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漢武帝的神仙意識在歷史上常常受到指責。
唐人崔塗《續紀漢武》詩寫道:“分明三鳥下儲胥,一覺鈞天夢不如。爭那白頭方士到,茂陵紅葉已蕭疏。”唐人許渾的詩作《學仙二首》寫道:“漢武迎仙紫禁秋,玉笙瑤瑟祀昆丘。年年望斷無消息,空閉重城十二樓。”“心期仙訣意無窮,采畫雲車起壽宮。聞有三山未知處,茂陵松柏滿西風。”都諷刺漢武帝學仙不成,最終還是長眠於茂陵松柏之下。李華的《詠史詩》說得更為直接:“日照崑崙山,羽人披羽衣。乘龍駕雲霧,欲往心無違。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國。靈氣皆自然,求之不可得。何為漢武帝,精意遍群山。糜費巨萬計,宮車終不還。蒼蒼茂陵樹,足以戒人間。”茂陵的蒼蒼林木,提供給後人永遠的鑒誡。
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二寫道:“(漢武帝)齋戒求仙,畢生不倦,亦可謂痴絕矣。李頎《王母歌》云:‘武皇齋戒承華殿,端拱須臾王母見。手指元梨使帝食,可以長生臨宇縣。’又云:‘若能煉魄去三屍,後當見我天皇所。’觀武帝所為,是能煉魄去三屍者乎?善哉東坡之論也,‘安期與羨門,乘龍安在哉!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帝鄉不可期,楚些招歸來。’言武帝非得仙趾姿也。又有《安期生詩》云:‘嘗千重瞳子,不見龍准翁。茂陵秋風客,望祀猶蟻蜂。海上如瓜棗,可聞不可逢。’言安期尚不見高祖,而肯見武帝乎?其薄武帝甚矣。吳筠《覽古詩》云:‘嘗稽真仙道,清淑秘眾煩。秦皇及漢武,焉得游其藩。既欲先宇宙,仍規後乾坤。崇高與久遠,物莫能兩存。矧乃恣所欲,荒淫伐靈根。安期反蓬萊,王母還崑崙。’此詩殆與東坡之旨合。”人們鄙薄漢武帝求仙的“痴絕”,是正確的,然而連帶這位帝王多欲有為的性格,甚至他的一系列政策一同批判,取“薄武帝甚”的態度,則應當進行必要的分析了。
不管怎麼說,狂熱的求仙渴望,是漢武帝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通過漢武帝對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到這位歷史人物的短見和遠識、偏執和浪漫、迷妄和智思,如何交錯於胸,形成了特殊的心態。
巫蠱之禍
劉據的命運,是因為“巫蠱之禍”而發生重大轉折的。
漢武帝晚年,行政苛煩,為法嚴厲,而且迷信方士神巫,年邁多疑,喜怒無常。《漢書·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說:“上春秋高,意多所惡”,又多病,“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於是指使酷吏清查“巫蠱”,嚴刑逼供,形成空前的大獄,據說有數萬人冤死,這就是西漢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祝詛”,就是祝告鬼神,以加禍於仇人。
洪邁《容齋續筆》卷二“巫蠱之禍”條寫道:“是時帝春秋已高,忍而好殺,李陵所謂法令無常,大臣無罪夷滅者數十家。”而“心術既荒,隨念招妄”,“迷不復開”,也是巫蠱之禍發生的原因之一。
“巫蠱之禍”隨即引發了都城長安以漢武帝調動和指揮的政府軍為一方,以太子劉據發動的長樂宮衛戍部隊和武裝市民為另一方的直接的戰爭。鏖斗之激烈,據說傷亡數以萬計,大路兩旁的溝水,都被鮮血染紅。“巫蠱之禍”作為發生於漢武帝統治晚期的一場劇烈的動亂,使漢帝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也形成了深刻的社會震動,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演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巫蠱”,本來是以民間禮俗迷信作為觀念基礎而施行的加害於人的一種巫術形式。“蠱”的原義,大約是以毒蟲讓人食用,使人陷於病害。