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同盟會是一種秘密結社,國民黨是一種公開的政黨,中華革命黨和新國民黨都是政黨而帶著秘密結社的辦法的。在一個公開的政黨里,黨員為政見上的結合,合則留,不合則散,本是常事;在變態的社會裡,政治不曾上軌道,政見上的衝突也許釀成武裝的革命,這也是意中的事。但此次孫陳的衝突卻不如此簡單。孫文鑑於國民黨的失敗,仍舊想恢復秘密結社的法子來組政黨。因為陳炯明是新國民黨的黨員,不曾脫黨,而攻擊黨魁,故用秘密結社的道德標準看起來,陳炯明自然是叛黨的罪人了。陳氏至今不敢發一個負責任的宣言,大概也是為了這個原故。我們旁觀的人只看見一個實力派與一個實力派決裂了,故認作一種革命的行動,而在孫氏一派人的眼裡,只見得一個宣過誓的黨員攻擊他應該服從的黨魁,故抬出“叛逆”、“叛弒”等等舊名詞來打他。這是我們現在的觀察。但我們再進一步,提出一個疑問:秘密結社的儀式究竟是否適宜於大規模的政黨?秘密結社用來維繫黨員的法子在現代的社會裡是否可以持久?這一個“制度”的問題似乎也有討論的價值罷。
胡適在這裡其實已經對兩類不同的政黨做出了區分。一類是現代民主政黨,在這種政黨里,黨員在政見上“合則留,不合則散,本是常事”;一類是“秘密結社”式的“政黨”,是江湖幫會式的“政黨”,在這種“政黨”里,黨員不可反對“黨魁”,不可“叛黨”,否則就是“悖主”、就是“犯上”、就是“叛逆”。
胡適對國民黨的這種“罵”,應該說是相當尖銳的,這等於是在掘祖墳。在嚴厲地批評國民黨,在與國民黨發生尖銳衝突這一點上,胡適其實比魯迅早得多。既然國民黨根基很壞,那在南京政府成立、國民黨掌握統治大權後,胡適與它的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南京政府1927年成立,1929年胡適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就掀起了一場批判國民黨的“人權運動”。在某種意義上,胡適1929年對國民黨的批判,是1922年對國民黨批判的繼續。當然,1929年的批判,聲勢要浩大得多,批判的面也廣得多。
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5)
然而,胡適即便如魯迅一樣對國民黨政權滿懷痛恨和敵視,他也不會如魯迅一樣盼望這個政權儘快“滅亡”,更不會認同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它。這裡就顯出“政治懷疑主義”與“政治工具主義”的區別。在胡適看來,國民黨政權雖是一件並不理想的“工具”,但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若以暴力的手段摧毀這件“工具”,取而代之的“工具”未必就更理想,而國家民族卻要付出血流成河的慘重代價。在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上,胡適是不相信有什麼一蹴而就的方法的,他只相信“一點一滴的改良”,而不相信任何人能有一夜之間真正扭轉乾坤的神力。所以對於以暴力的方式解決政治問題,他倒是有著深深的懷疑:“我們是不承認政治上有什麼根本解決的。世界上兩個大革命,一個法國革命,一個俄國革命,表面上可算是根本解決了,然而骨子裡總逃不了那枝枝節節的具體問題;雖然快意一時,震動百世,而法國與俄國終不能不應付那一點一滴的問題。”(11)。
既然以暴力的方式摧毀這件“工具”並不可取,那怎麼辦呢?胡適的回答是:一點一滴地改造它。胡適在強調暴力革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強調:“我們應該把平常對政治的大奢望暫時收起,只存一個‘得尺進尺,得寸進寸’的希望,然後可以冷靜地估量那現實的政治上的變遷。”(12)這也清楚地表明,胡適認為,唯一可行的 ,是以漸進的方式,一尺一寸地把“秘密結社”和江湖幫會式的國民黨改造成現代民主政黨,把中國改良成現代民主國家。這種觀念,也就決定了胡適與國民黨政權之間必然是那種既合作又對抗的關係。改造的前提是保存。如果這個“工具”從根本上被摧毀了,所謂“得尺進尺,得寸進寸”的“希望”也就無所附麗。所以,在國民黨政權面臨生死存亡時,胡適會從“道義”上支持它。改造還意味著要接近它、接觸它、與它保持必要的“合作”,若是一味地疏離、迴避、對抗,所謂“改造”也就無從談起。當然,改造更意味著批判指責,意味著從正面提出要求,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一種經常性的對抗。“合作”是手段,“改造”是目的,而沒有“對抗”也就無所謂“改造”。從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62年胡適與世長辭,胡適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都可用“合作與對抗”來概括。
