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朝鮮把社會主義的短缺經濟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也是最高階段了,再發展就全面崩潰了.到了朝鮮我才知道,亞諾什□科爾內的《短缺經濟學》里所談到的短缺現象並未到位,他用商店裡排隊的長短和排隊的多少來衡量短缺程度,其實到了最高階段是沒有任何隊可排了,除了外匯商店全國的商店基本上是空的,貨架子一排排全是空的.連油鹽醬醋都很短缺,沒有花生、黃豆、芝麻、葵花子,那裡來的食油?土地種糧食都不夠還談得上吃油?鹽呢?雖然兩面鄰海但缺鹽場,醬、醋的原料也是糧食,因此也沒有.有一次坐火車遇到一個華僑婦女從中國回來,帶了兩個大麻袋滿滿的裡面都是空瓶子,我問她做什麼用,她說很不好意思,這裡沒有賣的,引起了我的好奇仔細看看,都是舊的飲料瓶,一看就是垃圾堆里撿來的所以有點不好意思.這樣的事例很多人們早已習為平常了.
玻璃也奇缺,即使在平壤許多窗戶上也蒙著白塑料布成為一道風景線.
新義州的名子來源於義州,義州是個古城,《馬關條約》以後日本人加緊侵略朝鮮和中國,第一步要修通鐵路,至1910年9月把釜山一直到瀋陽的鐵路全線慣通,因而正對著丹東的江岸就發展起來,不遠處的義州卻衰落了.新的鐵路口岸因離義州不遠就起名叫新義州.
在滿洲國時期,聽丹東老一輩的人講,那時新義州的供應比丹東好,物價也比這邊便宜一點,日本人優待二等國民,兩邊的海關雖說都是日本人管著,但關稅不同.因此丹東人膽大的就偷著去新義州買東西,其實也是走私,那時叫"經濟犯",被日本人抓住也沒好果子.那時新義州人看不起丹東人,此一時彼一時,風水輪流轉,可是轉動風水的卻不是江兩岸的人.現在新義州人很□慕丹東人,無論從眼神還是接處中都能感覺到,這是必然的,人性是相通的.他們也需要自由,但是自由對於他們太稀少了.
中國人一入境需要扣下的物品有:望遠鏡、手機,不允許入境.朝鮮人你送他們什麼禮品都可以,就是不能送收音機,再高檔的也不敢要,那是犯法的.外部的廣播、電影、電視、書刊、報紙一律禁止百姓接觸,文化藝術娛樂生活非常貧乏.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戒心很大,你和一個中年人或青年人混熟了他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情,但如果有別的朝鮮人在場就不敢說了.接觸多了長了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朝鮮人對中國人是非常友好的,這種友好其內涵很豐富,即包含了想得到點兒小便宜,也有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強烈願望,但更多的是其善良本質.而且在本質上他們非常自尊自愛,至於伸手要東西那確實是因為太窮出於無耐.
經驗會告訴人,與中國人接觸不會吃虧,那怕是一支香菸也很好,他們的煙太難抽,菸葉太次沒有香料嗆嗓子.當然,有公務接觸的人不會只得到一支.有一個關於煙的故事,某中方一個大公司為開展業務公關,送一箱"雲煙"給朝方的副總理級以上的一個大人物,托列車員給帶過去,在新義州車站被海關人員"卡"下了三條,車到平壤後該公司辦事處的人來接發現少了,可能是當初有承諾而現在少了不說紙箱也撕壞了,一怒之下告了狀,上面馬上查下來海關的人傻眼了,低三下四求這列車員不要砸他們的飯碗(這可是肥差)並且不讓發車,這列車員無耐只好寫了證明說他們沒拿.以後這列車員再帶什麼都不管了.
新義州車站是朝鮮面對長期國際制載與封鎖狀態下最穩定的最大的戰略咽喉,這個大通道太重要,因此在管理體制方面與中國不同,中方是邊方海關商檢各有歸口,朝方是統一歸國家保衛總局,他們的權力和來頭還小麼?
你不出車站就能看到站內外永久性的標語牆,其中主要口號是: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偉大的指導者金正日將軍是人類21世紀的太陽!這樣的宣傳標語和塑像畫像遍布全國城鄉(包括所有的行政村)使你無處感覺不到這兩個巨人的偉大存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早年文化大革命中的"紅海洋",據老人講20年前並不這樣,"文革"時朝鮮是反對這一套的,那時在鴨祿江邊架著大喇叭沖中國廣播,內容有這一項.
在車站內外你很容易把中國人與朝鮮人分別開,無論有幾百或幾千,誤差率不會超過5%,這從衣著、胖瘦、臉色與精神狀態很明顯區別開.其實更重要的差別是內在的,20多年改革開放與封閉停滯(基本上)對於歷史長河只是一瞬間,可對於一個人而言卻是三分之一的寶貴人生,對一個社會卻要影響幾代人的命運(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功績之偉大,站在朝鮮土地上能更深切的感覺到,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特別是在這個新技術革命與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浪潮翻滾的大變革時代,中國抓住了這次機遇,而朝鮮放棄了這次機遇,造成了人內在的差距非常巨大,作為一個遊客感覺不到,你接觸不了社會,你只接觸旅遊點,但是作為商人你就感到很難,差距太大,因為雙方對話的"語言"不一樣,這"語言"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專業知識層次差距過大,例如雙方談建材生意,你得先講課,國際上建材新科技,中國內建材品種與用途等等,很累的.例如談投資項目,比如說投資煤礦,他們對先進設備沒聽說過自然不敢接受你的報價,那就扯皮去吧,也很累人.有時你會覺得彷佛回到了中世紀.
