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對於雍正時期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所產生的影響,我們應該從歷史角度出發,全面地進行分析。首先,條約簽訂後,兩國在語言文字、宗教、醫學、手工工藝、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交流都取得了重要進展,貿易呈現出了異常繁榮的景象。其次,《恰克圖條約》使俄國得到了領土,對俄國進一步侵占蒙古地區的野心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由於清政府一再讓步,沙俄除將17世紀中葉以後侵占的中國蒙古地區劃入俄國版圖外,還通過劃界占取了貝加爾湖一帶和唐努烏梁海以北伊聶謝河(今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大片中國領土。該約所涉及的邊界現大部分成為俄蒙邊界。再次,在貿易方面,俄國也取得了很大的利益,如1760年俄國從恰克圖收的關稅已占俄國全國關稅收入的24%,1775年則占其總關稅的38.5%,從而增強了沙俄的侵略實力。最後,從外交角度看,《恰克圖條約》是在中俄兩國平等談判的基礎上締結的,雙方各有所獲,但得失有所不同。中國得以劃定了北部邊界,減輕了後顧之憂,但不得不在貿易、宗教等方面對俄作出重大讓步;俄國達到了擴大對華通商、傳教的目的,但又不得不承諾恪守邊界條約,履行諸如不收留越境人犯、秉公辦理邊境事宜等項規定。雙方在後來的交涉中,都經常援引條約進行辯駁,條約成了雙方都希望維護的共同“法律依據”,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雙邊關係,從而為中俄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第十二章 軍機要樞,行政改革
軍機要樞,行政改革
軍機處是雍正帝於雍正六年新設立的一個機構,當時清政府正在平定新疆、準噶爾的叛亂,為了更加及時有效地調用軍需物資,成立了“軍需房”,這就是軍機處的前身。叛亂平定後,軍需房保留下來並成為軍機處。儘管軍機處的設立是以雍正帝辦理軍機要務為契機的,但是軍機處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清初滿族統治者由貴族分權向中央集權不斷演變的產物,是雍正帝向封建官僚集團發起的又一次進攻。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雍正帝對社會的統治,為迅速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設軍機,有待完善
清朝初年,沿襲滿洲貴族議事的舊制,設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滿洲、蒙古都統俱為議政大臣,六部滿人尚書也參與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較前擴大。康熙帝親政後,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在宮內設置南書房,又名南齋,抽調自己親信的翰林官入房辦事,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諭或傳達諭旨。這個機要班子的設立,實際上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限,許多重大政務不再交付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許多重要的諭旨也不再交付內閣草擬。雍正帝登基後,為了進一步把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宮內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取代了內閣、駕空了議政處,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首要樞廷,是輔助皇帝行使強權的有力工具,為政令的通暢順利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關於軍機處的成立時間,史料上眾說紛紜,但它始於西北用兵之際是可以肯定的,確切時間當在雍正七年(1729年)對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之時,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在太和門外,離街市近,人員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泄漏機密。所以,雍正帝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人品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公開向朝臣宣布對西北用兵。六月,為辦理軍需,特派怡親王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主持其事,並為此發布上諭:“兩路軍機,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開始正式建立軍機房。雍正八年(1730年),改名“辦理軍機事務處”,也即軍機處。
軍機處的地點,最初設在乾清門外,尋遷往門內,離雍正帝寢宮養心殿很近。據載,軍機處初創時只有幾間簡陋的木板房,乾隆初才改建為瓦房,但比起旁邊那些高大的殿閣,仍顯得很矮小,內部設置也很簡單。由於當初軍機處設置簡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正式衙門。
軍機處的官職並不多,僅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種職官。軍機大臣開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來又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 軍機大臣是由皇帝從內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中特旨挑選,或由軍機章京升任,也可由滿洲皇室親王選任,其名額沒有定數,人數的多少由皇帝一人決定。
從《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看,軍機大臣最初設了三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來逐漸增加,最多時達十一人。他們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機要事務,分別對皇帝一人負責。軍機大臣能文能武,出將入相,既能熟悉部院事務,了解地方情況,又能指揮作戰,具有軍事經驗。如鄂爾泰出身進士,先後任佐領、廣西巡撫、雲貴廣西三省總督,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進為軍機大臣。
第十二章 軍機要樞,行政改革
軍機要樞,行政改革
軍機處是雍正帝於雍正六年新設立的一個機構,當時清政府正在平定新疆、準噶爾的叛亂,為了更加及時有效地調用軍需物資,成立了“軍需房”,這就是軍機處的前身。叛亂平定後,軍需房保留下來並成為軍機處。儘管軍機處的設立是以雍正帝辦理軍機要務為契機的,但是軍機處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清初滿族統治者由貴族分權向中央集權不斷演變的產物,是雍正帝向封建官僚集團發起的又一次進攻。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雍正帝對社會的統治,為迅速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設軍機,有待完善
清朝初年,沿襲滿洲貴族議事的舊制,設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滿洲、蒙古都統俱為議政大臣,六部滿人尚書也參與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較前擴大。康熙帝親政後,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在宮內設置南書房,又名南齋,抽調自己親信的翰林官入房辦事,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諭或傳達諭旨。這個機要班子的設立,實際上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限,許多重大政務不再交付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許多重要的諭旨也不再交付內閣草擬。雍正帝登基後,為了進一步把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宮內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取代了內閣、駕空了議政處,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首要樞廷,是輔助皇帝行使強權的有力工具,為政令的通暢順利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關於軍機處的成立時間,史料上眾說紛紜,但它始於西北用兵之際是可以肯定的,確切時間當在雍正七年(1729年)對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之時,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在太和門外,離街市近,人員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泄漏機密。所以,雍正帝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人品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公開向朝臣宣布對西北用兵。六月,為辦理軍需,特派怡親王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主持其事,並為此發布上諭:“兩路軍機,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開始正式建立軍機房。雍正八年(1730年),改名“辦理軍機事務處”,也即軍機處。
軍機處的地點,最初設在乾清門外,尋遷往門內,離雍正帝寢宮養心殿很近。據載,軍機處初創時只有幾間簡陋的木板房,乾隆初才改建為瓦房,但比起旁邊那些高大的殿閣,仍顯得很矮小,內部設置也很簡單。由於當初軍機處設置簡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正式衙門。
軍機處的官職並不多,僅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種職官。軍機大臣開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來又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 軍機大臣是由皇帝從內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中特旨挑選,或由軍機章京升任,也可由滿洲皇室親王選任,其名額沒有定數,人數的多少由皇帝一人決定。
從《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看,軍機大臣最初設了三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來逐漸增加,最多時達十一人。他們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機要事務,分別對皇帝一人負責。軍機大臣能文能武,出將入相,既能熟悉部院事務,了解地方情況,又能指揮作戰,具有軍事經驗。如鄂爾泰出身進士,先後任佐領、廣西巡撫、雲貴廣西三省總督,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進為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