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入戰國後,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畫、壁畫與漆畫等。

  前面提及的《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張正明《楚文化史》。)《人物龍鳳帛畫》,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中一婦人側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升狀。對此畫,研究者甚多,故其立意,說法不一(郭沫若主婦人祈禱和平說,見《文史論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熊傳新認為是有關宓妃神話傳說的寫照,見《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張正明認為龍鳳呈爭鬥之狀,似有祈求善而美的鳳戰勝惡而丑的龍,保護墓主在冥府平安生活之意,見《楚文化史》。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人物御龍帛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正中畫一男子,側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於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其立意,有的以為表示主人公在冥府仍可象在人世一樣逸樂(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有的則考證為主人公因水而死,其身份為巫劉信芳《關於子彈庫楚帛畫的幾個問題》(《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版)。此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

  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另外,江陵馬山1號墓亦出過一幅帛畫,因內容無法辨認,故很少為人提及(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馬山1號楚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58年)。

  楚國的壁畫,歷來以王逸《楚辭章句·天問》為據。王逸認為,屈原放逐,“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奇瑋譎詭,及古聖賢怪物行事”,故屈原《天問》中所問之事,當見於壁畫。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室的橫隔板上,繪有畫。另11幅彩繪壁畫,所繪為菱形、田字和雲紋等幾何形紋樣,墓主為邸陽君(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由此可見,王逸說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有壁畫,當是可信的。

  楚國漆器業發達,所以楚人也善於在漆器上繪畫,成為我國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棗漆畫。見於考古發掘資料,各地楚墓出土的漆畫很多,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嶺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台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特別令人注目的是,1987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的繪有眾多的人、物的漆奩,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這幅漆畫,長87.4厘米、高5.2厘米,繪有26個人、4輛馬車、10匹馬、2頭豬、1條狗、7隻雁和5棵柳樹。以黑漆為底色,兼采紅、黃、褐、綠諸色,運用線勾平塗等手法,使眾多的人、物組成一幅色彩富麗、和諧別致、生動活潑的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組合性畫面。其內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有“金秋郊遊圖”、“春遊圖”或“王孫親迎圖”、“出行·迎賓圖”等各種說法(參見郭德維《楚藝術人物形象特點試探》(《楚文藝論集》)。)

  第十六章:楚國民族關係

  一、楚與諸夏各族

  華夏之國,歷來與楚人及其他族國雜居一起。西周王朝害怕楚國的崛起,置“漢陽諸姬”,以封鎖楚國。自楚武、文王后,楚國北上爭霸,與楚雜處的諸夏之國,或被征服,或被滅亡,主要的如有隨(姬姓,今湖北隨州)、唐(姬姓,今隨州北)、沈(姬姓,今安徽阜陽西北)、貳(姬姓,今湖北京山)、軫(姬姓,今京山東北)、賴(姬姓,今隨州北)、道(姬姓,今河南確山北)、柏(姬姓,今河南西平西)、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申(姜姓,今河南南陽東北)、呂(同上)、陳(媯姓,今河南淮陽)、蔡(姬姓,故地今河南上蔡西南,後遷州來,即今安徽鳳台)、魯(姬姓,今山東西南部)等國。

  楚人雖出自顓頊之後,但由於受商、周壓迫,辟在荊、睢蠻荒之地,社會經濟文化均較落後,故北上爭霸、先後征服或滅掉諸夏之國的同時,積極地吸收華夏文化,使自己成為與華夏同步前進的先進的文明大國。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軍進抵至魯國陽橋,魯以執斫(木工)、執針(縫工)、織[糹壬](織工)各百人獻給楚人,請求結盟,這對楚國建築業、紡織業的發展是有幫助的。華夏語言、文字、典籍、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為楚人所廣泛吸收。如楚語與夏語基本是相通的,楚國文字,從銘文、帛書至楚簡等與中原各國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國以王為首、貴族、官僚三位一體的奴隸主貴族專政的政體,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來的。見於史料,約自楚莊王始,楚人廣泛吸收華夏文化,比原來楚武、文、成王諸代更加自覺,實際上已成為國策。如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在公元前597年[必阝]之戰前夕,晉士會除盛讚楚莊王善於用兵外,還特別指出了楚國政治統治的特點:“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說明楚莊王已實行“禮治”,與華夏之國無異。又據《國語·楚語上》載,楚莊王使士為太子(後即楚共王)傅,士]]向大夫申叔時請教應對太子傳授哪些知識,申叔時答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