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史記·屈原列傳》。)
李白在《江中吟》吟道: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魯迅在論及《詩經》與《楚辭》時,稱後者:
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儒文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見《魯迅全集》第9冊。)
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史記·屈原列傳》。)
宋玉,鄢(今湖北宜城)人,生卒年不詳,王逸說他是屈原的弟子。他深受屈原影響,是著名的楚辭作家,後人常以“屈宋”並稱。其作可信的是《九辯》(《漢書·藝文志》記載宋玉之賦十六篇,不可考。《古文苑》載有宋玉賦六篇,系偽作。《文選》載有宋玉作品五篇,亦有學者認為是後人假託之詞。現在流傳下來的《九辯》,則公認為宋玉所作。
《九辯》模仿《離騷》而作,是一首自敘性的長篇抒情詩。該詩情景交融,意境深化,情感淒涼。句法靈活自由,字數增加,加強了詩歌的節奏感。《九辯》的這一模仿《離騷》寫作,而又富有藝術創作特色,對後世文學亦產生了一定影響。
唐勒、景差當也是屈原之後的楚辭作者。但他們生平不詳,作品也早已失傳了。前述《大招》一篇,是屈原作,抑或是景差作,王逸也說“疑不能明也”,作者是誰,難以確定。
荀子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學家。《荀子》一書論理透徹,層次清晰,行文精煉,辭采繽紛,論點明確,每篇都是深刻有力的論說文。但作為一位文學家,其真正具有文學性質的作品則是《成相篇》和《賦篇》。《成相篇》是運用通俗文學形式來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的作品,表明作者已注重汲取民間文學的營養,藉助民間喜聞樂見的曲調來傳播政治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賦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賦”名篇的作品,成為後世賦體的直接源頭。荀子在楚國從事寫作,無疑廣泛地吸收楚國民歌的養料,這是荀子文學創作的一大特色。篇末附《[亻危]詩》二首,頗似屈原辭賦中的格調,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故荀子與屈原被譽為辭賦之祖。
戰國時期,楚國藝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
據屈原《九歌》與《大招》等所載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鍾(編鐘),出土完整的有三套,即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一套計65件(戰國早期)、擂鼓墩2號墓出土一套計36件(戰國中期)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一套計13件(戰國中期)。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是中外聞名的擂鼓墩1號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B05A外,其餘均可供演奏。這64件,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鐘的截面為合瓦形,如同諸夏,但與古代歐洲、印度的鐘截面作正圓形不同。合瓦形鍾,銑邊有棱,對聲振動起著制約作用,聲音衰減較快,所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歐洲和印度的鐘,聲音衰減較慢,僅能作節奏樂器使用。這是中國古代(包括楚國)的鐘的特點,至今仍為人們所欣賞。
鍾與鍾鈞附件及鍾架上,均有銘文,共2800多字。銘文記錄了曾、楚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係。每件鐘都標有音階名,只要準確敲擊,便能發出與銘文相符的樂音。它以姑洗律為基調(相當現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中間三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演秦多種樂曲,音色優美和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曾侯乙編鐘的複製研究》(湖北省博物館編,1984.9)。
磬(編磬)通常與編鐘並出,在曾、楚墓中均有出土,其中亦以擂鼓墩1號墓所出的一套為最好。原有32件,至今完好的只9件。編磬亦有銘文,現殘存的有600餘字。鍾銘與磬銘內容相通,為研究先秦樂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張正明《楚文化史》。)鼓,是楚國民間祀神所用的主要樂器。如屈原《九歌》所載,巫合著鼓點,邊歌邊舞,以娛樂鬼神。荀子《成相篇》包括三首歌,每首開場的第一句“請成相”,就是請準備打鼓而歌唱的意思。故“相”即鼓,“相如鼓,可以手拍之”(朱師轍《答杜國庠論〈成相篇〉很象鳳陽花鼓詞書》(見《杜國庠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三聯書店,1955年版)。
實際上,在王室和貴族家室中,鼓也是重要的樂器。現見於考古發掘資料,戰國時期各地楚墓出土的鼓很多,是繼鍾、磬之後最有特色的楚國樂器之一。鼓可分四類:懸鼓、手鼓、建鼓與鹿鼓(張正明《楚文化史》。)懸鼓中以虎座鳥(鳳)架最多,多見於江陵戰國楚墓中出土。它不僅是樂器,也同時是珍貴的藝術品。虎座立鳳,鼓懸兩鳳之間,鳳翹首昂望,虎匍伏在地,傾力負重,三者構成和諧的立體形象美。