《說文·虫部》寫道:“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漢武帝時代所通行的“巫蠱”形式,大致是用桐木削製成仇人的形象,有的插刺鐵針,埋入地下,用惡語詛咒,以為能夠使對方罹禍。有學者稱此為“偶像傷害術”。《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叔嫂逢五鬼,通靈玉蒙蔽遇雙真》中,說趙姨娘買通馬道婆“暗裡算計”鳳姐和寶玉,就使用了這種巫術。馬道婆抓了銀子,收了欠契,“又向褲腰裡掏了半晌,掏出十個紙鉸的青面白髮的鬼來,並兩個紙人,遞與趙姨娘,又悄悄地教他道:‘把他兩個的年庚八字寫在這兩個紙人身上,一併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裡做法,自有效驗。’”馬道婆做法果然有效驗,“只見寶玉大叫一聲:‘我要死!’將身一縱,離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內亂嚷亂叫,說起胡話來了”。隨後,“寶玉益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得天翻地覆”,“登時園內亂麻一般。正沒個主見,只見鳳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鋼刀砍進園來,見雞殺雞,見狗殺狗,見人就要殺人。”後來,“他叔嫂二人愈發糊塗,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渾身火炭一般,口內無般不說。”鄧啟耀《中國巫蠱考察》曾經寫到這種巫術形式在近世民俗中的表現:“用紙人、草人、木偶、泥俑、銅像乃至玉人作被施術者的替身,刻寫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術者身上的一點毛髮、指甲乃至衣物,做法詛咒後或埋入土中,或以針釘相刺,據說,被施術者就會產生同樣的反應:刺偶像的哪個部位,真人的哪個部位就會受到感應性傷害。為了折磨仇家,施術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釘鐵釘併合厭以魔鬼偶像,最後才以巨釘釘心,弄死對方。”
唐人崔塗《續紀漢武》詩寫道:“分明三鳥下儲胥,一覺鈞天夢不如。爭那白頭方士到,茂陵紅葉已蕭疏。”唐人許渾的詩作《學仙二首》寫道:“漢武迎仙紫禁秋,玉笙瑤瑟祀昆丘。年年望斷無消息,空閉重城十二樓。”“心期仙訣意無窮,采畫雲車起壽宮。聞有三山未知處,茂陵松柏滿西風。”都諷刺漢武帝學仙不成,最終還是長眠於茂陵松柏之下。李華的《詠史詩》說得更為直接:“日照崑崙山,羽人披羽衣。乘龍駕雲霧,欲往心無違。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國。靈氣皆自然,求之不可得。何為漢武帝,精意遍群山。糜費巨萬計,宮車終不還。蒼蒼茂陵樹,足以戒人間。”茂陵的蒼蒼林木,提供給後人永遠的鑒誡。
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二寫道:“(漢武帝)齋戒求仙,畢生不倦,亦可謂痴絕矣。李頎《王母歌》云:‘武皇齋戒承華殿,端拱須臾王母見。手指元梨使帝食,可以長生臨宇縣。’又云:‘若能煉魄去三屍,後當見我天皇所。’觀武帝所為,是能煉魄去三屍者乎?善哉東坡之論也,‘安期與羨門,乘龍安在哉!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帝鄉不可期,楚些招歸來。’言武帝非得仙趾姿也。又有《安期生詩》云:‘嘗千重瞳子,不見龍准翁。茂陵秋風客,望祀猶蟻蜂。海上如瓜棗,可聞不可逢。’言安期尚不見高祖,而肯見武帝乎?其薄武帝甚矣。吳筠《覽古詩》云:‘嘗稽真仙道,清淑秘眾煩。秦皇及漢武,焉得游其藩。既欲先宇宙,仍規後乾坤。崇高與久遠,物莫能兩存。矧乃恣所欲,荒淫伐靈根。安期反蓬萊,王母還崑崙。’此詩殆與東坡之旨合。”人們鄙薄漢武帝求仙的“痴絕”,是正確的,然而連帶這位帝王多欲有為的性格,甚至他的一系列政策一同批判,取“薄武帝甚”的態度,則應當進行必要的分析了。
不管怎麼說,狂熱的求仙渴望,是漢武帝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通過漢武帝對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到這位歷史人物的短見和遠識、偏執和浪漫、迷妄和智思,如何交錯於胸,形成了特殊的心態。
