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子在這裡說的是主將的個人素質和軍隊的編制、後勤和管理,我們可以引申為軍隊和

  總體綜合實力的比較。

  靜態地看:台灣面積只有大陸的千分之三,人口數量為大陸的 1/60,常規軍事力量為

  1/8。即使不算大陸的核武器,以此實力來"決戰境外",並且還要癱瘓大陸軍事力量,豈非

  21 世紀版的天方夜譚?

  如果台灣當局把"境外決戰"當成和大陸的一場賭博,那麼這是一場勝率為零的賭博。

  據香港《大公報》分析,在兩岸軍事實力對比上,台灣當局並非不知它根本沒有能力與

  祖國大陸進行對抗,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也認為,如果兩岸爆發戰爭戰場註定是在台灣本島及

  其外島。出於穩定島內局勢的需要,台灣新領導人一方面多次強調台海要和平,要以善意與

  誠意減緩兩岸的軍事對抗,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但同時又以"決戰境外"向大陸顯示武力,

  試圖向島內民眾表明,台灣有能力轉移戰場,欺騙台灣民眾追隨其"台獨"立場。

  從當前台軍武器裝備看,台軍戰略戰術的重點在於反潛﹑反導和制空﹑制海,沒有配置

  遠程轟炸機與空對地飛彈﹑攻擊性潛艇﹑大型作戰船隻與艦對岸飛彈,更沒有中遠程地對地

  飛彈及核武器。因此,當前台軍還不具備攻擊﹑威懾祖國大陸的能力,也不可能將決戰戰場

  推到祖國大陸沿海乃至腹地。

  如果台灣當局要將戰場遠離本島,進而推向祖國大陸縱深地區, 台軍必須大量採購或研

  制包括重型運輸機﹑遠程轟炸機﹑空中加油機﹑攻擊性潛艇﹑大型作戰艦艇﹑中遠程地對

  地巡航飛彈等在內的各型戰略武器裝備。所以,從提出"決戰境外"到落實和實施這一新戰略,

  台灣當局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即使台灣走上未來發展"決戰境外"軍事能力之路,要實施這一戰略也是不可能達到預期

  目的的。新戰略出籠不久,台灣軍人出身的"立委"丁守中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擁有龐大的海

  外駐軍,又有強大的海空軍武力投射及派遣能力,並有很多區域軍事盟國,其面對遠隔重洋

  的潛在敵國,它實施"決戰境外"並完全獲勝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以海峽兩岸的地理位置

  與相對軍力而言,台灣本身攻擊能力有限,而大陸中長程武力及投射能力強,台軍要想"決

  戰境外"或"境外決戰",執行起來定會困難重重。

  由於台灣當局倒行逆施,導致台島經濟一片蕭條。經濟不振,對所謂的新戰略無疑釜底

  抽薪。

  反觀大陸,經濟發展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將

  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當做新時期的戰略指針,將軍事鬥爭準備的重心放在對付"台

  獨"分裂勢力和外敵干預上。自 1996 年以來,空前未有的三軍大規模聯合演習接二連三,不

  僅檢驗了新式武器裝備和新型戰法,也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軍民齊心,嚴陣以待,對"台

  獨"構成泰山壓頂一般的威懾,隨時準備給挑釁者以迎頭痛擊。

  第八部分 22.外援:靠不住的救命稻草

  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 2002 年 7 月呈遞美國國會的報告中說,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核心

  是:"保證其安全支持其民主政治";"阻止中國對台灣的進攻,支持台灣獲取沒有外部援助

  就能自衛的能力";"支撐時間允許美國施以援手的能力。一旦美國決定干預,美台聯軍將擊

  敗解放軍的進攻。"

  美國的"友好"政策就是陳水扁以及"台獨"分子救命保命的"稻草"。

  台灣媒體曾經"提醒"陳水扁說,美國將台灣作為制衡中國的一張牌,當然會把自己的政

  策說得冠冕堂皇"義正詞嚴", 平時也會給台灣一些小恩小惠,但每逢關係到自身利益的時刻,

  美國總會"變臉"。1949 年,國共內戰勝負即見分曉,美國杜魯門政府突然發表《美國與中

  國的關係》白皮書,減少對國民黨的援助,加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覆亡;1958 年"金門

  炮戰"爆發,美國口頭上公開表示要武力保衛金門、馬祖等島嶼,但實際上美國不僅避免與

  解放軍直接交火,還多次逼蔣放棄金門、馬祖。顯然,美國並不願為台灣流血。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為對抗蘇聯,拋棄了台灣當局,與中國建交,使台灣政權在國際上陷入空前的孤

  立。1995 年李登輝訪美,引起台海局勢急劇惡化,美國政府急忙調整對華政策,宣布不支

  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

  的國際組織的"新三不"政策。

  台軍一名將領私下抱怨說,儘管前一段時間美國總統布希提出"協防台灣",但後來還是

  這位總統又親口說"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是實用主義的國家,向來說是說做是做。如果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