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清政府全權代表索額圖與沙俄代表戈洛文在中國尼布楚城進行了正式談判,於9月7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中規定兩國人民凡持有護照者,准許貿易往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根據這個原則,進一步規定:俄國商人每隔四年來北京通商一次。但是,沙俄卻一再違反這個規定,據統計,自康熙三十六年至五十七年的22年間,俄國商隊到中國貿易就多達10次,每次商隊人數都超過規定的200人,有時甚至達800人。而且,有些私商並沒有合格證書,他們或者在西伯利亞的地方官那裡弄一張通行證,或者偽造證書,偷偷地來中國境內進行貿易。

  俄國一方面積極通商,一方面對中國提出的劃定兩國北部邊界的建議卻遲遲不予答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帝敦促沙俄派使談判,指責沙皇為議定中俄喀爾喀蒙古地區邊界事,行文沙皇十餘年,至今未給答覆;在此期間,沙俄不斷蠶食中國領土,引誘中國邊民,製造叛逃事件,同時支持準噶爾部叛亂。噶爾丹幾乎年年派使者前往俄國,乞求軍事援助,沙皇給予鼓勵和支持。噶爾丹更加大膽地在廣闊的草原上採取軍事行動,把進攻的矛頭指向喀爾喀蒙古。有鑑於此,清政府決定: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起,拒絕俄國商隊入境,斷絕中俄貿易。

  在中俄陸路貿易中,沙皇和他的寵臣們獲得了巨額的利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沙皇直接組織的一個龐大的商隊,在北京以價值1000盧布的俄國貨物換來中國貨物,在莫斯科以6000盧布出售,一轉手間,獲得巨利。

  在康熙帝拒絕貿易後,沙皇在經濟上遭受了很大的損失。為了恢復中俄貿易,沙皇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派特使伊茲瑪依洛夫來北京洽談。康熙五十九年,伊茲瑪依洛夫抵達北京,在北京的三個月期間,康熙帝先後接見他十餘次,康熙帝進一步提出了中俄邊界談判、交還逃到俄國的700名蒙古人等事情。依茲瑪依洛夫答應回國與沙皇稟報中俄邊界談判事宜,把索還逃人問題當即通知了俄國邊境長官,康熙帝也同意了恢復中俄貿易。事隔不久,康熙帝得知沙俄與準噶爾部往返密切,質問來華的商隊頭目郎克,郎克拒不答覆,康熙帝再次中斷了雙方的貿易關係。

  雍正帝即位後,繼續執行康熙帝的拒絕對俄貿易的政策,拒絕同沙俄進行貿易往來。雍正元年(1723年),有一部分被清軍追剿的準噶爾叛亂分子逃亡俄國,清朝政府要求俄國交回逃人,未獲結果。為了恢復貿易,俄方任命郎克為俄方代表於雍正二年(1724年)同清政府商談中俄貿易問題。雍正帝派一等公、都統鄂倫岱、理藩院侍郎特古忒前往中俄邊界,會見駐色楞格斯克(地名)負責對華事務俄國官員郎克,中方代表繼續要求俄國政府交回逃人,俄方代表不允,結果中方代表也拒絕了中俄貿易開通的請求。三年(1725年),沙皇彼得一世病死,他的妻子葉卡捷林娜一世繼位,她決定借自己即位和祝賀雍正帝登基的名義,向清政府派出正使薩瓦?務拉的思拉維赤伯爵,與中國談判兩國貿易和劃界問題。

  薩瓦是俄國外交界和商界老手,在他出發之前,俄國外交部交給他45條訓令,商業部給他20條訓令,還有一些“秘密條款”。其使命包括:恢復商業貿易;與中方劃界,但一定不把戰略和經濟要地劃給中國;使沙俄主教在中國北京站住腳跟;探知中國軍事實力等。

  雍正帝在得到俄國遣使通知後,於四年(1726年)正月命原理藩院尚書舅舅隆科多在察視阿爾泰山後,往喀爾喀蒙古邊境查看疆界,等候與俄國使臣談判。四年(1726年)夏,雙方代表在恰克圖會面,俄方代表薩瓦提出有祝賀清朝皇帝登基的使命,要求前往北京,中國代表允行。同年十月初八日,薩瓦經張家口到達北京,雍正帝命吏部尚書察畢那等與薩瓦會談。

  中俄雙方在京談判30餘次,歷經半年之久,終於在雍正五年三月初十日(1727年4月1日)達成十條協議,接觸了邊界、商務、設立教堂等重要問題,但規定最終協議到色楞格斯克附近的布拉河簽訂。同年六月,薩瓦到達布拉河,隆科多、策凌、四格、圖理琛與之繼續談判,清政府要求先劃定國界,後商談其他有關事項,沙俄堅持先商談其他事項,不考慮劃界問題,未獲協議。此時恰逢隆科多因私藏玉牒底本之事被揭發,雍正帝不顧中俄談判的重大關係,竟把他從談判桌上撤回治罪。策凌、四格、圖理琛繼續談判,最後清政府讓步,同意中俄國界由兩國代表在邊境商談劃定,原則上應先給俄國以貿易和宗教方面的權利。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日(1727年8月31日)中俄在布爾河畔簽訂《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中俄在喀爾喀地區的疆界,俄國獲得了大片領土主權。隨後,中俄代表繼續談判,於雍正六年九月十八日(1728年11月1日)中俄代表在恰克圖正式簽訂了《中俄恰克圖條約》。條約共有十一條,其基本內容是:邊界方面,中俄中段邊界照《布連斯奇條約》的規定: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山之間的第一個鄂博(“鄂博”俗稱“敖包”,是“堆子”的意思。鄂博被一些少數民族視為保護神,系用5~6米長的松木桿子圍成)作為兩國邊界起點,東自額爾古納河(p239圖中“額爾古訥河”),西至沙畢納依嶺(即沙賓達巴哈)為界線,以南歸中國,以北歸俄國。貿易方面,俄商每三年來北京一次,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人,中國不收賦稅,同時允許俄商在兩國交界處進行零星貿易,這是後來中俄恰克圖互市的由來。宗教方面,東正教教士在華的居住權從此得以確立,除原住北京的東正教教士一人外,准許補遣教士三人,同時接受六名俄國學生來京學習滿、漢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