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胡澤說:“那楊廷和老賊裁削錦衣衛、內監局冗員十四萬餘,不少人落草為寇。小人這回回京,定伺機取下那老賊和他兒子楊慎的狗命。”

  趙三郎說:“胡兄,汝如何獲知他們是裁汰下來的錦衣衛耳?”

  胡澤說:“小人是從他們一招一式的動作上看出來的。”

  那幾個盜賊不一定就是當年被楊廷和裁削下來的錦衣衛,他們離開,是因為他們人手少於趙三郎他們,又聽胡澤說他曾是錦衣衛,認為幹過錦衣衛的人,一定武藝不差,因而,盜賊們藉故撤退了......

  73.璁萼到京議大禮

  73。璁萼到京議大禮

  事情到了嘉靖三年正月,在南京刑部做主事的桂萼上疏請求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稱興獻帝為皇考。這一主張等於是否定了嘉靖皇帝早先已經做出讓步繼嗣孝宗的說法,比當初只要求尊崇親生父親的主張又前進了一步。從而,在朝廷中再掀軒然大波。

  護禮派的首領楊廷和走了,可他的影響力仍然還在,他培植的人馬仍然身居要職,他們依然不肯善罷甘休。

  嘉靖三年二月,內閣大學士毛紀、禮部尚書汪俊等73人聯名上奏,聲稱他們已經取得了近80餘份奏章、250餘名大臣的支持,要嘉靖皇帝真正落實繼嗣孝宗一脈的國策,他們要接過楊廷和的旗幟,把他們所謂的正義堅持到底!

  嘉靖皇帝這次卻是胸有成竹了,別看你們護禮派來勢洶洶,可已是群龍無首了,楊廷和已歸故里蜀地新都去了!護禮派已夕陽西下了。

  在南京,南京刑部主事張璁一刻也未停止活動,他在京外網絡志同道合者,集聚議禮派的勢力。桂萼積極響應,吏部員外郎方獻夫、湖廣巡撫席書、武定侯郭勛也表示支持。議禮派人數有增多,勢力有強大之勢,但人數仍然比護禮派少。

  可在京城,吏部尚書喬宇和禮部尚書汪俊率百官護禮的火力仍然很猛。汪俊在禮部衙門統計了奏章說:“前後章奏,只有張璁少許議禮之,其80餘疏250餘人皆反之,給事中32人,御史31人,各抗章力論,當從眾議。”汪俊的意思是要少數服從多數。

  嘉靖皇帝試著使用了幾次皇權,竟然都起到了作用。沒要楊廷和輔佐就降旨平定了山西代州崞縣的妖人造反;不經商議就厚葬了祖母;讓楊廷和致仕了,朝廷里也沒有出現什麼地動山搖......於是,他的膽量也就大了。他一發大怒,就下旨道:“戶部,停發這250名官員一年之俸祿。”

  以前還怕朝廷沒人當值癱瘓了,現在嘉靖皇帝不怕眾官造反罷官了,因為經張璁、桂萼等人的提醒,南京還有一個陪都後備“朝庭”呢,除了沒有皇帝,六部齊全。

  此時,京外的楚王朱榮誠、代府長史李錫、南京都察院經歷黃綰、錦衣衛千戶聶能遷等人上奏支持張璁的觀點。

  支持的人越來越多了,嘉靖皇帝的信心也就更足了,他召見內閣大學士蔣冕、毛紀等諭令加生父尊號,根據桂萼的建議,在奉先殿旁建側室,專門供奉興獻帝神主。

  興獻帝的神主不進奉先殿,蔣冕等人還是不同意,認為單獨建廟,其待遇比憲宗、孝宗就還要高了,固執不奉詔。

  事情到了嘉靖三年的三月,嘉靖皇帝將桂萼的奏章發給眾大臣討論,見那些護禮派們拿不出反對的理由,嘉靖帝認為條件已經成熟了,就親自下令:尊稱親生父親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興國太后蔣氏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慈壽皇太后張氏為“昭聖太后”。並下令動工在奉先殿西側修建廟宇,供俸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神主。

  汪俊力諫,嘉靖皇帝不與理會,汪俊含憤罷職回鄉。

  大學士蔣冕以首輔身份極力諫止嘉靖帝的建廟之舉,堅決反對將興獻帝的神主不遠千里從安陸興王府迎到京城皇宮裡來。他見嘉靖皇帝不聽,便又以天變之類的事情來勸告,嘉靖皇帝還是不聽,蔣冕沒有辦法,就堅決要求辭職,嘉靖皇帝挽留不住,只好批准,蔣冕也罷歸。護禮派的幾位領頭者,只剩毛紀一員大將了。

  這回皇帝似乎也滿意了,也命張璁等人不要再來北京議禮了。

  但是,對於張璁和桂萼二人來說,深知當初這樣的議論就犯了眾怒,如果不弄垮反對派,勢必在朝廷無法立足。於是,張璁等人又向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說:稱生父為“本生皇考”,實質還是把自己當作伯父孝宗之子,與稱生父為‘皇叔父’無區別;那些大臣們表面上是尊重了陛下的意見,其實是從根本上割裂了兒子對生父的孝情。嘉靖皇帝看了這道奏疏,也不再和大臣們商量了,就下詔:“萼、璁來京吧!”

  這個時候,當初反對皇帝最激烈的幾個骨幹大力量,如楊廷和、毛澄、蔣冕等人,或者死了,或者致仕回家了,首輔仍由護禮大將毛紀擔任。

  嘉靖三年五月,奉先殿西室修葺完畢,嘉靖皇帝親自題名為“觀德殿”,派代理禮部尚書吳一鵬和司禮監太監賴義、京山侯崔元前往安陸州,奉迎興獻皇帝神主來京供俸。

  五月初八,張璁、桂萼從南京乘船順運河到達通州。這通州到京城還有很長一段路程呢,他們上岸後,正在徘徊之時,武定侯郭勛帶著手下官兵迎了上來,見面就笑著說:“二位大人,本官奉旨在通州候等二位已經數日了,二位大人一路辛苦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