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除了《史記·封禪書》中這5次記錄外,《漢書·武帝紀》還記載了晚年漢武帝4次出行至於海濱的情形:
(天漢)二年春,行幸東海。
(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
(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作《交門之歌》。
(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東萊,臨大海。
漢武帝最後一次行臨東海,已經是68歲的高齡。
元封五年漢武帝的海上之行,途中行歷長江,有江上射蛟的壯舉。《漢書·武帝紀》記載: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潛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遂北至琅邪,並海,所過祠其名山大川。
對於“蛟”,唐代學者顏師古解釋說:“許慎云:‘蛟,龍屬也。’郭璞說其狀,雲似蛇而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也。”
漢武帝“親射蛟江中,獲之”,所殺獲的,應當是揚子鱷。
漢武帝對於海上神仙的迷信和對長生不死的追求,使得東海方士再次活躍於朝廷。
方士李少君自稱:臣曾經游於海上,見到仙人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於是漢武帝又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等。後來李少君病死,出發前往海上求蓬萊安期生的方士沒有收穫,然而依然多有燕齊地方的方士前來報告有關神仙的見聞。有來自膠東的欒大說,臣經常往來海中,見到安期、羨門等仙人。欒大於是在幾個月之間,大受信用,身佩六枚官印,貴震天下。於是海濱方士自稱能夠與神仙交往者絡繹不絕。漢武帝對於這些妄言,亦信亦疑,半信半疑,時信時疑。在騙局揭穿之後,他處決過一些方士,但是隨即又被新來的方士再次迷惑。
在漢武帝時代,可以看到方士暴起急落的人生軌跡。以方術震驚宮廷而“上尊之”的李少君,被封為“文成將軍”的齊人少翁和被封為“五利將軍”的膠東宮人欒大,他們從備受信用、極端顯貴而意外猝死,榮辱與生死,都與漢武帝不尋常的心境有關。李少君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自稱能夠避免衰老,善於製造“數百歲人也”的假象,然而卻在極度富貴中病死。齊人少翁把帛書置於牛飼料中,而佯裝不知,宣稱發現這頭牛的腹中有異象。然而終以筆跡敗露,被漢武帝處死。欒大因不敢入海,騙局揭露被殺。以欒大為例,元鼎四年(前113)春,欒大封侯。元鼎五年(前112)九月,就被處死。這位曾經被漢武帝看作“天若遣朕士”的方士,雖一時“貴震天下”,然而只風光了一年半左右,就全面敗露而陷於死地。
東海方術之學的鼎盛時代,在漢武帝以後即宣告結束。或許可以說,漢武帝通過親身的試驗,使得西漢王朝的最高執政集團終於明白了以海濱為基地的這種神仙信仰的荒誕。
唐人曹唐《漢武帝將候西王母下降》詩:“崑崙凝想最高峰,王母來乘五色龍。歌聽紫鸞猶縹緲,語來青鳥許從容。風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傳五夜鍾。樹影悠悠花悄悄,若聞簫管是行蹤。”又《漢武帝於宮中宴西王母》詩:“鰲岫雲低太一壇,武皇齋潔不勝歡。長生碧字期親署,延壽丹泉許細看。劍佩有聲宮樹靜,星河無影禁花寒。秋風裊裊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闌。”都描繪了漢武帝求仙熱情的旺盛。唐代詩人李賀《仙人》詩寫道:“彈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鸞尾,夜掃南山雲。鹿飲寒澗下,魚歸清海濱。時時漢武帝,書報桃花春。”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讀漢武帝紀》詩也寫道:
方士陳仙術,飄飄意不疑。
雲浮仲山鼎,風降壽宮祠。
上藥行當就,殊庭庶可期。
蓬萊何日返,五利不吾欺。
也說到漢武帝對“仙術”深信“不疑”的心態特徵。司馬光又有《漢宮詞》:“苜蓿花猶短,蒲萄葉未齊。更衣過柏谷,走馬宿棠梨。逆旅聊懷璽,田間共鬥雞。猶思飲雲露,高舉出虹蜺。”說漢武帝有曠達瀟灑的一面,但是面對生死,依然難以跳出世俗迷信。“長生無極”的妄想,也寄托在宮苑建築中。“猶思飲雲露,高舉出虹蜺”,說的是承露盤。
《三輔黃圖》中,三次說到承露盤。卷一《都城十二門》寫道:“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高門。《漢宮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名鸛雀台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台上。’”卷三《建章宮》有對漢武帝營造的建章宮的描述:“神明台,《漢書》曰:‘建章有神明台。’《廟記》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長安記》:‘仙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魏文帝徙銅盤,折,聲聞數十里。’”卷五《台榭》說到甘泉宮通天台也有承露盤:“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漢舊儀》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於天也。’《漢武故事》:‘築通天台於甘泉,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望見長安城。’‘武帝時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以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自毀,椽桷皆化為龍鳳,從風雨飛去。’《西京賦》云:‘通天眇而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瓣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天漢)二年春,行幸東海。
