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伊卜拉欣·邢納西

  納米克·凱末爾

  伊卜拉欣·邢納西被穆斯塔法·雷什德帕夏派到巴黎學習,他在法國參加1848年革命並將共和國國旗掛到先賢祠。1856年奧斯曼帝國詔書頒布時,他已回國,針對此事致信雷什德帕夏:“生命、財產和榮譽,是我們心中的燭光,你的公正是明燈,引導我們脫離了強烈的壓迫。你使得我們獲得自由,我們這些暴政下的奴隸,我們用自己的無知像鎖鏈一樣束縛了自己。你的法律是使奴隸得到解放的一種舉動,你的法律告訴蘇丹他是有限度的。”1859年,邢納西將百餘首法國詩歌譯成奧斯曼文,而且將法文和奧斯曼文各11頁對照列出,其中包括17—19世紀拉辛(1636—1699年)、拉·封丹(1621—1695年)、弗朗索瓦·費奈隆(1651—1715年)和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年)等法國文豪的詩作。1862年,邢納西創辦《輿論解說報》(Tasvir-I efkar,1925年被凱末爾政權查封)。

  齊亞·高卡爾普同樣精通法語,同樣受到雷什德帕夏的寵信。他於1867—1872年逃往歐洲,其間多次撰文抨擊土耳其的內政,以《夢》最為著名。《夢》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齊亞躺在英國倫敦一座公園的條凳上入睡,夢到自己同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辯論。蘇丹反對設立國民大會,認為這種機構會削弱自己的權力,並且使這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分崩離析,離心離德。齊亞反駁說,歐洲多國已建立立憲君主制,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因此奧斯曼帝國也應順應這一潮流。他曾將法國思想家盧梭與戲劇家莫里哀的作品譯成奧斯曼文。

  納米克·凱末爾精通法語,擅長創作詩歌、小說和戲劇。他曾與邢納西合作,在1862年開辦《輿論解說報》,並在1864年邢納西出逃後繼任該報主筆,特別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1867年,他與齊亞·高卡爾普一起逃往歐洲。1871年首相阿里帕夏死後他才得以回國,並於1873年創作劇本《祖國與西利斯特里亞》。該劇歌頌1854年奧斯曼人在西利斯特里亞要塞組織的抵抗俄羅斯人入侵的保衛戰,激發奧斯曼人的愛國熱忱,以致威脅蘇丹的統治。因此,政府在該劇第二次演出後勒令禁演,並將納米克·凱末爾流放到賽普勒斯島。1876年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死後,他獲准回到伊斯坦堡,不久激怒哈米德二世,再度流亡,被迫來到開俄斯島上,擔任有名無實的所謂“總督”。他主張尊奉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提倡個體的思想自由,鼓勵學習歐洲特別是英國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由此建立現代民族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治末期,政府在思想文化領域維持高壓態勢,強制進行文學檢查,嚴厲打擊具有民族主義和憲政主義傾向的作品,奧斯曼帝國的文學家處境困難,只能創作憂鬱感傷的頹廢作品。1896—1901年,一些作家以《知識寶庫》雜誌為陣地,形成一個文學團體,被稱作“知識寶庫派”,主張“就藝術而論藝術”,閉門創作,莫談國事,代表人物有詩人傑納普·謝哈貝丁(1870—1934年)和小說家哈立德·齊亞·烏瑟克雷吉勒(1866—1945年),後者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藍與黑》和《被禁止的愛情》。

  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革命與1909年憲法頒布之後,思想文化領域空前活躍。1908年7月25日《努力日報》發行量達到6萬份,《晨報》發行量達到4萬份,而且供不應求,當天下午每份日報售價竟然高出原價40倍。1912年,奧斯曼帝國出現一個名為“土耳其人之家”的文學團體,通過《土耳其祖國》這一刊物發表文學作品。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除齊亞·格爾克·艾爾普的詩歌作品之外,還有女作家哈立德·艾迪卜的長篇小說《磨難》,等等。

  三、史學

  伊斯蘭國家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重視史學,藉此汲取先輩的經驗教訓並記錄自己的重要言行,奧斯曼帝國蘇丹也不例外。伊斯蘭世界的歷史學起源於聖訓學的研究,最早研究歷史的穆斯林皆為造詣極深的聖訓學家,最初的歷史著作主要是追尋阿拉伯人的歷史,考證“聖訓”中提及的諸多內容,如阿拉伯人的譜系、查希里葉時代的傳說、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歷次聖戰的始末。阿拔斯王朝建立以前穆斯林編寫的歷史著作大都失傳已久,只有斷章殘篇散見於後世的著述之中。阿拔斯王朝建立以後,伊斯蘭世界的歷史學不再只是考證“聖訓”,逐漸成為獨立的學科。然而,在阿拔斯王朝初期,歷史學家的視野依舊局限於阿拉伯人的範圍。自9世紀末期開始,歷史學家的視野逐漸從阿拉伯人的歷史擴展到其他穆斯林民族的歷史,直至探尋伊斯蘭世界周邊地區各民族的歷史,歷史著作的編纂隨之進入嶄新的階段。總之,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史學著作類型多樣,包括地方志、區域國別史和世界史,古史和今史,人物傳記,史學著作的記錄對象涵蓋上自帝王、世俗高官和宗教學者,下至士兵、書吏和蘇非的各個階層。奧斯曼帝國史學則是中東伊斯蘭世界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奧斯曼帝國史學發源於15世紀前中期,即穆拉德二世和穆罕默德二世時期。當時,奧斯曼帝國已從15世紀初安卡拉戰役的慘敗和大空位時期的紛亂中恢復過來,重新邁出擴張步伐,蘇丹開始重視記錄奧斯曼家族的起源和最初幾任蘇丹的故事,以此強調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合理性。艾哈邁德(Ahmedi)寫出《奧斯曼王室史詩》(Destan-I Tevarih-I Muluk-I Al-I Osman),阿斯科帕薩扎德(Asikpasazade)寫出《奧斯曼家族史》(Tevarih-I Al-I Osman),卡西菲(Kasifi)寫出《加齊在羅姆的故事》(Gazaname-I Rum),講述奧斯曼家族的起源和奧斯曼帝國的建立。阿卜杜勒·拉赫曼·比斯塔米(Abdur-rahman Bistami)記述從1402年安卡拉戰役結束到15世紀中葉的奧斯曼帝國史。克里托夫洛斯(Kritovolos)則寫出資料較為翔實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之事》(Tevarih-I Sultan Mehmet Han-I Sani)。巴葉濟德二世時期,阿斯科帕薩扎德(Asikpasazade)寫出安卡拉戰役以來一個世紀左右的帝國編年史,聶斯里·穆罕默德·艾芬迪(Nesri Mehmet Efendi)側重考察巴葉濟德二世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史,伊德瑞斯·比特里斯(Idris-I Bitlisi)主要記錄15世紀波斯和安納托利亞半島東部的重大事件。艾哈邁德·塞姆塞德丁·伊本·凱末爾(Ahmet Semseddin ibn-I Kemal,?—1536年)是巴葉濟德二世時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出生於奧斯曼家族,早年接受良好教育,諳熟教義學和教法學,後來加入封邑制騎兵團希帕西,因此具備良好的軍事經驗和較強的寫作能力。他的名著《奧斯曼王朝史》(Tevarih-I Al-I Osman)是現存最早的最佳反映奧斯曼帝國早期情況的史學著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