新義州市內只有一家涉外賓館,設備差的不如中國高速公路上的許多服務區或西部貧困地區縣招待所,手紙是國內七十年代一毛一卷的灰色草紙,常停電停水,沒有茶葉和洗梳用品,連開水都不能滿足,但收費高得嚇人,一間雙人間一天要你人民幣五、六百元,和搶錢差不太多.飯菜也貴得驚人.你不住還不行別無分店,你去睡馬路?那可犯法,(就連要飯都犯法.在朝鮮只有羅津□
玻璃也奇缺,即使在平壤許多窗戶上也蒙著白塑料布成為一道風景線.
新義州的名子來源於義州,義州是個古城,《馬關條約》以後日本人加緊侵略朝鮮和中國,第一步要修通鐵路,至1910年9月把釜山一直到瀋陽的鐵路全線慣通,因而正對著丹東的江岸就發展起來,不遠處的義州卻衰落了.新的鐵路口岸因離義州不遠就起名叫新義州.
在滿洲國時期,聽丹東老一輩的人講,那時新義州的供應比丹東好,物價也比這邊便宜一點,日本人優待二等國民,兩邊的海關雖說都是日本人管著,但關稅不同.因此丹東人膽大的就偷著去新義州買東西,其實也是走私,那時叫"經濟犯",被日本人抓住也沒好果子.那時新義州人看不起丹東人,此一時彼一時,風水輪流轉,可是轉動風水的卻不是江兩岸的人.現在新義州人很□慕丹東人,無論從眼神還是接處中都能感覺到,這是必然的,人性是相通的.他們也需要自由,但是自由對於他們太稀少了.
中國人一入境需要扣下的物品有:望遠鏡、手機,不允許入境.朝鮮人你送他們什麼禮品都可以,就是不能送收音機,再高檔的也不敢要,那是犯法的.外部的廣播、電影、電視、書刊、報紙一律禁止百姓接觸,文化藝術娛樂生活非常貧乏.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戒心很大,你和一個中年人或青年人混熟了他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情,但如果有別的朝鮮人在場就不敢說了.接觸多了長了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朝鮮人對中國人是非常友好的,這種友好其內涵很豐富,即包含了想得到點兒小便宜,也有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強烈願望,但更多的是其善良本質.而且在本質上他們非常自尊自愛,至於伸手要東西那確實是因為太窮出於無耐.
經驗會告訴人,與中國人接觸不會吃虧,那怕是一支香菸也很好,他們的煙太難抽,菸葉太次沒有香料嗆嗓子.當然,有公務接觸的人不會只得到一支.有一個關於煙的故事,某中方一個大公司為開展業務公關,送一箱"雲煙"給朝方的副總理級以上的一個大人物,托列車員給帶過去,在新義州車站被海關人員"卡"下了三條,車到平壤後該公司辦事處的人來接發現少了,可能是當初有承諾而現在少了不說紙箱也撕壞了,一怒之下告了狀,上面馬上查下來海關的人傻眼了,低三下四求這列車員不要砸他們的飯碗(這可是肥差)並且不讓發車,這列車員無耐只好寫了證明說他們沒拿.以後這列車員再帶什麼都不管了.
新義州車站是朝鮮面對長期國際制載與封鎖狀態下最穩定的最大的戰略咽喉,這個大通道太重要,因此在管理體制方面與中國不同,中方是邊方海關商檢各有歸口,朝方是統一歸國家保衛總局,他們的權力和來頭還小麼?
你不出車站就能看到站內外永久性的標語牆,其中主要口號是: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偉大的指導者金正日將軍是人類21世紀的太陽!這樣的宣傳標語和塑像畫像遍布全國城鄉(包括所有的行政村)使你無處感覺不到這兩個巨人的偉大存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早年文化大革命中的"紅海洋",據老人講20年前並不這樣,"文革"時朝鮮是反對這一套的,那時在鴨祿江邊架著大喇叭沖中國廣播,內容有這一項.
在車站內外你很容易把中國人與朝鮮人分別開,無論有幾百或幾千,誤差率不會超過5%,這從衣著、胖瘦、臉色與精神狀態很明顯區別開.其實更重要的差別是內在的,20多年改革開放與封閉停滯(基本上)對於歷史長河只是一瞬間,可對於一個人而言卻是三分之一的寶貴人生,對一個社會卻要影響幾代人的命運(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功績之偉大,站在朝鮮土地上能更深切的感覺到,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特別是在這個新技術革命與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浪潮翻滾的大變革時代,中國抓住了這次機遇,而朝鮮放棄了這次機遇,造成了人內在的差距非常巨大,作為一個遊客感覺不到,你接觸不了社會,你只接觸旅遊點,但是作為商人你就感到很難,差距太大,因為雙方對話的"語言"不一樣,這"語言"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專業知識層次差距過大,例如雙方談建材生意,你得先講課,國際上建材新科技,中國內建材品種與用途等等,很累的.例如談投資項目,比如說投資煤礦,他們對先進設備沒聽說過自然不敢接受你的報價,那就扯皮去吧,也很累人.有時你會覺得彷佛回到了中世紀.
新義州市內只有一家涉外賓館,設備差的不如中國高速公路上的許多服務區或西部貧困地區縣招待所,手紙是國內七十年代一毛一卷的灰色草紙,常停電停水,沒有茶葉和洗梳用品,連開水都不能滿足,但收費高得嚇人,一間雙人間一天要你人民幣五、六百元,和搶錢差不太多.飯菜也貴得驚人.你不住還不行別無分店,你去睡馬路?那可犯法,(就連要飯都犯法.在朝鮮只有羅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