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阿拉維派是土耳其最大的非遜尼派穆斯林教派,根據不同的統計數字,人數在600萬到1 700萬之間,約占土耳其總人口的12%—25%。由於受到遜尼派的歧視和排斥,阿拉維派支持世俗主義原則和共和人民黨,而伊斯蘭主義政黨的選票主要來自遜尼派穆斯林。2002年大選期間,正義與發展黨並未給予阿拉維派選民以足夠的重視。2007年大選期間,正義與發展黨調整競選戰略,重視爭取阿拉維派選民的支持,提名阿拉維派議員人選。2007年選舉後,阿拉維派作家卡姆魯格魯應邀擔任總理雷賽普·埃爾多安的顧問。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雷賽普·埃爾多安出席阿拉維派的阿舒拉節並發表講話,阿拉維派對正義與發展黨和雷賽普·埃爾多安的態度逐漸改善。

  2010年2月,土耳其政府以涉嫌策劃軍事政變和試圖推翻政府為由,在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茲密爾等9個城市逮捕約50名退役軍方將領和現役軍官,其中包括前副總參謀長埃爾金·薩伊貢、前空軍司令易卜拉欣·弗爾特納和前海軍司令厄茲登·奧爾內克。總理雷賽普·埃爾多安表示,警方依照檢察機構指令實施逮捕,被捕者將按照司法程序受到處置。此次大規模逮捕軍方將領的行動,被媒體稱作“執政黨槍挑軍方”。土耳其的國內政治天平,由此開始進一步向文官政府傾斜。

  2010年9月,土耳其舉行全民公決,以58%對42%的多數票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修改1982年憲法的24項條款,新增兩項條款,主要涉及限制憲法法院的權力、重新界定土耳其人的屬性、結束軍方特權和自治地位、削減總統權力、強化地方分權原則、進一步保障公民合法權利、承認庫爾德語的合法地位、完善市場經濟等項內容。憲法法院是世俗主義的重要基地,自1963年成立以來,先後以違憲的理由取締25個政黨。新的憲法修正案規定,憲法法院法官人數從原有的11人增至17人,其中14人由總統任命,3人由議會任命,憲法法院的裁定必須獲得2/3的法官而不是以往的3/5的法官的同意,從而增加了裁定的難度。雷賽普·埃爾多安在隨後發表的講話中聲稱,此次憲法修正案的獲得通過,是土耳其共和國民主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土耳其共和國正在向著成熟的民主與法治國家的目標大步前行。

  作者點評:

  誕生於奧斯曼帝國廢墟之上的土耳其共和國,迄今已經走過了90年的發展歷程。伴隨著歷史的腳步,從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到民主化的長足進步,從一黨制的威權政治到多黨制的議會選舉,從軍人干政和軍方政變到文官政治的漸趨成熟,從世俗主義的絕對原則到伊斯蘭主義的政治實踐,土耳其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伊斯蘭復興運動並非土耳其共和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逆流,正義與發展黨的異軍突起奏響了土耳其共和國走進21世紀的嶄新樂章。

  第十七章 凱末爾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

  一、人口的變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安納托利亞、色雷斯、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總人口約2 000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相繼脫離奧斯曼帝國。安納托利亞的人口,1 800年約600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增至1 750萬人。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自黑海北岸、高加索山區和巴爾幹半島移入奧斯曼帝國境內,構成安納托利亞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穆斯林移民的湧入導致安納托利亞人口結構和族群分布的明顯改變,非穆斯林人口在安納托利亞所占的比例急劇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後的民族獨立戰爭期間,安納托利亞人口銳減,人口死亡率達到20%,其中穆斯林死亡人數為250萬人,亞美尼亞人死亡約為60萬—80萬人,希臘人死亡約30萬人。不僅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數十萬亞美尼亞人自安納托利亞移居蘇俄和其他國家,也有大量希臘人逃離安納托利亞。根據《洛桑條約》,生活在安納托利亞的90萬希臘東正教徒移居希臘,40萬穆斯林從希臘移居安納托利亞。《洛桑條約》實施的直接後果是安納托利亞的人口減少10%,安納托利亞的人口構成和族群分布隨之進一步改變,亞美尼亞人從130萬人下降為10萬人,希臘人從180萬人下降為12萬人,而穆斯林在安納托利亞的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80%增至98%。

  1924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之初,安納托利亞及色雷斯地區的人口為1 320萬人,土耳其語和庫爾德語成為安納托利亞的兩種主要語言,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敘利亞基督徒、西班牙猶太人、塞加西亞人和阿拉伯血統的穆斯林成為安納托利亞的殘存人口。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25%下降為戰後的18%。此後,土耳其共和國的人口數量呈逐漸上升的趨勢。1929年,土耳其共和國的人口增至1 430萬人。1940年,土耳其共和國的人口達到1 780萬人。

  埃爾祖魯姆的亞美尼亞人

  二、從溫和到激進的經濟政策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新政府致力於推行相對溫和的經濟政策。早在1923年2—3月,土耳其政府在伊茲密爾召開全國經濟大會,參加者包括農民、工人、企業主和商人的代表3 000餘人。會議期間,農民要求廢除傳統的什一稅,工人要求享有組建工會的合法權利和保護自身的權益,企業主要求提高關稅和保護國內市場,商人呼籲政府限制非穆斯林族群在外貿領域的特權,而市場化的自由主義和政府干預的國家主義成為與會者討論的核心議題。伊茲密爾大會初步確定土耳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即發展現代民族工業、保護關稅、鼓勵私人投資和吸收外國投資。在伊茲密爾大會討論的基礎上,共和人民黨制定9點綱領,其核心內容是採取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並存的混合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進口替代型的現代工業(ISI),強調政府在投資領域的主導作用。凱末爾宣布,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允許外國公司和境外商人在土耳其的投資行為。與此同時,以經濟部長馬哈穆特·伊薩特·波茲庫爾特為代表的“新土耳其經濟學派”闡釋了20世紀20年代土耳其政府的基本經濟政策,即奉行國家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雙重經濟原則,實行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並存以及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並存的混合結構,提高關稅和限制進口,保護民族工業,強調國家在信貸和工業領域的主導地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