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儘管得到了塞爾維亞安慰性的回應,奧地利還是在1914年7月28日這天發起了戰爭。這使得沙皇別無選擇,只能“順應民意”並履行條約上的義務,出兵保衛塞爾維亞。德國將此看作是對奧匈同盟的宣戰,在8月1日對俄宣戰。兩天後,作為回應,俄國的盟友法國也被迫跳進了這場旋渦。當德國軍隊大規模地向西線進發的時候,他們選擇了最近的路線,即穿過中立的比利時。戰火燒到了比利時。這種機械的連鎖反應無可避免地將英國卷了進來,英國在8月22日向法國特派遠征軍。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恐怖陰雲和徒勞無功在不計其數的書本、小說、圖片和文獻中都有所記載。當遭遇到比利時人的頑強抵抗和隨之而來的馬恩河血戰將他們置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時,德國人囂張的氣焰一下子就被打下去了,現代化的大炮和機關槍讓雙方軍隊都不得不躲在戰壕之中。德國和英國的第一次交鋒是在8月23日——一個星期一的早晨,你來我往的生死相搏開始了:1914年在伊普爾斯進行了第一次鏖戰;1915也是在伊普爾斯,德國人第一次使用了氯氣作為武器;幾個月後在魯斯,英國人也回敬了他們一次,但氣體竟被吹回了英國戰壕。

  與此同時,其他各地的戰爭也進入歷史畫面。這其中包括東線1914年的坦能堡之役,此戰中德國俘虜了95,000名俄國人,打死打傷30,000多人,使俄國將軍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1859—1914)在一個樹林裡飲彈自殺。1915年的加里波第之戰,土耳其和德國抵抗了10個月,為粉碎盟軍搶占達達尼爾海峽的企圖,一次次將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的進攻擊退;在巴勒斯坦、伊拉克、阿拉伯國家,協約國軍隊與土耳其進行了艱苦的沙漠之戰。1916年日德蘭海戰,則是到那時為止的規模最大的海戰。

  1917年年底,布爾什維克使俄國撤兵,退出了大戰,這使得德國能夠從東線調遣超過100萬的士兵出來。但美國的參與同盟國一方使戰爭雙方實力重回平衡狀態。1918年,坦克武裝力量現身西線——多達800輛的坦克對陣德國區區20輛——更配有精神抖擻的美國部隊。為找到新的對策,德國左翼人士在柏林緊急會合,而灰心喪氣的“愷撒”威廉二世乾脆撤營走人,坐火車來到荷蘭開始了流亡生活。列寧的工業化改革此時已經先於德國起步了,這後來長時期內被看作是世界範圍內的工業化革命的催化劑,似乎是頗有成效的。

  就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協議簽訂之前,德國艦艇上的水手叛變了,成立了議會組織,幾天之內紅旗就飄揚在了德國城市的上空。州政府首領成立了人民代表議會,但罷工和遊行卻在1919年至1923年間持續地發生著。當1920年魯爾發生50,000工人的武裝起義幾乎演變成國內戰爭時,州政府撲滅了這次危險。魯爾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政府對工人們做出了讓步,包括增加薪酬和縮短工作時間。

  除了國內的麻煩,《凡爾賽條約》也有著巨大的影響。一戰結束後,德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不復存在。戰爭使得850萬人喪生,1600萬人受傷,總傷亡人數達到3700萬。而在《凡爾賽條約》的日程中真正關係重大的,卻是這樣一個事實,經濟上的損失是所有歐洲參戰國遭到了重創,到了償還戰爭代價的時候了。

  戰敗者沒有被邀請到27國參加的巴黎和會的談判桌上,這次會談旨在達成一項和平協議,重新規劃歐洲的版圖,並建立一個國際聯盟。

  專制君主與獨裁者 1914—1945(4)

  在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14點和平計劃”之上進行了凡爾賽談判,“14點和平計劃”可謂戰後資本主義民主的理想藍圖,也是一種可能涉嫌搞世界範圍內的共產主義的做法,但後期各國卻只垂涎於領土瓜分和戰爭賠償了。德國獨立承擔了戰爭的所有責任,並要做出相應的巨大戰爭賠款;這筆戰爭賠款如此之大,讓人懷疑即使是長時間的經濟復甦也是不可能的。這也許不是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一個人的擔憂——那就是這種代價昂貴的“和平”為不遠的將來埋下了戰爭的種子。

  回到德國後,被吸收進西線參加過戰鬥的一個老兵心中燃燒起了復仇的怒火: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由於在戰爭中,希特勒在本團屢立戰功,被授予鐵十字勳章,在戰爭結束時晉升為下士。1918年11月,希特勒發現自己丟了工作,還無家可歸,在一個殘破不堪的國家裡到處看到的是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在奪權。慕尼黑工人和士兵起義之後建立了巴伐利亞共和國,領導人是左翼猶太人庫爾特。埃斯納;在其突然遭遇暗殺之後,又宣布建立蘇維埃共和國,領導人還是猶太人。希特勒見證了這場革命的消亡,軍隊在不規範的自由軍團幫助下屠殺了上百個左翼分子。幾個月內,他開始籌劃“合法的反對和消滅猶太人特權”的計劃。

  從一戰結束到1932年國會選舉,14年間希特勒權力增長的故事曲折離奇。一開始,他對領導的概念是“能夠指揮群眾”。在他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一套真正的理論或者政治策略之前的很長一段日子裡,這個熱愛動物的素食主義禁酒者,瘋狂地滋養於擴張戰前歐洲法西斯主義的主張。他有力地掀起了種族優越感、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反猶太情緒,以一種日耳曼信條擾亂人們的視聽,使人們失去理智瘋狂地相信戰爭是“破壞性更新”的重要因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