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救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這裡說的《春秋》、《樂》、《禮》,就是華夏的傳統典籍。楚共王即位後,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頗大,故其臣屬對他作了高度評價:“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焉。”《左傳》則稱其“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確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為一的正確民族政策,故楚國在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一方面北上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滅掉眾多的華夏之國;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華夏典籍,積極吸收華夏文化,以充實自己的文化養料和精神財富,推廣融夷夏為一的政策。
二、楚與東夷各族
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各族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東夷。《禮記·王制》:“東方曰夷。”其先祖太氏、少氏與炎黃部落同時,後形成以風、嬴、偃諸姓為主的眾多族國。他們分布在今山東、河南東南部,安徽中部及東至海的廣闊地區。東夷集團歷史悠久,與炎黃集團融合最早,共同創造了華夏文明。
入春秋後,楚國崛起,北拓東進,與齊國等爭霸的同時,也不斷征服和滅亡了東方諸國,主要有:黃(嬴姓,今河南潢川西北)、英(偃姓,皋陶之後,今安徽金寨東南)、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六(偃姓,皋陶之後,今安徽六安西北)、蓼(偃姓,皋陶之後,今河南固始東北)、群舒(偃姓,皋陶之後,包括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宗、巢、桐等國,今安徽巢湖周圍一帶)。
楚與東夷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的向楚國進貢,有的與楚國通婚。如楚與江就相互聯姻,楚成王曾嫁妹於江,名江羋(《左傳·文公六年》。)後來由於齊國強大,東夷之國,紛紛倒向齊國,楚國也就轉而採取打擊與征服政策。公元前658年(楚成王十四年),原楚之與國江、黃叛楚親齊,召陵盟後不久,楚國首先滅掉了江、黃姻親之國弦國(姬姓)。“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左傳·僖公十二年》),楚不久又滅掉了黃國。楚穆王時,江國儘管得到了晉國的相助,最終還是為楚所滅。
東夷之中歷史悠久、國力較強的是徐國。徐,嬴姓,今江蘇泗洪南。它與齊通婚,關係密切,被視為諸夏之國(《左傳·僖公十五年》。)楚成王滅黃後,進一步東進攻打徐國,儘管齊、魯等國來救,不久徐國還是被楚國打敗了。徐國的失敗,標誌著楚國征服東夷的重大勝利,加速了楚與東夷的融合。東夷之徐國,歷來文化水平很高,楚與之融合,無疑有助於楚族的發展,並充實了楚文化的寶庫。
三、楚與西戎各族
《禮記·王制》:“西方曰戎。”我國古代把居住在西部地區各族人民,統稱為西戎。他們歷史悠久,在西周伐商滅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勞。據《尚書·書序》載,周武王伐商,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與紂戰於牧野”,這裡說的“戎車”,應該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後,西戎也就逐漸遷徙至內地,與諸夏雜處,情況比較複雜。楚國在北上爭霸過程中,眾多西戎之國,紛紛被征服滅亡,亡後有的被遷,有的被置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
見於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
戎蠻。戎蠻進入中原較早。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公元前610年,東周王朝曾在 垂(今洛陽市南)打敗過戎(蠻),可見戎蠻對周王室已存不敬。公元前590年,晉國曾出面調和戎蠻與周王室關係。公元前585年,晉會同伊洛之戎、陸渾之戎和蠻氏(戎蠻)攻宋,說明諸戎與晉關係較好,並成為晉在爭霸中的重要力量。晉、楚長期爭霸,戎蠻對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晉、楚對峙中得以保存下來。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見戎蠻有隙,即誘殺其君戎蠻子嘉,取其地,既而又復立其子。過了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楚盛晉衰,楚即乘機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左傳·哀公四年》。)。
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杜注即陸渾之戎,允姓。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楚遷之於下陰(今湖南光化西北)(《左傳·昭公十九年》)。與陰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後,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晉伐戎,戎降。前來戍商密之楚申公斗克、息公屈禦寇被秦所俘。商密,是楚人故地,戎遷居於此,說明戎已從楚,故遭到秦、晉的攻伐。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入商密,戎亡,戎君率遺民南下建新都,仍稱戎(今湖北宜城東南)。史稱商密為下,新都為上。上後為楚所滅,改置為縣(《讀史方輿紀要》卷七九。)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吳又攻楚,楚遷都於。故允氏之戎,早已入楚,並成為楚人之一部分。
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後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許被楚國前後遷徙達六次之多,最後一次,即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南稍東)。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
