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我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是很早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些醫方,均大體流行於戰國時期。其中出土的辛夷、花椒、杜衡、佩蘭等中草藥,在《楚辭》中亦有記載。出土的古屍(女),手裡緊握著兩個絹包,內裝有多種藥物,大多味辛溫。經對古屍的病理檢查,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膽石病等疾病,故常服用此類藥物。該墓時間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後,離楚亡時間不久,故其時醫藥學當是承襲楚人的。1975年,江陵紀南城內鳳凰山168號墓出土了一具西漢男屍,葬於公元前167年,比馬王堆女屍略早。同時出土的有竹葉椒、姜等藥物。經解剖,死者生前患有膽結石、血吸蟲病等疾病,出土的中草藥,可能是生前服用過的此一類藥物。男屍出土時,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尚有彈性,牙齒齊全而牢固,屍體歷久不腐。其重要原因是內棺有約10萬毫升含流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出土時呈絳紅色。足見楚人既熟諳中草藥知識,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化學藥物性能。此外,楚地由於氣候溫暖潮濕,楚人還喜愛佩帶裝有佩蘭、香草等藥物的香囊,枕睡裝有辛夷、茅香的枕頭,在室內用熏爐焚燒花椒等含有揮髮油的香料,進行空氣消毒。這是楚地的傳統習俗,屈原在《楚辭·離騷》中就吟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長沙楊家灣楚墓出土的陶熏爐、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青銅熏杯,就是用作薰香消毒的。至今在兩湖農村和城鎮,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掛上菖蒲和艾葉,做成小香囊佩帶在孩子身上,以為避邪去穢、殺菌抗病。
七、文學藝術
戰國時期,楚國文學成就輝煌,主要表現在散文與詩歌。由於散文以《莊子》為代表,詩歌以屈原《離騷》及其他作品為代表,故兩家合謂,人稱“莊騷”(韓愈《昌黎集·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陸游亦有“閉門猶得讀《莊》《騷》”詩句。)莊子作為一位博學的哲學家,不僅哲學、政治思想豐富多彩,而且文學藝術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關於文學藝術的創作規律。他崇尚自然,對“竊國者為諸侯”(《莊子·月去篋》。)不滿,主張“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即能順乎“道”,消除人間一切的罪惡現象。他強調“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莊子·庚桑楚》。,摒棄“人為”,讚美天然。他大聲疾呼:“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他借“庖丁解牛”、“津人操舟”等故事,闡發了由“技”進入“道”、文學藝術創作進入“物化”境界,為後來文學藝術崇尚天然之美、創作應重意境等創作原則,奠定了思想基礎。
戰國時代諸子散文文辭生動,寫作技巧成熟,各具特色,而其中尤以《莊子》最為突出。《莊子》一書,千奇百怪,“寓言十九”,變幻瑰瑋,敘事以明理。如為了說明凡事順其自然,追求“素樸而民性得”的“至德之世”,在《馬蹄》篇中以馬為例,說馬以蹄踐霜踏雪,舉足能奔跑跳躍,這是馬的本性。伯樂則力加馴化,削蹄燒烙,使馬慘遭禍患,死亡大半,這樣“殘生損性”,就是破壞了事物的本性,也就不是“至德之世”。又如《徐無鬼》篇中,敘一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郢人鼻端之堊盡去而鼻不傷,宋元君聞之,要匠石也為自己試試,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莊子以此說明自己失去了惠施,與匠石失去那位“郢人”一樣,知遇已不存在,就沒有交談的對象了,只能作抱憾終生、知音難遇之感。像這樣以寓言喻理的故事,比比皆是,無不逸趣橫生,耐人尋味不已。寓言既為喻理,所以它與譬喻手法是緊密相聯的。《莊子》一書,處處設譬,與寓言相映成趣,構成全書一大特色。如在《應帝王》中以“渾沌”喻純真的萬民,以“鑿竅”喻擾民的政舉。在《駢拇》中以鴨、鶴之腿長短不一,若接長或鋸短,均會令其痛苦,比喻凡事應順乎自然,切不可“殘生損性”。其他如《則陽》中以蝸角觸蠻喻諸侯爭戰、《養生主》中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天道》中以輪扁斫輪喻讀書之法等等,都貼切生動,意趣無窮。