(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
(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作《交門之歌》。
(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東萊,臨大海。
漢武帝最後一次行臨東海,已經是68歲的高齡。
元封五年漢武帝的海上之行,途中行歷長江,有江上射蛟的壯舉。《漢書·武帝紀》記載: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潛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遂北至琅邪,並海,所過祠其名山大川。
對於“蛟”,唐代學者顏師古解釋說:“許慎云:‘蛟,龍屬也。’郭璞說其狀,雲似蛇而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也。”
漢武帝“親射蛟江中,獲之”,所殺獲的,應當是揚子鱷。
漢武帝對於海上神仙的迷信和對長生不死的追求,使得東海方士再次活躍於朝廷。
方士李少君自稱:臣曾經游於海上,見到仙人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於是漢武帝又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等。後來李少君病死,出發前往海上求蓬萊安期生的方士沒有收穫,然而依然多有燕齊地方的方士前來報告有關神仙的見聞。有來自膠東的欒大說,臣經常往來海中,見到安期、羨門等仙人。欒大於是在幾個月之間,大受信用,身佩六枚官印,貴震天下。於是海濱方士自稱能夠與神仙交往者絡繹不絕。漢武帝對於這些妄言,亦信亦疑,半信半疑,時信時疑。在騙局揭穿之後,他處決過一些方士,但是隨即又被新來的方士再次迷惑。
在漢武帝時代,可以看到方士暴起急落的人生軌跡。以方術震驚宮廷而“上尊之”的李少君,被封為“文成將軍”的齊人少翁和被封為“五利將軍”的膠東宮人欒大,他們從備受信用、極端顯貴而意外猝死,榮辱與生死,都與漢武帝不尋常的心境有關。李少君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自稱能夠避免衰老,善於製造“數百歲人也”的假象,然而卻在極度富貴中病死。齊人少翁把帛書置於牛飼料中,而佯裝不知,宣稱發現這頭牛的腹中有異象。然而終以筆跡敗露,被漢武帝處死。欒大因不敢入海,騙局揭露被殺。以欒大為例,元鼎四年(前113)春,欒大封侯。元鼎五年(前112)九月,就被處死。這位曾經被漢武帝看作“天若遣朕士”的方士,雖一時“貴震天下”,然而只風光了一年半左右,就全面敗露而陷於死地。
東海方術之學的鼎盛時代,在漢武帝以後即宣告結束。或許可以說,漢武帝通過親身的試驗,使得西漢王朝的最高執政集團終於明白了以海濱為基地的這種神仙信仰的荒誕。
唐人曹唐《漢武帝將候西王母下降》詩:“崑崙凝想最高峰,王母來乘五色龍。歌聽紫鸞猶縹緲,語來青鳥許從容。風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傳五夜鍾。樹影悠悠花悄悄,若聞簫管是行蹤。”又《漢武帝於宮中宴西王母》詩:“鰲岫雲低太一壇,武皇齋潔不勝歡。長生碧字期親署,延壽丹泉許細看。劍佩有聲宮樹靜,星河無影禁花寒。秋風裊裊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闌。”都描繪了漢武帝求仙熱情的旺盛。唐代詩人李賀《仙人》詩寫道:“彈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鸞尾,夜掃南山雲。鹿飲寒澗下,魚歸清海濱。時時漢武帝,書報桃花春。”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讀漢武帝紀》詩也寫道:
方士陳仙術,飄飄意不疑。
雲浮仲山鼎,風降壽宮祠。
上藥行當就,殊庭庶可期。
蓬萊何日返,五利不吾欺。
也說到漢武帝對“仙術”深信“不疑”的心態特徵。司馬光又有《漢宮詞》:“苜蓿花猶短,蒲萄葉未齊。更衣過柏谷,走馬宿棠梨。逆旅聊懷璽,田間共鬥雞。猶思飲雲露,高舉出虹蜺。”說漢武帝有曠達瀟灑的一面,但是面對生死,依然難以跳出世俗迷信。“長生無極”的妄想,也寄托在宮苑建築中。“猶思飲雲露,高舉出虹蜺”,說的是承露盤。
《三輔黃圖》中,三次說到承露盤。卷一《都城十二門》寫道:“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高門。《漢宮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名鸛雀台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台上。’”卷三《建章宮》有對漢武帝營造的建章宮的描述:“神明台,《漢書》曰:‘建章有神明台。’《廟記》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長安記》:‘仙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魏文帝徙銅盤,折,聲聞數十里。’”卷五《台榭》說到甘泉宮通天台也有承露盤:“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漢舊儀》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於天也。’《漢武故事》:‘築通天台於甘泉,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望見長安城。’‘武帝時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以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自毀,椽桷皆化為龍鳳,從風雨飛去。’《西京賦》云:‘通天眇而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瓣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