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就這樣,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從這時起直到1939年,他的政治成就是非常巨大的:消除了失業現象,經濟走向高漲。希特勒的外交成就也是異乎尋常和眾所周知的。這些成就當然得到了德國人民大眾的歡迎。在歐洲,德國在合併奧地利、占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其勢力擴大到這樣的地步,以致德國政府只有在對外政策上進行克制才是正確的。因為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對德國在歐洲的壯大毫無疑問是竭力反對的。
但是希特勒完全沉湎於大陸思想,低估了英國的敵對態度。這樣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它違背了德國大多數人民的願望,也可能違背了希特勒的本意。
這次戰爭我們又失敗了。這就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歷史研究,查明一切原因並反覆地加以思考。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也難以斷定,由此而得出的關於戰爭失敗原因的總的歷史判斷,是否絕對適用於一切方面。何況,即使有了已經發生過的真實情況也不能證明,如果事情不是這樣處理的話,那末它的結果是否會這樣或那樣而不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但我相信,如果希特勒對這場海戰——大西洋戰役——的意義能及時地正確地理解的話,那末,戰爭肯定會出現另一種局面i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如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這位陸軍人員於1962年?月11日在英國上院的一次演說中所說的那樣:“歷史的重大教訓是,對方實行陸戰戰略是註定要以失敗而告終的。第二次大戰從根本上看,是一場爭奪海上航道控制權的鬥爭。”
當然,德國政府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這種大陸思想並不是兩次大戰失敗的唯一原因。毫無疑問,更深刻的原因需要從我們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去尋找。
德意志各民族在長達幾百年的歷史過程中一直沒有真正實現民族的和政治的統一。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德國邊界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正是由於德意志各民族分居於不同的特定的邊界地區,因此,他們的政治態度也就各不相同。
例如,普魯士對俄國的政治態度不同於巴伐利亞對俄國的政治態度,巴伐利亞和德國西部對法國的政治態度也不同於普魯士對法國的政治態度。
英國是一個島國,它的邊界受不到威脅。同樣,法國就其地理形勢來看,也能非常容易地把全體人民統一起來並制定一個全民族的統一的政策,而這種狀況,幾百年以來,直到德國在1871年實現(而且也只是在奧地利從德國分離出去的情況下實現)統一以前,都是這樣的。
德國在統一方面的缺陷妨礙了全體德國人民鑄成政治上的統一的性格,即鑄成有政治涵養的性格,而不是那種無節制的感情衝動的性格。
這種歷史狀況使得德國在政治上至今還有許多錯誤。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然不僅是德國,其他國家在政治上也犯過錯誤。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預見到未來,在政治領域內也不例外,所以,每個國家總是會重複地犯政治上的錯誤。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家們儘可能地從客觀的現實出發而決不能憑空想或感情衝動來估量當時的局勢,作出政治上的決定。
概括起來說:正如我們今天事後所知,我們在1914年與英國交戰是一個錯誤,因為我們只有一支能在北海作戰的艦隊,根本沒有做好對英國這個海上強國作戰的軍事方面的準備工作。
簽訂凡爾賽和約是一個錯誤。它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經濟衰退,特別是給德國造成了內政、外交方面的惡果。歸根結蒂,它也是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錯誤。對此,德國的政治領導人其實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加以避免的。德國在歐洲的實力迅速增長,從政治上和歷史上來說,必然引起英國的敵視,但英國對德宣戰和英國長期不和解地把戰爭打下去,這對英國本身和整個自由世界來說,也是一個錯誤:英國從此失去了它的世界霸權地位,歐洲則失去了它在全世界的領導作用。
英國人和美國人要我們“無條件投降”以及後來1945年德國的徹底崩潰,這是嚴重的政治錯誤。這次德國的徹底覆滅就等於清除了反布爾什維主義最堅固的堡壘並因而在歐洲造成了一個真空地帶,這一真空地帶一直延伸到德國中部,那裡遍布著蘇俄和它的衛星國的勢力,就在今天也還是這樣。當年政治上缺乏遠見,特別是戰勝國的美國人在政治上缺乏遠見,迫使他們直到現在還得在戰爭“打贏”以後把他們的軍隊駐防在殘存的西德,以保衛他們在1945年錯誤地認為已經實現了的和平。
這裡我引用美國將軍魏德邁對此所寫的一段話:“我們對和平沒有提出美國的條件。我們用軍事手段來體現政治並為其自身的目的服務。我們忽略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和德國政權的覆亡必然會在中歐造成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共產主義的勢力和思想正好會來填補這一真空,如果美國人不用公正和民主的觀念去堅定地加以遏制的話,而這種觀念正是需要我們用巨大的軍事力量和精神力量給予支持的。