這裡說的《春秋》、《樂》、《禮》,就是華夏的傳統典籍。楚共王即位後,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頗大,故其臣屬對他作了高度評價:“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焉。”《左傳》則稱其“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確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為一的正確民族政策,故楚國在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一方面北上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滅掉眾多的華夏之國;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華夏典籍,積極吸收華夏文化,以充實自己的文化養料和精神財富,推廣融夷夏為一的政策。
二、楚與東夷各族
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各族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東夷。《禮記·王制》:“東方曰夷。”其先祖太氏、少氏與炎黃部落同時,後形成以風、嬴、偃諸姓為主的眾多族國。他們分布在今山東、河南東南部,安徽中部及東至海的廣闊地區。東夷集團歷史悠久,與炎黃集團融合最早,共同創造了華夏文明。
入春秋後,楚國崛起,北拓東進,與齊國等爭霸的同時,也不斷征服和滅亡了東方諸國,主要有:黃(嬴姓,今河南潢川西北)、英(偃姓,皋陶之後,今安徽金寨東南)、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六(偃姓,皋陶之後,今安徽六安西北)、蓼(偃姓,皋陶之後,今河南固始東北)、群舒(偃姓,皋陶之後,包括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宗、巢、桐等國,今安徽巢湖周圍一帶)。
楚與東夷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的向楚國進貢,有的與楚國通婚。如楚與江就相互聯姻,楚成王曾嫁妹於江,名江羋(《左傳·文公六年》。)後來由於齊國強大,東夷之國,紛紛倒向齊國,楚國也就轉而採取打擊與征服政策。公元前658年(楚成王十四年),原楚之與國江、黃叛楚親齊,召陵盟後不久,楚國首先滅掉了江、黃姻親之國弦國(姬姓)。“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左傳·僖公十二年》),楚不久又滅掉了黃國。楚穆王時,江國儘管得到了晉國的相助,最終還是為楚所滅。
東夷之中歷史悠久、國力較強的是徐國。徐,嬴姓,今江蘇泗洪南。它與齊通婚,關係密切,被視為諸夏之國(《左傳·僖公十五年》。)楚成王滅黃後,進一步東進攻打徐國,儘管齊、魯等國來救,不久徐國還是被楚國打敗了。徐國的失敗,標誌著楚國征服東夷的重大勝利,加速了楚與東夷的融合。東夷之徐國,歷來文化水平很高,楚與之融合,無疑有助於楚族的發展,並充實了楚文化的寶庫。
三、楚與西戎各族
《禮記·王制》:“西方曰戎。”我國古代把居住在西部地區各族人民,統稱為西戎。他們歷史悠久,在西周伐商滅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勞。據《尚書·書序》載,周武王伐商,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與紂戰於牧野”,這裡說的“戎車”,應該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後,西戎也就逐漸遷徙至內地,與諸夏雜處,情況比較複雜。楚國在北上爭霸過程中,眾多西戎之國,紛紛被征服滅亡,亡後有的被遷,有的被置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
見於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
戎蠻。戎蠻進入中原較早。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公元前610年,東周王朝曾在 垂(今洛陽市南)打敗過戎(蠻),可見戎蠻對周王室已存不敬。公元前590年,晉國曾出面調和戎蠻與周王室關係。公元前585年,晉會同伊洛之戎、陸渾之戎和蠻氏(戎蠻)攻宋,說明諸戎與晉關係較好,並成為晉在爭霸中的重要力量。晉、楚長期爭霸,戎蠻對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晉、楚對峙中得以保存下來。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見戎蠻有隙,即誘殺其君戎蠻子嘉,取其地,既而又復立其子。過了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楚盛晉衰,楚即乘機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左傳·哀公四年》。)。
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杜注即陸渾之戎,允姓。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楚遷之於下陰(今湖南光化西北)(《左傳·昭公十九年》)。與陰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後,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晉伐戎,戎降。前來戍商密之楚申公斗克、息公屈禦寇被秦所俘。商密,是楚人故地,戎遷居於此,說明戎已從楚,故遭到秦、晉的攻伐。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入商密,戎亡,戎君率遺民南下建新都,仍稱戎(今湖北宜城東南)。史稱商密為下,新都為上。上後為楚所滅,改置為縣(《讀史方輿紀要》卷七九。)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吳又攻楚,楚遷都於。故允氏之戎,早已入楚,並成為楚人之一部分。
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後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許被楚國前後遷徙達六次之多,最後一次,即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南稍東)。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