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軍機章京(滿語,意為“官”)是軍機大臣的下屬,俗稱“小軍機”,與“大軍機”相對。軍機章京也沒有定員,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議政處等衙署中的中下級官員選任,負責公文收發及滿、漢、蒙古多種文字的翻譯等日常事務。

  軍機處的官員沒有編制,簡放任免都在原單位,人數也視需要而定。軍機處要員能否入選,關鍵是看他們與皇帝的私人關係好壞。當時雍正帝最器重、最信任的軍機大臣除了與之關係密切的怡親王允祥外,還有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鑾儀使納親等,皇帝巡幸、謁陵、駐園時這些人無不跟隨其後。可見,雍正帝幾乎把軍機處看成了自己的一件隨身物件,走到哪裡便帶到哪裡,說明軍機處在雍正帝心裡是十分重要的。

  軍機處創建之初,既沒有正式衙門,也沒有印信。雍正十年(1732年)春天,雍正帝命大學士等議定軍機處印信,大學士等擬議印文為“辦理軍機印信”,經雍正帝批准,交禮部鑄造銀印。該印由內奏處保管,印匙則由領班軍機大臣隨身攜帶。另外還打制了鐫有“軍機處”三字的金牌,由值日章京佩帶。須用軍機處印信時,由值日章京憑金牌到內奏處領取印信,隨後,憑金牌向領班軍機大臣索取印匙,並在數人的監督下,才打開印匣取出印信。印信用完後,金牌要交給值班章京,印匙歸還領班軍機大臣,印信則要重新歸還內奏處。這一規章制度顯得有些繁瑣,但它的確是一套嚴密的管理模式。為了達到保密的目的,雍正帝著實下了一番工夫。

  關於設立軍機處的理由,雍正帝曾對大學士說:“國家政治,皆皇考所遺。朕年尚壯,爾等大學士所應為之事,尚可勉為代理,爾等安樂怡養,心力無耗,得以延年益壽,是亦朕之惠也。”事實上,雍正帝倒不是怕辦事的人操心勞神,他建立軍機處是另有目的的。首先,雍正帝是從儲位之爭中衝殺出來的勝利者,雍正帝登基後,雖然對諸兄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懲治,但他們與官僚機構仍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議政處諸王大臣中仍可能有允等人的親信,雍正帝對此看得很透徹,但他又不能把所有的官僚機構統統推倒重來,如果那樣的話,就可能違背群情,不利於穩定。在經過反覆思考之後,雍正帝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建立一個由既有權柄又能服從他指揮的親信人員組成的新機構。其次,在即位之初,雍正帝雖然掌握了國家最高權力,但凡軍國大事,皆應集體討論定奪,最後由皇帝宣布執行,雍正帝不可能隨心所欲獨斷專行地處理一些事。可見,雍正帝建立軍機處的目的是加強集權,達到百官隨之、一呼百應的效果。

  軍機處設立之初,在各方面還不是很完善,從而使得一些目光短淺的人意識不到這個特殊機關的重要性。但在雍正帝心裡,軍機處並非臨時建立起來的小機構,而是從長遠利益出發而建立起來的重要機構。

  事無大小,事必躬親

  雍正帝在創建軍機處的同時,也明確了軍機處的主要工作職責。大致上可歸為三類,即不時應召商議軍機要務;面奉諭旨草擬文書;管理文書檔案。

  不時召對商議軍機要務,是指參議國家各種政事事務,議題由雍正帝本人來決定,參議範圍很廣泛,有軍務、人事、典禮等等。讓軍機處參與議事,並不表示給了他們決定事務的職權,皇上只是通過參議向他們徵求意見,至於事情應如何決定,如何處理,諸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就無權過問或從中阻撓了。說得直白一些,當時的軍機處人員沒有固定職權,純屬顧問性質。在一般情況下,每天凌晨三時至五時,軍機大臣及軍機章京就要進入值班房,早上,雍正帝召見他們。如果有緊急要務,也可能提前召見,甚至一日要接見多次。雍正初年,在軍機大臣中,張廷玉是雍正帝最得力的寵臣之一,也是最忙碌的一位,有時一日召見多達十餘次,特別是在西北兩路用兵期間,入值自晨至暮,有時甚至要忙碌到一鼓、二鼓,直到鄂爾泰內召充任軍機大臣,張廷玉才稍微輕鬆一點。可見,勤政者並不是雍正帝一人。由於他們公務繁忙,雍正帝給了他們許多格外恩典,如每日入值的軍機大臣、章京飯食,都由膳房供給,滿漢章京散值後可以去方略館聚餐。這樣,他們就會更加盡心盡力地去做事。

  在軍機處創辦初期,軍機處協助雍正帝辦理的頭等大事是西北兩路用兵。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寧遠大將軍岳鍾琪奏劾副將軍石文焯縱敵,雍正帝命軍機大臣議奏。同年,西路軍大本營移駐穆壘,雍正帝選定六月初四日巳時啟行,於四月十三日命軍機大臣通知岳鍾琪:“將一應事宜預先留心備辦,但軍機切宜縝密,以防漏泄。”其他方面的軍政、八旗事務,往往也命軍機大臣辦理。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以山東登州是濱海重鎮,僅有六千兵丁駐防,不敷應對,命軍機大臣詳議是否需要增兵。由此可見,軍機處初創時的主要職責是在辦理戰爭、軍政和八旗事務上,體現了一個“軍”字。後來它已經將範圍擴大為所有機要政事了,連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督、都統,甚至連學差、主考以及駐外使節的簡放都需要由軍機處開單請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