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兩代“革命知識分子”對“革命”的反思之一(4)
1930年8月,瞿秋白回國。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在這次由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米夫操縱的會上,瞿秋白又成為“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靶子。儘管瞿秋白在會上做了“誠懇”的“自我批評”,並主動承擔此前的三中全會和政治局所犯的“錯誤”,但王明等仍毫不留情地將瞿秋白逐出了政治局。據邵玉健《試析王明一夥殘酷打擊瞿秋白的部分原因》(4)一文中說,王明等人在會上宣稱,向忠發“是工人同志,他們雖有錯誤,我們現在決不讓他們滾蛋,要在工作中教育他們,看他們是否在工作中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恩來同志自然應該打他的屁股,但也不要他滾蛋,而是在工作中糾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糾正自己的錯誤。”邵玉健文章說:“之後,六屆四中全會的中央連續兩次強迫身患肺病的瞿秋白寫聲明書,公開承認強加給的莫須有罪名。------瞿秋白於1月17日和1月28日兩次違心寫了聲明書。雖然他態度十分誠懇,但王明等仍不依不饒,欲徹底批倒批臭,最後在2月20日,由中央政治局專門作出了《關於1929——1930年中共中央駐國際代表團行動問題的決議案》,硬給瞿秋白戴上‘調和態度’、‘兩面派態度’、‘右傾政治意見’等帽子。在生活上,王明中央每月僅發16.7元生活費給瞿秋白,遠低於上海工人的一般工資,僅能勉強餬口,更何談治病,實際上是欲置秋白於死地。”被逐出中共領導層的瞿秋白,可謂貧病交加。但即便這樣,“黨內同志”仍不肯放過他。1933年9月22日,已從上海遷到江西“蘇區”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突然發布《中共中央關於狄康(瞿秋白)同志的錯誤的決定》,對瞿秋白進行了毀滅性的政治打擊。“決定”指責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鬥爭》上發表的一些文章是“又來偷運和繼續他過去的腐朽的機會主義,同時在客觀上,他是整個階級敵人在黨內的應聲蟲。”並號召“各級黨部對於狄康同志的機會主義錯誤,應在組織中開展最無情的鬥爭”。這個“決定”傳達到上海,上海的黨組織立即召開了對瞿秋白的批判會。瞿獨伊在《懷念父親》中說:“我聽母親說:在一次小組會上,父親對這樣歪曲和污衊進行了平靜的申述,但是宗派主義分子竟蠻橫地吼道:‘象你這樣的人,只有一棍子敲出黨外去!’”(5)在遭受這樣的打擊迫害後,瞿秋白於1933年9月28日寫了《“兒時”》一文。細味此文,可知瞿秋白其時的心境,也能明白瞿秋白並非是在成了國民黨的俘虜後才開始寫《多餘的話》的。《“兒時”》不長,才數百字,其中說道:
生命沒有寄託的人,青年時代和“兒時”對他格外寶貴。這種浪漫諦克的回憶其實並不是發見了“兒時”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覺到“中年”以後的衰退。------衰老和無能的悲哀,象鉛一樣的沉重,壓在他的心頭。青春是多麼的短啊!
“兒時”的可愛是無知。那時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每天都在發見什麼新的現象,新的真理。現在呢?“什麼”都已經知道了,熟悉了,每一個人的臉都已經看厭了。宇宙和社會是那麼陳舊,無味,雖則它們其實比“兒時”新鮮得多了。我於是想念“兒時”,禱告“兒時”。
完全可以將《“兒時”》視作是《多餘的話》之一部分的先期寫出和發表。本來早已信仰了共產主義並立誓為“共產主義之人間化”而奮鬥終身的瞿秋白,現在卻感到自己是一個“生命沒有寄託的人”。在感到生命失去了寄託的同時,瞿秋白如此深情又如此惆悵地懷念起“兒時”來。他懷念得之所以如此深情,無非是因為“兒時”的人,有著種種寄託生命的可能性,他可以選擇做科學家,也可以選擇做哲學家,還可以選擇做其他各種正當有益而又乾淨有趣的事業,是因為“兒時”的生命是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畫各種各樣美好的圖畫。而他之所以如此惆悵,是因為“中年”的他雖感到原有的生命寄託已經失去,但卻無由重新選擇生命寄託;是因為他感到自己的生命雖像一張畫滿了錯誤圖案的紙,但卻不能把這些圖案抹去重來。在瞿秋白如此深情又如此惆悵地懷念和禱告著“兒時”時,是多麼渴望能從“中年”回到“兒時”,讓生命重新開始;是多麼渴望此生的一切原不過是一場惡夢,一覺醒來,仍然躺在母親的懷裡。
