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八部分 20.致命傷:沒有戰爭主動權--失天

  孫子曰: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孫子說的"天"是指戰爭時可以借用的天象、氣候,但能不能借用這個"天",反映出的卻

  是戰爭主動權問題。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 年),施琅奉命率軍統一台灣。熟諳海峽情

  勢的施琅認為,對台作戰,不宜乘劇烈的北風進軍,以免吹散整個艦隊;而應該在風平浪靜

  的南風季節從容破敵。於是施琅堅決否決了姚啟聖、吳興祚等人 10 月乘北風進軍的主張,

  而堅持在 6 月發起進攻。在進攻的路線上,施琅也一反由廈門出發的慣例,改由銅山出航,

  進至澎湖列島的八罩島後,再折轉向北進攻澎湖,利用南風,占據上風、上流, 置敵於逆風、

  逆流的不利地位接受決戰,一鼓而平澎湖 36 島,收復台灣。

  天時之重要即在於此!但如何利用這天時的主動權卻不在台灣當局的手上。當年如此,

  現在和將來仍然如此。以被動之勢"決戰境外"已有前車之鑑,台灣當局的後車之誡將如何以

  對?

  在談到"決戰境外"時,台灣軍界和政界人士時常感慨,台灣最大的困境是處於戰略防禦

  的地位,戰爭主動權不在台灣一邊。事實上透過台海戰場的烏雲可以看到,戰爭的"主動權"

  正好是在台灣當局的手裡: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放棄分裂祖國的行動,和大陸一起共

  謀民族發展、國家統一,台海不就可以永遠不再有戰爭之患嗎?

  (三)地理劣勢無異以卵擊石——失地

  孫子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以及將來的台灣,都有命中注定、在台灣當局看來無法克服的

  先天缺陷:台灣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而且台灣本島是那麼的小,海峽是那麼的窄,這比天

  時還要讓台灣當局無奈。

  台灣全島南北長 394 公里,東西寬 15 公里至 114 公里。其擁擠的居民區、經濟區及重

  要的機場、港口均集中在面向大陸的西部狹長地帶,幾無防禦縱深。

  台灣海峽最窄處的海壇島與白沙岬之間僅有 130 公里;最寬處也不過 370 公里。這樣的

  距離飛機不過 20 分鐘,艦艇也只要六七個小時。對於地對地飛彈和巡航飛彈,更不是距離,

  甚至現代遠程火炮都可以覆蓋。

  台灣東北鄰琉球群島,距沖繩美軍基地 620 公里,南距菲律賓 300 公里,東距美軍關島

  基地約 3000 公里。顯然台灣靠近大陸,而美軍鞭長莫及。

  海峽窄易於跨越,同時台灣海岸平緩堅實沙地大多適於登陸。台灣軍港水淺又狹窄便於

  布雷封鎖。台灣空軍機場多臨近海邊,無遮無攔極容易被破壞。

  島內山地面積占全島面積的 2/3,居民和軍事基地幾乎全部集中在餘下的平原和丘陵

  上。因人口密度過大,台灣陸軍戰時部署和運動都極其困難。152 條河流將台灣平原及在其

  上的台灣陸軍分割,使它只能各自孤軍作戰,無法互相支持形成合力,防禦能力大打折扣,

  使台灣陸軍容易被對方少量進攻軍隊輕易各個擊破。台灣西部平原最寬處也僅有 32 公里,

  整個處於海上炮火的射程內,缺乏防禦縱深,竟沒有一處安全的後方。台灣地形不利,沒有

  絲毫的迴旋餘地,不可能組織起堅固有效的防禦。台灣孤懸海中沒有外援的通路,使台灣不

  可能長期固守。

  台灣氣候高溫,多風,多雨。其中以颱風影響最大。每年多次颱風過境,台灣三軍都如

  臨大敵。

  台灣"國防部"曾出台一份內部報告,表示一旦兩岸爆發戰爭,大陸對台灣島重要部位發

  動快速、密集和精準、癱瘓性的打擊,台軍將失去抵抗力。這份報告稱,大陸有可能使用戰

  術地對地飛彈、巡航飛彈等,輔以遠程大炮和火箭等各種武器,對台灣的機場、港口、重要

  公路、橋樑和軍事指揮中心、飛彈基地、軍營等近百個目標發動重點攻擊,而這種攻擊會在

  很短時間內奏效。這份報告還認為,一旦大陸發起類似攻擊,不僅上百個台軍目標會遭到毀

  滅性打擊,而且台軍的反擊能力基本上會被摧毀。台灣海軍主要集中在高雄左營軍港,數十

  枚飛彈就可將其海軍半數以上的軍力摧毀, 幾艘潛艇布雷就能夠封鎖台灣所有軍港;台灣空

  軍的主力戰機大多躲藏在花蓮山洞,數枚飛彈擊中藏機洞滑道就會使台軍喪失大部分制空

  權;只需一枚飛彈命中島上兩條南北輸電線中的一條,台灣全島就會陷入一片漆黑;數枚導

  彈足以使全島公路運輸癱瘓……其五道防線將土崩瓦解。

  台灣"國防部"的"見解"應該說還是比較客觀現實的。但既知"如此",又何必非要"如此"?

  第八部分 21.自不量力、勝率為零的賭博--失將…

  孫子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