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習、"漢光 13、14、15、16、17、18 號"等系列演習。"漢光"演習被台軍稱之為年度三軍聯
合作戰演習必修課,其參演部隊規模之大,從最高指揮機關到基層部隊,全部投入演習。因
此,台灣領導人對此十分重視,有時演習期間,親自視察"督戰"。演習遵循著台灣現行戰略
的思想,假想對岸對台發起攻擊,台灣發現後,立即按預案和體制組織部隊進行制空、制海
作戰。空軍實施對空中目標攔截、對海上目標轟炸、基地防衛作戰以及對機場跑道緊急搶修
等;海軍實施海上火力打擊、海上後勤補給、港口防衛作戰及反封鎖作戰等;陸軍則實施大
規模反登陸作戰。演習多數採取計算機兵棋推演及實兵驗證等方式實施。
第八部分 14.台灣 21 世紀軍事新戰略(1)
當歷史跨過 20 世紀的門檻,隨著台灣政局的變化,台灣軍事戰略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
轉變。
(一)台軍新戰略的出籠
陳水扁上台後,開始全面調整台灣當局的軍事戰略。2001 年 6 月 16 日陳水扁在陸軍官
校 76 周年校慶講話時,提出要將"決戰境外"作為台軍建軍備戰的方向。同年 8 月 27 日,台
灣"國防部"首次提出放棄與解放軍在灘頭進行決戰的構想,而要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
強調在未來 4 年間,台軍要具備使大陸軍事力量癱瘓的能力,也就是說台軍要對大陸展開"
先制攻擊"。2002 年 7 月 23 日,台灣當局公布的新版"國防報告白皮書"將"拒敵於境外"的攻
勢作戰正式確定為台軍的軍事戰略。台灣"行政院"2003 年度"施政計劃"中並擬訂"危機處理
機制", 制訂"反擊大陸計劃"。 台灣當局的軍事戰略已由過去的"固守防禦"調整為"預防戰略"。
而"反擊大陸計劃"則是台軍"預防戰略"的具體落實。
擬議中的"危機處理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台軍對大陸目標、大陸沿海
船艦進行攻擊,以及台軍部署在海岸地區的飛彈部隊在平時狀態下發動攻擊,須經"參謀本
部"核准;第二,當大陸對台灣某地實施海空滲透或地面突然攻擊時,由當地台軍所在戰區
統一指揮三軍部隊,立即實施"自衛反制";第三,當大陸對台灣外島突然炮擊時,台軍防區
指揮官以保持軍隊戰鬥力為原則,經過"參謀本部"核准後實施自衛反炮戰。此外,"危機處
理機制"還對提升軍隊的戰備等級情況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危機處理機制"的要害之處在於第一點,即經"參謀本部"核准後,台軍可對大陸目標、
大陸沿海船艦發起攻擊,台灣的飛彈部隊可在平時狀態下向大陸海軍發動攻擊。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台灣當局及台軍的"施政報告"、政策計劃、"國防政策"等從未有過主動對大陸目
標、大陸沿海船艦實施攻擊的內容。今天,台灣當局官方正式表示要攻擊大陸目標,而且要
"決戰境外",不僅表明台軍拋棄了過去不主動攻擊大陸、不挑起台海衝突的政策,還表明台
灣當局加快了武力對抗統一的步伐和力度。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是一句軍事名言,但卻存在於台灣政治領導人的頭腦里。有台灣政
界要人質疑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幾十年前提出的"拒敵彼岸、擊敵海上、毀敵水際、殲敵灘頭"
的反登陸程序是不是太過保守。根據台灣政大研究員丁樹范的分析,2000 年台灣地區領導
人的各個"候選人"在"國防"政策上的政見,可說是大同小異,無不相繼推出"攻勢"原則來取
代消極的"防禦"原則。這一切的背後是台灣空軍 1999 年剛將不堪一擊的破舊飛機全面換裝
為美國和法國提供的新型攻擊戰鬥機。
民進黨的陳水扁、呂秀蓮認為:台軍應採取"先制防禦、縱深打擊"的觀念,運用快速反
應、境外決戰的手段,爭取戰場主動,並儘可能將戰火遠離台灣本島。他們認為,台軍應利
用攻擊的手段,將大陸沿海省份均納入台軍打擊的目標範圍之內。
國民黨的連戰、蕭萬長一組亦是"攻"勢逼人,連戰並語出驚人地宣稱應發展"遠程地對
地飛彈"以及以海空部隊的高度機動性,來構成"戰術攻勢"力量。
第八部分 15.台灣 21 世紀軍事新戰略(2)
獨立參選人宋楚瑜、張昭雄一組,則以"前進防禦"為主軸。但仔細分析,其基本精神和
以上兩者所提相去不遠,也就是"攻擊大陸沿海閩、粵、浙、贛之中共軍事基地",而以建構
近程之地對地飛彈作為主要打擊之手段。此外,宋、張還主張發展"潛艦(艇)國防",認為
潛艇因具有隱秘及機動性雙重優勢,因之具有遂行"第二次報復打擊"的能力。