李白在《江中吟》吟道: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魯迅在論及《詩經》與《楚辭》時,稱後者:
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儒文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見《魯迅全集》第9冊。)
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史記·屈原列傳》。)
宋玉,鄢(今湖北宜城)人,生卒年不詳,王逸說他是屈原的弟子。他深受屈原影響,是著名的楚辭作家,後人常以“屈宋”並稱。其作可信的是《九辯》(《漢書·藝文志》記載宋玉之賦十六篇,不可考。《古文苑》載有宋玉賦六篇,系偽作。《文選》載有宋玉作品五篇,亦有學者認為是後人假託之詞。現在流傳下來的《九辯》,則公認為宋玉所作。
《九辯》模仿《離騷》而作,是一首自敘性的長篇抒情詩。該詩情景交融,意境深化,情感淒涼。句法靈活自由,字數增加,加強了詩歌的節奏感。《九辯》的這一模仿《離騷》寫作,而又富有藝術創作特色,對後世文學亦產生了一定影響。
唐勒、景差當也是屈原之後的楚辭作者。但他們生平不詳,作品也早已失傳了。前述《大招》一篇,是屈原作,抑或是景差作,王逸也說“疑不能明也”,作者是誰,難以確定。
荀子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學家。《荀子》一書論理透徹,層次清晰,行文精煉,辭采繽紛,論點明確,每篇都是深刻有力的論說文。但作為一位文學家,其真正具有文學性質的作品則是《成相篇》和《賦篇》。《成相篇》是運用通俗文學形式來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的作品,表明作者已注重汲取民間文學的營養,藉助民間喜聞樂見的曲調來傳播政治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賦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賦”名篇的作品,成為後世賦體的直接源頭。荀子在楚國從事寫作,無疑廣泛地吸收楚國民歌的養料,這是荀子文學創作的一大特色。篇末附《[亻危]詩》二首,頗似屈原辭賦中的格調,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故荀子與屈原被譽為辭賦之祖。
戰國時期,楚國藝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
據屈原《九歌》與《大招》等所載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鍾(編鐘),出土完整的有三套,即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一套計65件(戰國早期)、擂鼓墩2號墓出土一套計36件(戰國中期)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一套計13件(戰國中期)。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是中外聞名的擂鼓墩1號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B05A外,其餘均可供演奏。這64件,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鐘的截面為合瓦形,如同諸夏,但與古代歐洲、印度的鐘截面作正圓形不同。合瓦形鍾,銑邊有棱,對聲振動起著制約作用,聲音衰減較快,所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歐洲和印度的鐘,聲音衰減較慢,僅能作節奏樂器使用。這是中國古代(包括楚國)的鐘的特點,至今仍為人們所欣賞。
鍾與鍾鈞附件及鍾架上,均有銘文,共2800多字。銘文記錄了曾、楚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係。每件鐘都標有音階名,只要準確敲擊,便能發出與銘文相符的樂音。它以姑洗律為基調(相當現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中間三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演秦多種樂曲,音色優美和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曾侯乙編鐘的複製研究》(湖北省博物館編,1984.9)。
磬(編磬)通常與編鐘並出,在曾、楚墓中均有出土,其中亦以擂鼓墩1號墓所出的一套為最好。原有32件,至今完好的只9件。編磬亦有銘文,現殘存的有600餘字。鍾銘與磬銘內容相通,為研究先秦樂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張正明《楚文化史》。)鼓,是楚國民間祀神所用的主要樂器。如屈原《九歌》所載,巫合著鼓點,邊歌邊舞,以娛樂鬼神。荀子《成相篇》包括三首歌,每首開場的第一句“請成相”,就是請準備打鼓而歌唱的意思。故“相”即鼓,“相如鼓,可以手拍之”(朱師轍《答杜國庠論〈成相篇〉很象鳳陽花鼓詞書》(見《杜國庠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三聯書店,1955年版)。
實際上,在王室和貴族家室中,鼓也是重要的樂器。現見於考古發掘資料,戰國時期各地楚墓出土的鼓很多,是繼鍾、磬之後最有特色的楚國樂器之一。鼓可分四類:懸鼓、手鼓、建鼓與鹿鼓(張正明《楚文化史》。)懸鼓中以虎座鳥(鳳)架最多,多見於江陵戰國楚墓中出土。它不僅是樂器,也同時是珍貴的藝術品。虎座立鳳,鼓懸兩鳳之間,鳳翹首昂望,虎匍伏在地,傾力負重,三者構成和諧的立體形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