“……從易北河到鴨綠江,共產主義的巨大威脅使美國面臨著危險,這種危險比我們合眾國成立以來所遇到的任何一種危險都要大得多,嚴重得多。整個事件對我們的嘲諷就是:這個蘇維埃帝國的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親手造成的。
但是希特勒完全沉湎於大陸思想,低估了英國的敵對態度。這樣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它違背了德國大多數人民的願望,也可能違背了希特勒的本意。
這次戰爭我們又失敗了。這就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歷史研究,查明一切原因並反覆地加以思考。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也難以斷定,由此而得出的關於戰爭失敗原因的總的歷史判斷,是否絕對適用於一切方面。何況,即使有了已經發生過的真實情況也不能證明,如果事情不是這樣處理的話,那末它的結果是否會這樣或那樣而不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但我相信,如果希特勒對這場海戰——大西洋戰役——的意義能及時地正確地理解的話,那末,戰爭肯定會出現另一種局面i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如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這位陸軍人員於1962年?月11日在英國上院的一次演說中所說的那樣:“歷史的重大教訓是,對方實行陸戰戰略是註定要以失敗而告終的。第二次大戰從根本上看,是一場爭奪海上航道控制權的鬥爭。”
當然,德國政府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這種大陸思想並不是兩次大戰失敗的唯一原因。毫無疑問,更深刻的原因需要從我們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去尋找。
德意志各民族在長達幾百年的歷史過程中一直沒有真正實現民族的和政治的統一。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德國邊界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正是由於德意志各民族分居於不同的特定的邊界地區,因此,他們的政治態度也就各不相同。
例如,普魯士對俄國的政治態度不同於巴伐利亞對俄國的政治態度,巴伐利亞和德國西部對法國的政治態度也不同於普魯士對法國的政治態度。
英國是一個島國,它的邊界受不到威脅。同樣,法國就其地理形勢來看,也能非常容易地把全體人民統一起來並制定一個全民族的統一的政策,而這種狀況,幾百年以來,直到德國在1871年實現(而且也只是在奧地利從德國分離出去的情況下實現)統一以前,都是這樣的。
德國在統一方面的缺陷妨礙了全體德國人民鑄成政治上的統一的性格,即鑄成有政治涵養的性格,而不是那種無節制的感情衝動的性格。
這種歷史狀況使得德國在政治上至今還有許多錯誤。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然不僅是德國,其他國家在政治上也犯過錯誤。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預見到未來,在政治領域內也不例外,所以,每個國家總是會重複地犯政治上的錯誤。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家們儘可能地從客觀的現實出發而決不能憑空想或感情衝動來估量當時的局勢,作出政治上的決定。
概括起來說:正如我們今天事後所知,我們在1914年與英國交戰是一個錯誤,因為我們只有一支能在北海作戰的艦隊,根本沒有做好對英國這個海上強國作戰的軍事方面的準備工作。
簽訂凡爾賽和約是一個錯誤。它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經濟衰退,特別是給德國造成了內政、外交方面的惡果。歸根結蒂,它也是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錯誤。對此,德國的政治領導人其實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加以避免的。德國在歐洲的實力迅速增長,從政治上和歷史上來說,必然引起英國的敵視,但英國對德宣戰和英國長期不和解地把戰爭打下去,這對英國本身和整個自由世界來說,也是一個錯誤:英國從此失去了它的世界霸權地位,歐洲則失去了它在全世界的領導作用。
英國人和美國人要我們“無條件投降”以及後來1945年德國的徹底崩潰,這是嚴重的政治錯誤。這次德國的徹底覆滅就等於清除了反布爾什維主義最堅固的堡壘並因而在歐洲造成了一個真空地帶,這一真空地帶一直延伸到德國中部,那裡遍布著蘇俄和它的衛星國的勢力,就在今天也還是這樣。當年政治上缺乏遠見,特別是戰勝國的美國人在政治上缺乏遠見,迫使他們直到現在還得在戰爭“打贏”以後把他們的軍隊駐防在殘存的西德,以保衛他們在1945年錯誤地認為已經實現了的和平。
這裡我引用美國將軍魏德邁對此所寫的一段話:“我們對和平沒有提出美國的條件。我們用軍事手段來體現政治並為其自身的目的服務。我們忽略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和德國政權的覆亡必然會在中歐造成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共產主義的勢力和思想正好會來填補這一真空,如果美國人不用公正和民主的觀念去堅定地加以遏制的話,而這種觀念正是需要我們用巨大的軍事力量和精神力量給予支持的。
“……從易北河到鴨綠江,共產主義的巨大威脅使美國面臨著危險,這種危險比我們合眾國成立以來所遇到的任何一種危險都要大得多,嚴重得多。整個事件對我們的嘲諷就是:這個蘇維埃帝國的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親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