巫蠱之禍
劉據的命運,是因為“巫蠱之禍”而發生重大轉折的。
漢武帝晚年,行政苛煩,為法嚴厲,而且迷信方士神巫,年邁多疑,喜怒無常。《漢書·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說:“上春秋高,意多所惡”,又多病,“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於是指使酷吏清查“巫蠱”,嚴刑逼供,形成空前的大獄,據說有數萬人冤死,這就是西漢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祝詛”,就是祝告鬼神,以加禍於仇人。
洪邁《容齋續筆》卷二“巫蠱之禍”條寫道:“是時帝春秋已高,忍而好殺,李陵所謂法令無常,大臣無罪夷滅者數十家。”而“心術既荒,隨念招妄”,“迷不復開”,也是巫蠱之禍發生的原因之一。
“巫蠱之禍”隨即引發了都城長安以漢武帝調動和指揮的政府軍為一方,以太子劉據發動的長樂宮衛戍部隊和武裝市民為另一方的直接的戰爭。鏖斗之激烈,據說傷亡數以萬計,大路兩旁的溝水,都被鮮血染紅。“巫蠱之禍”作為發生於漢武帝統治晚期的一場劇烈的動亂,使漢帝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也形成了深刻的社會震動,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演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巫蠱”,本來是以民間禮俗迷信作為觀念基礎而施行的加害於人的一種巫術形式。“蠱”的原義,大約是以毒蟲讓人食用,使人陷於病害。《說文·虫部》寫道:“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漢武帝時代所通行的“巫蠱”形式,大致是用桐木削製成仇人的形象,有的插刺鐵針,埋入地下,用惡語詛咒,以為能夠使對方罹禍。有學者稱此為“偶像傷害術”。《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叔嫂逢五鬼,通靈玉蒙蔽遇雙真》中,說趙姨娘買通馬道婆“暗裡算計”鳳姐和寶玉,就使用了這種巫術。馬道婆抓了銀子,收了欠契,“又向褲腰裡掏了半晌,掏出十個紙鉸的青面白髮的鬼來,並兩個紙人,遞與趙姨娘,又悄悄地教他道:‘把他兩個的年庚八字寫在這兩個紙人身上,一併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裡做法,自有效驗。’”馬道婆做法果然有效驗,“只見寶玉大叫一聲:‘我要死!’將身一縱,離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內亂嚷亂叫,說起胡話來了”。隨後,“寶玉益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得天翻地覆”,“登時園內亂麻一般。正沒個主見,只見鳳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鋼刀砍進園來,見雞殺雞,見狗殺狗,見人就要殺人。”後來,“他叔嫂二人愈發糊塗,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渾身火炭一般,口內無般不說。”鄧啟耀《中國巫蠱考察》曾經寫到這種巫術形式在近世民俗中的表現:“用紙人、草人、木偶、泥俑、銅像乃至玉人作被施術者的替身,刻寫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術者身上的一點毛髮、指甲乃至衣物,做法詛咒後或埋入土中,或以針釘相刺,據說,被施術者就會產生同樣的反應:刺偶像的哪個部位,真人的哪個部位就會受到感應性傷害。為了折磨仇家,施術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釘鐵釘併合厭以魔鬼偶像,最後才以巨釘釘心,弄死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