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毫無疑問,心理方面的因素對這種錯誤也起了作用:一些只習慣於水面作戰的海軍軍官對潛艇戰抱有懷疑態度。德國潛艇能在大西.洋卓有成效地進行噸位戰這一鐵的事實,證明他們迄今為止的對海軍戰略的看法過時了,然而要使他們拋棄這種看法卻是困難的。這種矛盾難免發生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它表明,有名望的人物對於政治軍事事件會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正是這樣的人物在改變著歷史。
三十七、您今天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德國的政治發展是怎樣評價的?
誰要是作為德國人經歷過最近七十年的話,他就要不斷地反覆探討這個問題:德國怎麼會遭到這場災難的,根源在哪裡?接著他要問:人們難道不能從這個根源中為未來吸取一些教訓嗎?
只有對歷史進行精細的研究,弄清楚歷史的真實情況,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找到關於這一問題的客觀答案。這種研究必須以當事者那時所知道的情況為基礎而不能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為基礎。這種研究必須著眼於當時現實的特定環境,而不能把過去的情況混同於今天幾乎完全不同的情況來加以評論。
我不是歷史學家,因此,我只能以我個人的見解和我個人的經驗來對第三十七個問題作部分的解答。
由於美國參戰,我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根本上失敗了。美國越過大西洋到歐洲大陸來發展它的強大勢力,這是一種危險,而我們低估了這一危險。而這卻決定了法國戰場上對我們不利的形勢。
此外,同英國這個海上強國交戰,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然而,我們沒有在政策上採取一切措施來加以避免,其原因正如我們今天所認識到的,在於我們的大陸思想;1914年戰爭開始時,德國皇帝和大部分德國人的行動使我們相信,這場戰爭要不了幾個月。我們除了相信我們能夠迅速而勝利地進行陸戰以外,還相信,在海戰方面迅速打敗英國艦隊將會取得軍事上、政治上的巨大成果,從而勝利地結束對英國的作戰。但是,我們沒有看清楚,只要德國艦隊駐紮在北海,不去對英國的生命線——大西洋海上要道——發動進攻,那末,英國人就沒有必要從戰略上被迫進行一場海戰。可是,鐵比茨艦隊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艦隻的活動半徑太小,航行持續時間太短。——這樣,德國艦隊在對英作戰的戰略上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把艦隊駐紮在北海,對英國來說並不是主要危險。
在戰爭期間,為了在英國的通商航道上進行決定性的進攻而製造的德國潛艇,在1917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後來的失敗,那是由於英國實行了護航制,而德國方面則由於當時缺乏無線電指揮技術而不能把潛艇集中起來同英國護航艦隊交戰。
到了1918年,對德國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已經十分明顯,這時候,人們就期望,也許能在美國總統威爾遜所宣布的“十四點建議”中對待敵友雙方都做到公正無私的那種理想的基礎上,與戰勝國達成公正的和平,簽訂一項和平協定,這項協定能夠真正帶來和平並同宿敵取得和解。
但情況並非如此。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因此,德國必須無條件地支付賠款。德國的東部、西部和北部的領土都被割去。德國在國外的全部私人財產都被沒收。德國軍隊縮減到十萬人,禁止設置總參謀部,不得建立德國空軍和建造潛艇。
很清楚,德國各階層人民都認為凡爾賽和約的條件是不公平的。只是在敵方的壓力下,德國政府才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簽了字,不然的話,就要對德國繼續實施飢餓封鎖並進行全面的軍事占領。這一和約的簽訂是不合理的,它成了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國的內政負擔。所有具有民族感的德國人都希望從凡爾賽和約苛刻的條款中解放出來,拒絕單獨承擔戰爭罪責。凡爾賽和約是出於政治上的原因把戰爭罪責強加給德國人民的,事先並沒有進行公正的調查,而有關戰爭爆發的全部文件都可以提供出來作為調查之用,從而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這樣,凡爾賽和約並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在經濟方面也是如此,甚至對戰勝國來說也沒有帶來好處。到了1931年底,德國失業人數增加到五百多萬。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右翼的國社黨和左翼的共產黨在德國人民中間得到普遍的擁護,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1930年9 月的國會選舉使國社黨人從原先的十二席上升到一百零七席。他們提出的關於實現德國人民的團結並把德國人民從凡爾賽和約下解放出來的綱領使他們贏得了很多選票,這些選票過去一直是投老牌資產階級政黨的。共產黨人在9 月選舉中由原先的五十四席上升為七十七席,面對這些數字,承擔共和國的內部安定和國家安全重責的德國國防軍既是高興、又是憂慮地注視著這一發展。這兩個政黨正在不可遏制地日趨強大。毫無疑問,德國國防軍寧願讓民族的國社黨取得統治地位也不願讓國際的共產黨占上風。
大家都記得,那時國社黨的各種傾向開始時並不是—目瞭然的。
這首先表現在阿道夫·希特勒本人身上。他在德國人民大眾面前只顯示了他的好的一面。今天我們知道,希特勒有“魔鬼的性格”,這種人的性格除了好的一面以外,同時伴有特別兇殘的一面。這種魔鬼的性格使他在掩蓋這種兇殘的品性時無須喬裝,這種雙重性使他在心理上有可能在一種品性占上風時就完全排除另一種品性。這就是為什麼直到戰爭結束時,甚至連希特勒周圍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完全了解他的原因。
三十七、您今天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德國的政治發展是怎樣評價的?
