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漢武帝臨終時,確定以少子劉弗陵為繼承人,這就是後來的漢昭帝。

  然而,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卻因此被逼身亡。

  帝位繼承問題,是漢武帝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後時刻苦心思慮的政治難題。

  衛太子劉據被廢後,一直沒有再立太子。而燕王劉旦上書,願放棄其封國入長安在漢武帝身邊擔任宿衛。漢武帝明白其政治企圖,大怒,當時就在未央宮北闕將其使者處斬。

  漢武帝居住在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背負少年周成王的畫面。於是左右群臣知道了漢武帝有意立少子為繼承人的心跡。此後不過數日,漢武帝所寵愛的鉤弋夫人即死於雲陽宮。

  鉤弋夫人之死,體現出漢武帝作為一位強有力的帝王,其謀慮之深遠和手段之毒辣。

  據《史記·外戚世家》中褚少孫的補述,漢武帝在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之後數日,嚴厲斥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請罪,漢武帝仍然命令押送掖庭獄懲處。夫人回頭還顧,漢武帝則厲聲喝斥道:快走,你別想再活著了!

  夫人死於雲陽宮,據說當時暴風揚塵,百姓感傷。鉤弋夫人在夜色中被草草安葬,墓上只作了簡單的標識。傳說“殯之而屍香一日”,殯殮之後,她的遺體整天散發著香氣。

  其後漢武帝閒居,問左右說,對這件事,人們有什麼議論嗎?左右答道:人們說,將立其子,為什麼要除去其母呢?漢武帝說:是啊,這確實是一般人不能明白的。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由於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

  歷史學者禇少孫於是感嘆道:漢武帝的這種做法,可以稱為“賢聖”,“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後人定其諡號為“武”,豈能是沒有根據的!

  帝王心態,果然狠忍異常,所謂“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以致如此,足見政治人出於政治目的,可以表現出個人情感的嚴重異化。

  有人批評漢武帝的這種做法“違天理而拂人情”(〔金〕王若虛《君事實辨》),以為既不合天理,又背離人情。也有人說,“武帝此舉,殘忍不經,殊非正家裕後之義。”(〔明〕張寧《讀史錄·武帝》)如此殘厲的作為,是無從為後世宗族樹立典範的。漢武帝對鉤弋夫人的手段,固然對維護漢家天下的大局有利,但是對鉤弋夫人本人來說,實在是殘忍無情。專制帝王薄情冷血的心性,因此暴露無疑。然而也有人站在維護漢王朝政治統治的立場上看待“武帝此舉”,竟有肯定的評論。如元代文名甚盛的張養浩,就有《呂后》詩:“婦人陰類狠淫俱,故德元勛半坐誅。鉤弋後來非命死,茂陵剛斷古今無。”作者自註:“惜高祖不誅此婦也。”以劉邦不誅呂后致使功臣多遇害,對比漢武帝的“剛斷”,也可以算是一種特別的歷史認識了。

  據說漢武帝內心依然思念鉤弋夫人,為她專門在甘泉宮修築了一座通靈台。經常有一隻青鳥往來台上,一直持續到漢昭帝即位的時候。唐人張祜《鉤弋夫人詞》因此寫道:“惆悵雲陵事不回,萬金重更築仙台。莫言天上無消息,猶是夫人作鳥來。”其中“惆悵”二字,似是詩人想像的帝王心態。也有人說,漢昭帝即位後,改葬其母,打開棺槨,只有絲製的鞋履依然存留。這樣的傳說,暗示鉤弋夫人已經仙化。

  元人楊維楨《詠女史·鉤弋夫人》有這樣的內容:“婕儀未換母儀尊,聞道君王已寡恩。太子宮中無木偶,可無鞠域到堯門。”詩句指責“君王”的“寡恩”。明人沈德符《天啟宮詞八首》其八寫道:“六宮抆淚但吞聲,後命何須罪有名。鉤弋競傳屍解去,聖人依舊戲昆明。”則表露出某種批判的意味了。所謂“鉤弋競傳屍解去”,說到了棺中“但存絲履”的傳說。

  武帝的臨終遺詔

  河西地區的戈壁荒沙之中,往往在漢代人的居址附近,可以發現當時書寫文字的殘簡。在這些殘斷的木片竹片上,有時可以發現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

  甘肅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中,有1件七面棱形觚,前半部分是一篇詔書的抄件,計133字:

  制詔:皇大子,朕體不安,今將絕矣!與地合同,眾(終)不復起。謹視皇天之笥(嗣),加曾(增)朕在,善禺(遇)百姓,賦斂以理;存賢近聖,必聚糈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孩(亥)自汜(圮),滅名絕紀。審察朕言,眾(終)身毋失。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絕矣!告後世及其孫子,忽忽錫錫,恐見故里,毋負天地,更亡更在,去如舍廬,下敦閭里。人固當死,慎毋敢佞。

  有學者分析,這可能是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二月臨終遺詔之一。大意是說:朕身染重病,勢將不起,希望皇太子今後能夠謹慎使用皇天賦予的權力,較朕在位時更加善待百姓,賦斂有度,接近賢能,集合才士,遵奉名教,躬行祖制,靠自身的道德和才能管理天下。秦二世自取滅亡,又使先祖的帝業走向崩潰,這一教訓應當牢記。

  詔書中又多感傷之詞,如“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絕矣!”出自一位一生都勇健豪放、自信有為的雄主之口,體現出任何人在步履生命末途時都難以避免的淒切哀怨的心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