在《中央關於狄康(瞿秋白)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下達之後,瞿秋白馬上寫了這篇《“兒時”》,但卻並沒有馬上拿出去發表。想來,其時的瞿秋白對於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還有著顧忌。臨近年底,中共中央派人向瞿秋白宣布了要他去中央“蘇區”的決定。要瞿秋白離開上海赴“蘇區”,實在說不上有什么正當的理由。在政治上瞿秋白已被打翻在地,當然談不上“蘇區”有什麼工作非他去擔當不可,而以瞿秋白的身體狀況,無疑留在上海更適宜。但信奉“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黨內同志”,卻偏是既不讓他好好“工作”,又不容他好好“養病”。當時,有人勸瞿秋白以身體需要調養為由爭取不去,瞿秋白“有些悵然”,“沉吟了片刻”,說:“去,早晚還是要去的,否則有人要說我怕死呢。”(6)早把命運交給了“革命”的瞿秋白自然只能服從“革命”的安排。瞿秋白只向中央提了一個要求,即允許夫人楊之華一同前往,但卻被莫明其妙地拒絕。對此,有論者這樣評說:“在全黨一派無情鬥爭聲中要瞿秋白去中央蘇區,是好意嗎?他的心情能舒暢嗎?於是不准這個重病號要求生死與共的夫人同行,也就可以明白是一種什麼樣的性質的‘決定’了。就是人身迫害!當時有同志實在看不慣,要為瞿秋白申冤叫屈,他馬上制止,不准同志為他而去作無畏(謂)的犧牲。這個時候的瞿秋白,如果要講一句俗話,簡直是太窩囊了。然而如若不窩囊一點而表示半點不滿,就更沒法活了。”(7)對於瞿秋白這樣的知識分子來說,投身了“革命”,實際上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即便在思想上、情感上已與“革命”的極大地疏離,在行動上也只得與“革命”保持一致。他已經沒有為自己重新選擇道路的“權利”,只能老老實實地被“革命”牽著走,哪怕明知前面是“黨內同志”布下的陷阱,也無由後退。這時,對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兒時”的懷念一定又襲上心頭,於是,在離開上海不久前的1933年12月15日,瞿秋白從抽屜里拿出放了兩個多月的《“兒時”》,交《申報·自由談》發表。
1930年8月,瞿秋白回國。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在這次由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米夫操縱的會上,瞿秋白又成為“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靶子。儘管瞿秋白在會上做了“誠懇”的“自我批評”,並主動承擔此前的三中全會和政治局所犯的“錯誤”,但王明等仍毫不留情地將瞿秋白逐出了政治局。據邵玉健《試析王明一夥殘酷打擊瞿秋白的部分原因》(4)一文中說,王明等人在會上宣稱,向忠發“是工人同志,他們雖有錯誤,我們現在決不讓他們滾蛋,要在工作中教育他們,看他們是否在工作中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恩來同志自然應該打他的屁股,但也不要他滾蛋,而是在工作中糾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糾正自己的錯誤。”邵玉健文章說:“之後,六屆四中全會的中央連續兩次強迫身患肺病的瞿秋白寫聲明書,公開承認強加給的莫須有罪名。------瞿秋白於1月17日和1月28日兩次違心寫了聲明書。雖然他態度十分誠懇,但王明等仍不依不饒,欲徹底批倒批臭,最後在2月20日,由中央政治局專門作出了《關於1929——1930年中共中央駐國際代表團行動問題的決議案》,硬給瞿秋白戴上‘調和態度’、‘兩面派態度’、‘右傾政治意見’等帽子。在生活上,王明中央每月僅發16.7元生活費給瞿秋白,遠低於上海工人的一般工資,僅能勉強餬口,更何談治病,實際上是欲置秋白於死地。”被逐出中共領導層的瞿秋白,可謂貧病交加。但即便這樣,“黨內同志”仍不肯放過他。1933年9月22日,已從上海遷到江西“蘇區”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突然發布《中共中央關於狄康(瞿秋白)同志的錯誤的決定》,對瞿秋白進行了毀滅性的政治打擊。“決定”指責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鬥爭》上發表的一些文章是“又來偷運和繼續他過去的腐朽的機會主義,同時在客觀上,他是整個階級敵人在黨內的應聲蟲。”並號召“各級黨部對於狄康同志的機會主義錯誤,應在組織中開展最無情的鬥爭”。這個“決定”傳達到上海,上海的黨組織立即召開了對瞿秋白的批判會。瞿獨伊在《懷念父親》中說:“我聽母親說:在一次小組會上,父親對這樣歪曲和污衊進行了平靜的申述,但是宗派主義分子竟蠻橫地吼道:‘象你這樣的人,只有一棍子敲出黨外去!’”(5)在遭受這樣的打擊迫害後,瞿秋白於1933年9月28日寫了《“兒時”》一文。細味此文,可知瞿秋白其時的心境,也能明白瞿秋白並非是在成了國民黨的俘虜後才開始寫《多餘的話》的。《“兒時”》不長,才數百字,其中說道:
生命沒有寄託的人,青年時代和“兒時”對他格外寶貴。這種浪漫諦克的回憶其實並不是發見了“兒時”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覺到“中年”以後的衰退。------衰老和無能的悲哀,象鉛一樣的沉重,壓在他的心頭。青春是多麼的短啊!