誰要是作為德國人經歷過最近七十年的話,他就要不斷地反覆探討這個問題:德國怎麼會遭到這場災難的,根源在哪裡?接著他要問:人們難道不能從這個根源中為未來吸取一些教訓嗎?
只有對歷史進行精細的研究,弄清楚歷史的真實情況,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找到關於這一問題的客觀答案。這種研究必須以當事者那時所知道的情況為基礎而不能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為基礎。這種研究必須著眼於當時現實的特定環境,而不能把過去的情況混同於今天幾乎完全不同的情況來加以評論。
我不是歷史學家,因此,我只能以我個人的見解和我個人的經驗來對第三十七個問題作部分的解答。
由於美國參戰,我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根本上失敗了。美國越過大西洋到歐洲大陸來發展它的強大勢力,這是一種危險,而我們低估了這一危險。而這卻決定了法國戰場上對我們不利的形勢。
此外,同英國這個海上強國交戰,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然而,我們沒有在政策上採取一切措施來加以避免,其原因正如我們今天所認識到的,在於我們的大陸思想;1914年戰爭開始時,德國皇帝和大部分德國人的行動使我們相信,這場戰爭要不了幾個月。我們除了相信我們能夠迅速而勝利地進行陸戰以外,還相信,在海戰方面迅速打敗英國艦隊將會取得軍事上、政治上的巨大成果,從而勝利地結束對英國的作戰。但是,我們沒有看清楚,只要德國艦隊駐紮在北海,不去對英國的生命線——大西洋海上要道——發動進攻,那末,英國人就沒有必要從戰略上被迫進行一場海戰。可是,鐵比茨艦隊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艦隻的活動半徑太小,航行持續時間太短。——這樣,德國艦隊在對英作戰的戰略上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把艦隊駐紮在北海,對英國來說並不是主要危險。
在戰爭期間,為了在英國的通商航道上進行決定性的進攻而製造的德國潛艇,在1917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後來的失敗,那是由於英國實行了護航制,而德國方面則由於當時缺乏無線電指揮技術而不能把潛艇集中起來同英國護航艦隊交戰。
到了1918年,對德國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已經十分明顯,這時候,人們就期望,也許能在美國總統威爾遜所宣布的“十四點建議”中對待敵友雙方都做到公正無私的那種理想的基礎上,與戰勝國達成公正的和平,簽訂一項和平協定,這項協定能夠真正帶來和平並同宿敵取得和解。
但情況並非如此。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因此,德國必須無條件地支付賠款。德國的東部、西部和北部的領土都被割去。德國在國外的全部私人財產都被沒收。德國軍隊縮減到十萬人,禁止設置總參謀部,不得建立德國空軍和建造潛艇。
很清楚,德國各階層人民都認為凡爾賽和約的條件是不公平的。只是在敵方的壓力下,德國政府才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簽了字,不然的話,就要對德國繼續實施飢餓封鎖並進行全面的軍事占領。這一和約的簽訂是不合理的,它成了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國的內政負擔。所有具有民族感的德國人都希望從凡爾賽和約苛刻的條款中解放出來,拒絕單獨承擔戰爭罪責。凡爾賽和約是出於政治上的原因把戰爭罪責強加給德國人民的,事先並沒有進行公正的調查,而有關戰爭爆發的全部文件都可以提供出來作為調查之用,從而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這樣,凡爾賽和約並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在經濟方面也是如此,甚至對戰勝國來說也沒有帶來好處。到了1931年底,德國失業人數增加到五百多萬。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右翼的國社黨和左翼的共產黨在德國人民中間得到普遍的擁護,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1930年9 月的國會選舉使國社黨人從原先的十二席上升到一百零七席。他們提出的關於實現德國人民的團結並把德國人民從凡爾賽和約下解放出來的綱領使他們贏得了很多選票,這些選票過去一直是投老牌資產階級政黨的。共產黨人在9 月選舉中由原先的五十四席上升為七十七席,面對這些數字,承擔共和國的內部安定和國家安全重責的德國國防軍既是高興、又是憂慮地注視著這一發展。這兩個政黨正在不可遏制地日趨強大。毫無疑問,德國國防軍寧願讓民族的國社黨取得統治地位也不願讓國際的共產黨占上風。
大家都記得,那時國社黨的各種傾向開始時並不是—目瞭然的。
這首先表現在阿道夫·希特勒本人身上。他在德國人民大眾面前只顯示了他的好的一面。今天我們知道,希特勒有“魔鬼的性格”,這種人的性格除了好的一面以外,同時伴有特別兇殘的一面。這種魔鬼的性格使他在掩蓋這種兇殘的品性時無須喬裝,這種雙重性使他在心理上有可能在一種品性占上風時就完全排除另一種品性。這就是為什麼直到戰爭結束時,甚至連希特勒周圍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完全了解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