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嬴政回答說,他記得清清楚楚,他躲在箱子裡一動不敢動的情形,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太后聽後,把手放在嬴政的手上,不住地點著頭,道:“對,一輩子也不能忘記!”

  這樣過了三個月,太后恢復了。

  十六、變化(1)

  太后感到身上很是爽快,覺得已經恢復了昔日的好狀態。當時,王后和嬴政在她的身邊,太后思前想後,不勝感慨,遂對王后道:“王后,我想起了相國……”

  王后見提起了呂不韋,便認真地聽著。太后繼續道:“他從邯鄲西來,第一次進宮……事實證明,我華陽有今日,秦有今日,多虧了相國……”

  王后插了一句:“是多虧了太后的決斷……”

  太后道:“我的決斷也是聽了相國的話後做出的……”

  就在這時,太監奏報:“相國求見……”

  太后說快請。

  呂不韋進來了,太后道:“我們正講你呢……”

  呂不韋道:“太后可大好了?”

  太后滿面春光,道:“大好了,這陣子多謝你們了……”

  呂不韋道:“臣等一直甚為憂慮……”

  太后道:“今天覺得大好了……我們正講,我能有今天,秦國能有今天,全虧了呂相國……”

  呂不韋道:“是多虧了太后的決斷……”

  太后道:“當時只想到了自己,如今看,相國的舉動是福及秦國啊。沒幾年的工夫,秦國已經經過了三代君主。從諸侯往日的記事看,如此必然伴隨著宮廷的紛爭,鬧不好還釀成舉國大亂。秦國呢,卻很是平穩……”

  呂不韋道:“臣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太后道:“可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好了,這事留著我們慢慢品味吧!說說今天的事,你來,有什麼事嗎?”

  呂不韋道:“也不能說有什麼事情……”

  太后道:“我清楚,為了我,你們朝政已經耽誤了。我不忘你那個‘帝業’,我想知道,為實現那個‘帝業’,相國有什麼打算呢?”

  呂不韋道:“正想奏與太后……”

  太后道:“講講看……”

  呂不韋道:“臣打算從三件事做起。第一件是招天下的賢士編撰一套書卷,集古今大成……”

  華陽太后道:“就是所謂的著書立說……”

  呂不韋:“這有三層用意:一是廣布天下,讓百姓有所遵循。二是擬讓太子參與編撰,從中受益。三是從中廣聚人才……”

  太后道:“這條好……”轉向嬴政:“可聽到了?”

  嬴政點頭。

  呂不韋道:“第二件事,是開一條渠……”

  華陽太后道:“開一條渠?在哪裡?”

  呂不韋道:“在涇水、洛水之間……”

  太后道:“怎麼會想到這樣一個主意的?”

  呂不韋道:“臣是韓國人,在家鄉早就認識一名水工,名叫鄭國,有一次聊起來,他說如果他是秦人,就在涇、洛水之間開一條渠。他說,渠間滿是鹽鹼之地,不利耕種,渠開之後,此間得灌溉之利,可變萬頃良田。臣一直想著這件事,前幾年,鄭國來咸陽,我們又談了修渠的事,可隨後他家人帶話說,他的母親染病,他便回韓國去了。前不久,臣派人去找他,他表示願意過來。臣將就此事奏請大王……”

  太后道:“這得用多少人?干多少年?”

  呂不韋道:“得舉全國之力,少說三五年,多說七八年。”

  太后道:“嗬!了得!人們常說:一年不打仗,秦國就少出一個將軍。你好,三年、五年、七年、八年,把全國的壯丁都用在修渠上,那麼,那些將軍們,王齕呀,蒙驁呀,王翦呀,沒事幹,手還不痒痒?”

  呂不韋道:“這臣想到了,可這條渠修起來,將獲萬年之利。攻打六國,現在可以做到,而滅掉他們,我們卻非要強國不成。打仗最需要的是兩樣:一是兵源。國力強則兵源足。二是需要糧草。國力強則糧草足。往日,我國打仗,都在周邊,戰爭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不長,因此,一不顯兵源不足,二不顯糧草缺乏。長平一戰,兵源、糧草問題都突顯了出來,我集全國少壯,才打嬴了那一仗,而仗過之後,我們也已經不支了。今後,我去滅六國,大軍一動,將不是幾萬,而是幾十萬,上百萬,大軍長途跋涉,需要糧草源源不斷。而且,極有可能是不間斷地作戰。沒有強盛的國力,做到這些那是難以想像的。六國在那裡,跑不掉的。等渠修成,秦國越加富強,這樣,我們才足以滅掉他們。這是一件關乎我秦國命運的大事……”

  太后興奮起來,道:“這事可跟大王講了?”

  呂不韋道:“尚未稟奏。臣講了,這是一件關乎我秦國命運的大事,可要做這件事,首先我們要耐得住一段時間的寂寞。而這大王不容易接受。大王不接受,將軍們就會起勁地反對。那就難以成事了。不瞞太后,臣的計劃早就想好了,臣沒有聲張,就是在等太后。現在,太后恢復了,臣便拿了出來。臣需求得太后的支持——只有有了太后的支持,事情才能夠辦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