台灣學者認為:台軍動用 2 枚至 3 枚、每枚發射成本為來襲飛彈數倍乃至十餘倍的飛彈
合作戰演習必修課,其參演部隊規模之大,從最高指揮機關到基層部隊,全部投入演習。因
此,台灣領導人對此十分重視,有時演習期間,親自視察"督戰"。演習遵循著台灣現行戰略
的思想,假想對岸對台發起攻擊,台灣發現後,立即按預案和體制組織部隊進行制空、制海
作戰。空軍實施對空中目標攔截、對海上目標轟炸、基地防衛作戰以及對機場跑道緊急搶修
等;海軍實施海上火力打擊、海上後勤補給、港口防衛作戰及反封鎖作戰等;陸軍則實施大
規模反登陸作戰。演習多數採取計算機兵棋推演及實兵驗證等方式實施。
第八部分 14.台灣 21 世紀軍事新戰略(1)
當歷史跨過 20 世紀的門檻,隨著台灣政局的變化,台灣軍事戰略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
轉變。
(一)台軍新戰略的出籠
陳水扁上台後,開始全面調整台灣當局的軍事戰略。2001 年 6 月 16 日陳水扁在陸軍官
校 76 周年校慶講話時,提出要將"決戰境外"作為台軍建軍備戰的方向。同年 8 月 27 日,台
灣"國防部"首次提出放棄與解放軍在灘頭進行決戰的構想,而要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
強調在未來 4 年間,台軍要具備使大陸軍事力量癱瘓的能力,也就是說台軍要對大陸展開"
先制攻擊"。2002 年 7 月 23 日,台灣當局公布的新版"國防報告白皮書"將"拒敵於境外"的攻
勢作戰正式確定為台軍的軍事戰略。台灣"行政院"2003 年度"施政計劃"中並擬訂"危機處理
機制", 制訂"反擊大陸計劃"。 台灣當局的軍事戰略已由過去的"固守防禦"調整為"預防戰略"。
而"反擊大陸計劃"則是台軍"預防戰略"的具體落實。
擬議中的"危機處理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台軍對大陸目標、大陸沿海
船艦進行攻擊,以及台軍部署在海岸地區的飛彈部隊在平時狀態下發動攻擊,須經"參謀本
部"核准;第二,當大陸對台灣某地實施海空滲透或地面突然攻擊時,由當地台軍所在戰區
統一指揮三軍部隊,立即實施"自衛反制";第三,當大陸對台灣外島突然炮擊時,台軍防區
指揮官以保持軍隊戰鬥力為原則,經過"參謀本部"核准後實施自衛反炮戰。此外,"危機處
理機制"還對提升軍隊的戰備等級情況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危機處理機制"的要害之處在於第一點,即經"參謀本部"核准後,台軍可對大陸目標、
大陸沿海船艦發起攻擊,台灣的飛彈部隊可在平時狀態下向大陸海軍發動攻擊。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台灣當局及台軍的"施政報告"、政策計劃、"國防政策"等從未有過主動對大陸目
標、大陸沿海船艦實施攻擊的內容。今天,台灣當局官方正式表示要攻擊大陸目標,而且要
"決戰境外",不僅表明台軍拋棄了過去不主動攻擊大陸、不挑起台海衝突的政策,還表明台
灣當局加快了武力對抗統一的步伐和力度。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是一句軍事名言,但卻存在於台灣政治領導人的頭腦里。有台灣政
界要人質疑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幾十年前提出的"拒敵彼岸、擊敵海上、毀敵水際、殲敵灘頭"
的反登陸程序是不是太過保守。根據台灣政大研究員丁樹范的分析,2000 年台灣地區領導
人的各個"候選人"在"國防"政策上的政見,可說是大同小異,無不相繼推出"攻勢"原則來取
代消極的"防禦"原則。這一切的背後是台灣空軍 1999 年剛將不堪一擊的破舊飛機全面換裝
為美國和法國提供的新型攻擊戰鬥機。
民進黨的陳水扁、呂秀蓮認為:台軍應採取"先制防禦、縱深打擊"的觀念,運用快速反
應、境外決戰的手段,爭取戰場主動,並儘可能將戰火遠離台灣本島。他們認為,台軍應利
用攻擊的手段,將大陸沿海省份均納入台軍打擊的目標範圍之內。
國民黨的連戰、蕭萬長一組亦是"攻"勢逼人,連戰並語出驚人地宣稱應發展"遠程地對
地飛彈"以及以海空部隊的高度機動性,來構成"戰術攻勢"力量。
第八部分 15.台灣 21 世紀軍事新戰略(2)
獨立參選人宋楚瑜、張昭雄一組,則以"前進防禦"為主軸。但仔細分析,其基本精神和
以上兩者所提相去不遠,也就是"攻擊大陸沿海閩、粵、浙、贛之中共軍事基地",而以建構
近程之地對地飛彈作為主要打擊之手段。此外,宋、張還主張發展"潛艦(艇)國防",認為
潛艇因具有隱秘及機動性雙重優勢,因之具有遂行"第二次報復打擊"的能力。
台灣學者認為:台軍動用 2 枚至 3 枚、每枚發射成本為來襲飛彈數倍乃至十餘倍的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