送她一本《中國公學校史》嗎?’先生說:‘好的,你送她一本。午飯時,我和他們談起《師門五年記》;他們從外國回來的四位院士。也送他們每人一本。”胡頌平提到的四位院士是吳大猷、吳健雄、袁家騮、劉大中。這天下午五時,胡適宴請院士酒會。致辭完畢,心臟病突發,倒地不起,當場去世。
[33、34]羅爾綱《兩個人生》,載《光明日報》,1955年5月4日。
[35]任繼愈《論胡適在禪宗史研究中的謬誤》,載《歷史研究》,1955年第3期。
[36]夏鼐所言即殷墟發掘早期著名的“殷墟漂沒說”,因李濟、董作賓等發掘人員當時缺乏對殷墟地層,也就是考古學上所說的層位學的充分認識,把發掘出土的宮殿舊址當成是洪水衝擊留下的痕跡,這個錯誤直到梁思永加盟之後,才有了正確的識別並改正過來。
[37]徐苹芳《批判我的“白專道路”》,載《考古通訊》,1958年10期。
[37]王家楫《批判我的舊思想》,載《人民日報》1951年12月26日。
[38]周一良《批判胡適反動的歷史觀》,載《人民日報》1954年12月9日。
[39、40、41]《批判胡適主觀唯心論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座談會發言摘要》,載《光明日報》1955年1月6日。
[42]馮友蘭《哲學史與政治》,載《哲學研究》1955年1期。
[43]吳景超《我與胡適——從朋友到敵人》,載《光明日報》1955年2月8日。
[23]李長之《胡適的思想面貌和國故整理》,載《胡適思想批判》,第一輯,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24]《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胡適對羅爾綱的栽培,可謂充滿了摯誠並付出了心血,但胡適從不以此沾沾自喜或居功自傲,正如他在《師門辱教記》序言中所說:“如果我有什麼幫助他(羅)的地方,我不過隨時喚醒他特別注意:這種不苟且的習慣是需要自覺的監督的。偶然一點不留意,偶然鬆懈一點,就會出學習漏洞,就會鬧笑話。”胡氏的提醒,應該說不僅是對羅爾綱一人。“不苟且”三個字,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談何容易。幾年和十幾年後,學界那些“我的朋友”知識分子,在經過三番五次的“洗澡”後,幾乎全面倒伏,一個個走上了“苟且”之路。在這條路上所發生的不只是“漏洞”和“笑話”,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嘆息與悲愴情懷,即便如羅爾綱這樣一個平生以“不苟且”自勵的學者,面對胡思杜的公開聲明和胡適的朋友、學生與親人紛紛與之劃分界線的新的大背景下,也產生了“苟且”的念頭並且“有所為”。可以說,羅爾綱當時的想法和做法是有違“不苟且”的師教的,而在過後的回憶文章中仍作如是言,頗有為自己開脫的意味。當然,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要做到“不苟且”是大不易的。這個“大不易”絕不遜色於胡適所說的“抗戰不易”。在那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欲“苟且”尚且不易,何況“不苟且”乎?誠如史家唐德剛言:“個人的行為原只是滄海之一粟,在社會行為的整體中,只是隨波逐流,奚足臧否?”(《胡適自述》第86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南渡北歸:離別(第三章短兵相接)注釋(3)
[25、26、27、28、29、30、31]《師門五年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32]《師門五年記》,羅爾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據該書附1958年12月7日胡適寫的“後記”,說:“爾綱這本自傳是1945年修改了交給盧吉忱的。後來吉忱要我寫一篇短序,我的序是1948年8月才寫的。可能是我的序把這書的付印耽誤了。1948年8月以後,吉忱就沒有印這書的機會了。1952年我在台北,問吉忱取得此書的修改稿本。1953年我去美國,就把這稿子帶了去。如今吉忱去世已好幾年了。爾綱和我兩人,成了‘隔世’的人已近10年了。這幾年裡,朋友看見這稿子的,都勸我把他印出來。我今年回國,又把這稿子帶回來了。我現在自己出錢把這個小冊子印出來,不作賣品,只作贈送朋友之用。”
羅爾綱在該書所附的《關於〈師門五年記〉》中說道:“他(胡適)於1958年12月17日,在台北過68歲生日,和北京大學成立60周年的校慶紀念日,在12月7日晨把《師門辱教記》書名改為《師門五年記》,寫了篇後記,親題了書名,趕著付印,以為十日後作對賀壽人的回禮之用。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58年,68歲12月譜記:……在這個聚餐會上致詞的,有梅貽琦、黃建中、陳大齊、朱家驊、王世傑、羅家倫等人。聚餐前全體校友向胡博士三鞠躬賀壽,會後同學會上向胡氏贈送織錦簽名祝壽冊。胡氏回贈校友每人一本《師門五年記》。”
又,據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1962年2月24日記:“下午一時與出席院士共同午餐。……飯後回到住宅。……四點十分,先生起床了。……胡頌平……問:‘吳健雄是中國公學的同學,送她一本《中國公學校史》嗎?’先生說:‘好的,你送她一本。午飯時,我和他們談起《師門五年記》;他們從外國回來的四位院士。也送他們每人一本。”胡頌平提到的四位院士是吳大猷、吳健雄、袁家騮、劉大中。這天下午五時,胡適宴請院士酒會。致辭完畢,心臟病突發,倒地不起,當場去世。
[33、34]羅爾綱《兩個人生》,載《光明日報》,1955年5月4日。
[35]任繼愈《論胡適在禪宗史研究中的謬誤》,載《歷史研究》,1955年第3期。
[36]夏鼐所言即殷墟發掘早期著名的“殷墟漂沒說”,因李濟、董作賓等發掘人員當時缺乏對殷墟地層,也就是考古學上所說的層位學的充分認識,把發掘出土的宮殿舊址當成是洪水衝擊留下的痕跡,這個錯誤直到梁思永加盟之後,才有了正確的識別並改正過來。
[37]徐苹芳《批判我的“白專道路”》,載《考古通訊》,1958年10期。
[37]王家楫《批判我的舊思想》,載《人民日報》1951年12月26日。
[38]周一良《批判胡適反動的歷史觀》,載《人民日報》1954年12月9日。
[39、40、41]《批判胡適主觀唯心論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座談會發言摘要》,載《光明日報》1955年1月6日。
[42]馮友蘭《哲學史與政治》,載《哲學研究》1955年1期。
[43]吳景超《我與胡適——從朋友到敵人》,載《光明日報》195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