我們知道,魯迅是懷著“試看最後到底是誰滅亡”的心態與國民黨“戰鬥”的,而胡適則是懷著“補偏救弊”的目的對國民党進行批判、指責的。在“人權運動”爆發後的1929年7月2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態度是‘修正’的態度,我們不問誰在台上,只希望做點補偏救弊的工作。補得一分是一分,救得一弊是一利。”驅使魯、胡二人批判國民黨的不同心態,也決定著他們必然採取不同的批判方式。
胡適在這裡其實已經對兩類不同的政黨做出了區分。一類是現代民主政黨,在這種政黨里,黨員在政見上“合則留,不合則散,本是常事”;一類是“秘密結社”式的“政黨”,是江湖幫會式的“政黨”,在這種“政黨”里,黨員不可反對“黨魁”,不可“叛黨”,否則就是“悖主”、就是“犯上”、就是“叛逆”。
胡適對國民黨的這種“罵”,應該說是相當尖銳的,這等於是在掘祖墳。在嚴厲地批評國民黨,在與國民黨發生尖銳衝突這一點上,胡適其實比魯迅早得多。既然國民黨根基很壞,那在南京政府成立、國民黨掌握統治大權後,胡適與它的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南京政府1927年成立,1929年胡適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就掀起了一場批判國民黨的“人權運動”。在某種意義上,胡適1929年對國民黨的批判,是1922年對國民黨批判的繼續。當然,1929年的批判,聲勢要浩大得多,批判的面也廣得多。
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5)
然而,胡適即便如魯迅一樣對國民黨政權滿懷痛恨和敵視,他也不會如魯迅一樣盼望這個政權儘快“滅亡”,更不會認同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它。這裡就顯出“政治懷疑主義”與“政治工具主義”的區別。在胡適看來,國民黨政權雖是一件並不理想的“工具”,但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若以暴力的手段摧毀這件“工具”,取而代之的“工具”未必就更理想,而國家民族卻要付出血流成河的慘重代價。在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上,胡適是不相信有什麼一蹴而就的方法的,他只相信“一點一滴的改良”,而不相信任何人能有一夜之間真正扭轉乾坤的神力。所以對於以暴力的方式解決政治問題,他倒是有著深深的懷疑:“我們是不承認政治上有什麼根本解決的。世界上兩個大革命,一個法國革命,一個俄國革命,表面上可算是根本解決了,然而骨子裡總逃不了那枝枝節節的具體問題;雖然快意一時,震動百世,而法國與俄國終不能不應付那一點一滴的問題。”(11)。
既然以暴力的方式摧毀這件“工具”並不可取,那怎麼辦呢?胡適的回答是:一點一滴地改造它。胡適在強調暴力革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強調:“我們應該把平常對政治的大奢望暫時收起,只存一個‘得尺進尺,得寸進寸’的希望,然後可以冷靜地估量那現實的政治上的變遷。”(12)這也清楚地表明,胡適認為,唯一可行的 ,是以漸進的方式,一尺一寸地把“秘密結社”和江湖幫會式的國民黨改造成現代民主政黨,把中國改良成現代民主國家。這種觀念,也就決定了胡適與國民黨政權之間必然是那種既合作又對抗的關係。改造的前提是保存。如果這個“工具”從根本上被摧毀了,所謂“得尺進尺,得寸進寸”的“希望”也就無所附麗。所以,在國民黨政權面臨生死存亡時,胡適會從“道義”上支持它。改造還意味著要接近它、接觸它、與它保持必要的“合作”,若是一味地疏離、迴避、對抗,所謂“改造”也就無從談起。當然,改造更意味著批判指責,意味著從正面提出要求,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一種經常性的對抗。“合作”是手段,“改造”是目的,而沒有“對抗”也就無所謂“改造”。從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62年胡適與世長辭,胡適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都可用“合作與對抗”來概括。
我們知道,魯迅是懷著“試看最後到底是誰滅亡”的心態與國民黨“戰鬥”的,而胡適則是懷著“補偏救弊”的目的對國民党進行批判、指責的。在“人權運動”爆發後的1929年7月2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態度是‘修正’的態度,我們不問誰在台上,只希望做點補偏救弊的工作。補得一分是一分,救得一弊是一利。”驅使魯、胡二人批判國民黨的不同心態,也決定著他們必然採取不同的批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