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者點評:

  綜觀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經濟層面普遍表現為交換關係的擴大、流通領域的活躍、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轉變、從農本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脫胎於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初可謂劫後餘生,百廢待興。凱末爾時代,土耳其政府致力於在國民經濟民族化和混合所有制結構的框架下實施從溫和到激進的經濟發展戰略,作為民族主義邏輯延伸的國家主義和自上而下政府干預的相關舉措提供了推動經濟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槓桿。

  * * *

  [1] 楊兆鈞:《土耳其現代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頁。

  [2] 卡爾帕特:《當代中東的政治和社會思想》,第514頁。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土耳其共和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一、農業的進步

  凱末爾時代,土耳其政府長期奉行國家主義的經濟政策,強調工業優先的經濟戰略,農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土耳其政府的經濟政策逐漸由國家主義轉變為自由主義,強調農業在土耳其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作用,優先考慮農民的利益,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通過政府購銷而保持農產品的較高價格。20世紀50年代可謂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農業革命階段,農業生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狀態。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及民主黨政府的相關政策,諸如增加農業的信貸投資、政府對於農產品實行價格保護、推廣農業機械和鼓勵開墾荒地,提供了土耳其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農業銀行以及各種信貸機構提供的農業貸款,1950年為8.1億里拉,1955年增至28.6億里拉,1960年達到47.6億里拉。1950—1959年,主要農產品價格增長近一倍。農業領域的公共建設投資在全部公共建設投資中所占的比例,1950年為15.4%,1959年增至27.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土耳其農業的進步,首先表現為耕地面積的擴大。土耳其的耕地面積(包括播種地和休耕地),1948年為1 390萬公頃,1956年增至2 245萬公頃,1959年達到2 294萬公頃。20世紀50年代的10年間,耕地面積共計增加930萬公頃,增長幅度達到67%。與此同時,土耳其的土地利用形式出現明顯的變化。1950—1960年,農田所占全國土地的比例從18.7%上升至29.9%,牧場所占全國土地的比例則從48.7%下降至36.9%。

  耕地面積擴大的直接原因,是拖拉機的推廣使用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凱末爾時代,農民主要使用包括木犁和鐵犁在內的傳統農具耕種土地,耕作效率低下,農作物產量增長緩慢。1927年,21.1萬農戶使用鐵犁,118.7萬農戶使用木犁。1936年,土耳其全國僅有拖拉機961台。1948年,土耳其全國僅有拖拉機1 756台,播種機6 171台,聯合收割機1 291台。1949年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是土耳其共和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重要起點。政府提供專項貸款,負責操作培訓,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創造了條件。

  自20世紀50年代起,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逐漸提高。拖拉機無疑是首要的農業機械,農業機械投資的75%由於購置拖拉機,拖拉機的數量呈明顯上升的趨勢,1952年為31 415台,1954年為37 743台,1956年為43 727台,1958年為42 527台,1960年為42 136台,1970年為105 865台,1980年為435 000台,1990年為692 454台,1997年達到775 442台。1955年,播種機為16 600台,聯合收割機為8 600台。1960年,播種機為38 270台,聯合收割機為11 130台。1965年,播種機為47 880台,聯合收割機為15 340台。1977年,播種機增加到14萬台,聯合收割機增加到2萬台。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直接表現為機耕面積的增加。1948年,耕地總面積為1 39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僅10萬公頃,機耕面積不足耕地總面積的1%。1950年,耕地總面積為1 45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12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9%。1960年,耕地總面積為2 33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32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4%。1970年,耕地總面積為2 43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79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33%。1972年,耕地總面積為2 51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1 02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40%。

  化學化和水利化也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相比於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生產機械化,進入20世紀60年代,化學化和水利化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首要手段。在化學化方面,1950年,農藥投入量為950噸,化肥投入量為4.2萬噸,施肥面積僅占全部播種面積的0.04%。1960年,農藥投入量為2.3萬噸,化肥投入量為10.7萬噸,施肥面積占全部播種面積的0.07%。至1975年,農藥投入量達到6.2萬噸,化肥投入量為370萬噸,施肥面積在全部播種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34%。在水利化方面,195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80萬公頃,占全部耕地面積的0.6%。196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118萬公頃,占全部耕地面積的5.1%。至1975年,農田灌溉面積為223萬公頃,在全部耕地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9.5%。1990年,農田灌溉面積增至390萬公頃。1997年,農田灌溉面積達到456萬公頃。

  耕地面積擴大和農業技術進步的結果,是農作物產量的明顯提高。1955年以前,農作物的平均年增長率長期徘徊於1.5%。1955—1960年,農作物的平均年增長率增至3.9%。1960—1965年,農作物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5%。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448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860萬公頃,1990年達到942萬公頃,小麥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387萬噸增至1970年的1 008萬噸,1990年達到2 000萬噸。大麥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190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259公頃,1990年達到332萬公頃,大麥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205萬噸增至1970年的325萬噸,1990年達到730萬噸。玉米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59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65萬公頃,1990年下降為52萬公頃,玉米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85萬噸增至1970年的104萬噸,1990年達到210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棉花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45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53萬公頃,1997年達到72萬公頃,棉花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12萬噸增至1970年的40萬噸,1997年達到83萬噸。甜菜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5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12萬公頃,1997年達到47萬公頃,甜菜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89萬噸增至1970年的425萬噸,1997年達到1 840萬噸。菸草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13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33萬公頃,1997年下降為29萬公頃,菸草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9萬噸增至1970年的15萬噸,1997年達到29萬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