“兒時”的可愛是無知。那時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每天都在發見什麼新的現象,新的真理。現在呢?“什麼”都已經知道了,熟悉了,每一個人的臉都已經看厭了。宇宙和社會是那麼陳舊,無味,雖則它們其實比“兒時”新鮮得多了。我於是想念“兒時”,禱告“兒時”。
完全可以將《“兒時”》視作是《多餘的話》之一部分的先期寫出和發表。本來早已信仰了共產主義並立誓為“共產主義之人間化”而奮鬥終身的瞿秋白,現在卻感到自己是一個“生命沒有寄託的人”。在感到生命失去了寄託的同時,瞿秋白如此深情又如此惆悵地懷念起“兒時”來。他懷念得之所以如此深情,無非是因為“兒時”的人,有著種種寄託生命的可能性,他可以選擇做科學家,也可以選擇做哲學家,還可以選擇做其他各種正當有益而又乾淨有趣的事業,是因為“兒時”的生命是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畫各種各樣美好的圖畫。而他之所以如此惆悵,是因為“中年”的他雖感到原有的生命寄託已經失去,但卻無由重新選擇生命寄託;是因為他感到自己的生命雖像一張畫滿了錯誤圖案的紙,但卻不能把這些圖案抹去重來。在瞿秋白如此深情又如此惆悵地懷念和禱告著“兒時”時,是多麼渴望能從“中年”回到“兒時”,讓生命重新開始;是多麼渴望此生的一切原不過是一場惡夢,一覺醒來,仍然躺在母親的懷裡。
在《中央關於狄康(瞿秋白)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下達之後,瞿秋白馬上寫了這篇《“兒時”》,但卻並沒有馬上拿出去發表。想來,其時的瞿秋白對於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還有著顧忌。臨近年底,中共中央派人向瞿秋白宣布了要他去中央“蘇區”的決定。要瞿秋白離開上海赴“蘇區”,實在說不上有什么正當的理由。在政治上瞿秋白已被打翻在地,當然談不上“蘇區”有什麼工作非他去擔當不可,而以瞿秋白的身體狀況,無疑留在上海更適宜。但信奉“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黨內同志”,卻偏是既不讓他好好“工作”,又不容他好好“養病”。當時,有人勸瞿秋白以身體需要調養為由爭取不去,瞿秋白“有些悵然”,“沉吟了片刻”,說:“去,早晚還是要去的,否則有人要說我怕死呢。”(6)早把命運交給了“革命”的瞿秋白自然只能服從“革命”的安排。瞿秋白只向中央提了一個要求,即允許夫人楊之華一同前往,但卻被莫明其妙地拒絕。對此,有論者這樣評說:“在全黨一派無情鬥爭聲中要瞿秋白去中央蘇區,是好意嗎?他的心情能舒暢嗎?於是不准這個重病號要求生死與共的夫人同行,也就可以明白是一種什麼樣的性質的‘決定’了。就是人身迫害!當時有同志實在看不慣,要為瞿秋白申冤叫屈,他馬上制止,不准同志為他而去作無畏(謂)的犧牲。這個時候的瞿秋白,如果要講一句俗話,簡直是太窩囊了。然而如若不窩囊一點而表示半點不滿,就更沒法活了。”(7)對於瞿秋白這樣的知識分子來說,投身了“革命”,實際上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即便在思想上、情感上已與“革命”的極大地疏離,在行動上也只得與“革命”保持一致。他已經沒有為自己重新選擇道路的“權利”,只能老老實實地被“革命”牽著走,哪怕明知前面是“黨內同志”布下的陷阱,也無由後退。這時,對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兒時”的懷念一定又襲上心頭,於是,在離開上海不久前的1933年12月15日,瞿秋白從抽屜里拿出放了兩個多月的《“兒時”》,交《申報·自由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