《莊子》在語言藝術上也有它的獨特風格,如卮言、重言、寓言(《莊子·寓言》。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說:“寓言是借敘外物以論本意,托他事以寓己言;重言是借古人之語以證本意,引長者之語以明己言;卮言是隨文生發以見本意,自然天成以衍己言。”並用,“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其言[氵光]洋自恣以適己”(《史記·老子莊子列傳》),想像怪異奇特,描繪細緻入微,虛虛實實,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在筆法上和《老子》一樣多用韻,使文章聲調鏗鏘,音韻和諧,充滿了詩歌味和節秦感。如《[月去]篋》:“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又如《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其他如《逍遙遊》、《德充符》等篇,無不全篇押韻,錯落有致,一氣呵成,流暢生動。
七、文學藝術
戰國時期,楚國文學成就輝煌,主要表現在散文與詩歌。由於散文以《莊子》為代表,詩歌以屈原《離騷》及其他作品為代表,故兩家合謂,人稱“莊騷”(韓愈《昌黎集·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陸游亦有“閉門猶得讀《莊》《騷》”詩句。)莊子作為一位博學的哲學家,不僅哲學、政治思想豐富多彩,而且文學藝術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關於文學藝術的創作規律。他崇尚自然,對“竊國者為諸侯”(《莊子·月去篋》。)不滿,主張“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即能順乎“道”,消除人間一切的罪惡現象。他強調“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莊子·庚桑楚》。,摒棄“人為”,讚美天然。他大聲疾呼:“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他借“庖丁解牛”、“津人操舟”等故事,闡發了由“技”進入“道”、文學藝術創作進入“物化”境界,為後來文學藝術崇尚天然之美、創作應重意境等創作原則,奠定了思想基礎。
戰國時代諸子散文文辭生動,寫作技巧成熟,各具特色,而其中尤以《莊子》最為突出。《莊子》一書,千奇百怪,“寓言十九”,變幻瑰瑋,敘事以明理。如為了說明凡事順其自然,追求“素樸而民性得”的“至德之世”,在《馬蹄》篇中以馬為例,說馬以蹄踐霜踏雪,舉足能奔跑跳躍,這是馬的本性。伯樂則力加馴化,削蹄燒烙,使馬慘遭禍患,死亡大半,這樣“殘生損性”,就是破壞了事物的本性,也就不是“至德之世”。又如《徐無鬼》篇中,敘一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郢人鼻端之堊盡去而鼻不傷,宋元君聞之,要匠石也為自己試試,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莊子以此說明自己失去了惠施,與匠石失去那位“郢人”一樣,知遇已不存在,就沒有交談的對象了,只能作抱憾終生、知音難遇之感。像這樣以寓言喻理的故事,比比皆是,無不逸趣橫生,耐人尋味不已。寓言既為喻理,所以它與譬喻手法是緊密相聯的。《莊子》一書,處處設譬,與寓言相映成趣,構成全書一大特色。如在《應帝王》中以“渾沌”喻純真的萬民,以“鑿竅”喻擾民的政舉。在《駢拇》中以鴨、鶴之腿長短不一,若接長或鋸短,均會令其痛苦,比喻凡事應順乎自然,切不可“殘生損性”。其他如《則陽》中以蝸角觸蠻喻諸侯爭戰、《養生主》中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天道》中以輪扁斫輪喻讀書之法等等,都貼切生動,意趣無窮。
《莊子》在語言藝術上也有它的獨特風格,如卮言、重言、寓言(《莊子·寓言》。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說:“寓言是借敘外物以論本意,托他事以寓己言;重言是借古人之語以證本意,引長者之語以明己言;卮言是隨文生發以見本意,自然天成以衍己言。”並用,“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其言[氵光]洋自恣以適己”(《史記·老子莊子列傳》),想像怪異奇特,描繪細緻入微,虛虛實實,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在筆法上和《老子》一樣多用韻,使文章聲調鏗鏘,音韻和諧,充滿了詩歌味和節秦感。如《[月去]篋》:“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又如《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其他如《逍遙遊》、《德充符》等篇,無不全篇押韻,錯落有致,一氣呵成,流暢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