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丹東是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在中國二萬多公里的陸上邊界旁為什麼丹東成為了最大的邊境城市?在清朝末年安東(原名)只是一個邊陲小鎮,是縣衙住所地.丹東行政級別最高時是在"滿洲國"時期,那時是省會.那時丹東的級別高於新義州,卻是表面的,都是亡國奴待遇可不一樣,日本人採用元朝統治辦法(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日本人是一等國民,朝鮮人是二等國民,中國人是三等國民,那時有些中國人很是□慕朝鮮人,冬天時有些朝鮮人趕著馬車或爬犁從江面上過來打中國人的狗,主人看著不敢管,有日本人給他們撐著呢,沒地方講理去,還有一些欺負中國人的現象.

  許多中國人恨朝鮮人,管他們叫二鬼子.當然,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挑撥分治政策造成的.但實事求是的說,丹東與東北的工業化是從日本人進來後開始的.

  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人大舉進入東北,丹東成為日本侵華的橋頭堡.現在丹東鴨祿江上的兩座大橋都是當年日本人建的,一座被美國飛機炸掉一半,飛行員水平高喲,只炸掉朝方那一半,說來慚愧又有點汗顏,快100年了,剩下那座橋仍在吱吱嘎嘎的用.當年丹東的鐵路、公路、橋樑、碼頭、電網、江堤、煤礦和城市公用設施都是日本人修的,作為侵略中國的灘頭陣地日本人是下了工夫的.

  對《馬關條約》由於利益角度不同各方評價嚴重對立,朝鮮半島雙方一致認為是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自此以後的50年朝鮮不但一步步亡了國而且一步步走向滅種.條約第一款規定:大清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第二款:大清國把在朝鮮的一切權利和財產永遠讓與日本.甲午戰爭是為爭奪朝鮮打的,《馬關條約》的冠軍和亞軍條款是為爭奪朝鮮訂的.丁軍門汝昌、鄧世昌……等先烈是為爭奪朝鮮死的,他們死時不可能知道後來的《馬關條約》,後輩的國人歌頌他們,可又有誰從朝鮮的立場考慮過?朝鮮就像一隻任人宰割的羔羊或是一個頭上插著草標的賣花姑娘被一個舊主人(按條約)轉給了新主人.

  風起於青萍之末,"朝核危機"的源頭或胚胎就是《馬關條約》!它引起的震盪後果和歷史影響太大太深遠了.不僅對中國自身的政治危機與歷史演變,而且對整個東北亞局勢的走向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2000年來中國士大夫心裡本沒有日本的位置,它本是我們同文同種的後生晚輩,恭親王、左宗棠、李鴻章那些人搞"洋務運動"也是學西方,小日本如今這麼騎在頭上拉屎拉尿,士大夫在心理上被徹底強姦了.這就是《馬關條約》比以前"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敗仗後所簽訂的所有賣國條約加在一起引起更大地震的心理原因.

  在國內,此後(15年之內)"公車上書"、"台灣抗戰"、"小站練兵"、"戊戌變法"、"義和團"、"八國聯軍"、"同盟會"、孫中山多次起義、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直到滿清滅亡,歷史發展一環緊扣一環.

  《馬關條約》在國際上加劇了日俄衝突,導致了"日俄戰爭",加劇了日英德法俄之間的矛盾,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欲望加快了他們的行動.後來者美國也提出"門戶開放",各種因素交叉影響.《馬關條約》以後西方列強在中國的"租界"才大量增加,只有美國從來沒有一個租界.

  條約尚未生效,在北京康有為等1700多舉人鬧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學潮,那時天安門前尚未有廣場,那時舉人們都比較斯文想不出"鬧絕食"這些花樣,他們遊行到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圍著不走請願,加上圍觀群眾達上萬人,急壞了順天府和九門提督,那時還沒有"工人民兵",但"戒嚴部隊"反應很快,一路上也沒遭到暴徒阻擊,準時到達指定位置,可這些鬧事的人都是天子門生,能不能動粗,動到何種程度,最好請示一下."八百里加急"報到大內,西太后正在做足底按摩,垂著帘子明確表態:要旗幟鮮明反對動亂;組織處理從寬,慈悲為懷吧.如果老佛爺一念之差讓神機營把康有為他們就地滅了,或派偵緝隊暗中幹掉,三年後的"戊戌變法"有沒有就很難說了.

  遺臭萬年的袁世凱最早起家是在朝鮮,他在朝鮮打下了日後統治中國的第一步基礎,他是作為近代中國第一任"志願軍"總司令吳長慶的隨員去的朝鮮,並很快嶄露頭角得到重用,他在朝鮮前後共呆了12年,比他短命的一生中干任何事都長得多,他當皇帝只有83天,他在朝鮮替國王編練過一支親軍,叫"鎮撫軍",還娶了三個朝鮮姨太太,金氏、李氏和吳氏,(封為第二、三、四位),並結識了唐紹儀等人為日後的政治盟友,他在朝鮮的練兵經歷與回國後去小站練兵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朝鮮是後來"北洋軍"的搖籃或叫禍起清萍之末.《馬關條約》第一次在歷史上把朝鮮問題與台灣問題拴在了一起,並且一直影響到今天.前些年中朝關係一度惡化其根子就在台灣.這是後話,台灣問題反過來又影響了朝鮮.

  《馬關條約》有一條是割讓遼東半島,其中就包括了丹東.如果這條不被俄、法、德三國阻止,按條約丹東人就成日本國民了.條約把中國人的命運和朝鮮人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了.和在台灣發生激烈反抗一樣,在朝鮮半島也發生激烈反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即朝鮮人跨過鴨祿江和圖們江就是在《馬關條約》生效以後逐步發生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