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在經濟上,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家的“富民”與“仁政”思想,要求封建統治者實行“平政愛民”政策,以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封建統治。他認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聚[僉欠]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荀子·王制》。),反對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他從“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出發,主張“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流,以時禁發而不稅”、“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同上。),利農寬商,加強經濟聯繫與物資交流。他還奉勸“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荀子·王制》。),即在任何時候都要實行“開源節流”政策,以保證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六、科學技術
戰國時期,楚國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發展和應用。
楚人天文知法歷來淵博,戰國時期,則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為了對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運行及其位置作系統的觀測,將其附近恆星分為二十八片(區),稱之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天文學的重大發展(二十八宿體系,古印度、埃及和兩河流域國家亦有。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出現較早。)。
二十八宿名稱,最早見於成書於戰國末的《品氏春秋·圜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呂氏春秋·有始》敘述了自角至軫的二十八宿名稱: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胃、昴、畢、觜、參、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據《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載,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是戰國中期的甘公和石申(《史記·天官書》將甘公、石申夫與楚唐昧並列為“昔之傳天數者”,故可知為戰國中期人。)石申,魏人;甘公,楚人,或在楚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天文學家(《史記·天官書》、《後漢書·天文志》說甘公是齊人;《史記·正義》引梁阮孝緒《七錄》和《漢書·藝文志》說甘公是楚人;《史記·集解》引徐廣說甘公“本是魯人”。故可能原籍在魯,後遊歷齊、楚,從事天文學研究。)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出土了一件漆箱,箱蓋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和青龍、白虎圖案,可見楚國早在戰國初就創立了二十八宿體系,充分證明楚人從事天文學研究長盛不衰。漆箱二十八宿名稱與石申星名基本相同,與甘氏星名出入較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夏楚文化的異同及其融匯的趨勢。
據《周禮·考工記》和《史記·天官書》載,可知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東西南北四組,分別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來表示,稱為“四象”。漆箱蓋東西兩側分別繪有青龍、白虎,這是四象中的東西二象,南北二象可能由於畫面的局限性,故未繪出。由此可知,二十八宿與四象的劃分是緊密相聯的,早在戰國初,楚國就廣泛流傳了。
漆箱二十八宿中央,寫有一個巨大的“斗”字,可見楚人重視對北斗星的觀測,以“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史記·天官書》。)戰國末楚國道家[曷鳥]冠子指出:“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曷鳥冠子·環流》。)反映了楚人在天文學領域中的傳統成就。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一部《天文星象雜占》帛書,據研究,此帛書系戰國時楚人所著(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帛書畫有二十九幅名稱、形狀不同的彗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詳細描繪彗星不同形狀的圖,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天文學研究資料。
《楚辭》的某些篇章,也留下了楚人有關天文學研究成就的記載。如屈原《天問》:“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圓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說宇宙陰陰暗暗,渾沌一片,陰陽二氣,化生而成。天如圓蓋,由八根柱子支撐著。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可見楚人的宇宙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蓋天說”。又如《天問》:“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這裡說的太陽有烏鴉,就是太陽出現的黑子現象。楚人積累起來的天文學知識是極其豐富的,詩人不過只是以藝術的手法反映出來罷了。
楚人數學在原有基礎上,戰國時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3年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初古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重要內容為《算數書》。此外,還出土了算籌等重要文物(《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據後德俊研究,墓主系楚人,漢初降漢,後“病免”在家,其《算數書》可能為楚人所撰,代表了楚國的數學水平(後德俊《楚國科學技術史稿》。)《算數書》是一部數學問題集,內容包括《分乘》、《增減》、《相乘》、《合分》等。其中《少廣》一節,與成書於兩漢間的《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是西漢後數學研究的結晶,因它正式成書約於公元一世紀,故有的學者把它列為東漢初的數學著作。)的《少廣》標題相同,內容亦大體相似。故《算數書》部分內容為《九章算術》所收進,是早於《九章算術》的一部數學著作(《江陵張家山漢墓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六、科學技術
戰國時期,楚國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發展和應用。
楚人天文知法歷來淵博,戰國時期,則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為了對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運行及其位置作系統的觀測,將其附近恆星分為二十八片(區),稱之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天文學的重大發展(二十八宿體系,古印度、埃及和兩河流域國家亦有。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出現較早。)。
二十八宿名稱,最早見於成書於戰國末的《品氏春秋·圜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呂氏春秋·有始》敘述了自角至軫的二十八宿名稱: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胃、昴、畢、觜、參、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據《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載,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是戰國中期的甘公和石申(《史記·天官書》將甘公、石申夫與楚唐昧並列為“昔之傳天數者”,故可知為戰國中期人。)石申,魏人;甘公,楚人,或在楚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天文學家(《史記·天官書》、《後漢書·天文志》說甘公是齊人;《史記·正義》引梁阮孝緒《七錄》和《漢書·藝文志》說甘公是楚人;《史記·集解》引徐廣說甘公“本是魯人”。故可能原籍在魯,後遊歷齊、楚,從事天文學研究。)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出土了一件漆箱,箱蓋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和青龍、白虎圖案,可見楚國早在戰國初就創立了二十八宿體系,充分證明楚人從事天文學研究長盛不衰。漆箱二十八宿名稱與石申星名基本相同,與甘氏星名出入較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夏楚文化的異同及其融匯的趨勢。
據《周禮·考工記》和《史記·天官書》載,可知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東西南北四組,分別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來表示,稱為“四象”。漆箱蓋東西兩側分別繪有青龍、白虎,這是四象中的東西二象,南北二象可能由於畫面的局限性,故未繪出。由此可知,二十八宿與四象的劃分是緊密相聯的,早在戰國初,楚國就廣泛流傳了。
漆箱二十八宿中央,寫有一個巨大的“斗”字,可見楚人重視對北斗星的觀測,以“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史記·天官書》。)戰國末楚國道家[曷鳥]冠子指出:“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曷鳥冠子·環流》。)反映了楚人在天文學領域中的傳統成就。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一部《天文星象雜占》帛書,據研究,此帛書系戰國時楚人所著(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帛書畫有二十九幅名稱、形狀不同的彗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詳細描繪彗星不同形狀的圖,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天文學研究資料。
《楚辭》的某些篇章,也留下了楚人有關天文學研究成就的記載。如屈原《天問》:“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圓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說宇宙陰陰暗暗,渾沌一片,陰陽二氣,化生而成。天如圓蓋,由八根柱子支撐著。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可見楚人的宇宙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蓋天說”。又如《天問》:“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這裡說的太陽有烏鴉,就是太陽出現的黑子現象。楚人積累起來的天文學知識是極其豐富的,詩人不過只是以藝術的手法反映出來罷了。
楚人數學在原有基礎上,戰國時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3年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初古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重要內容為《算數書》。此外,還出土了算籌等重要文物(《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據後德俊研究,墓主系楚人,漢初降漢,後“病免”在家,其《算數書》可能為楚人所撰,代表了楚國的數學水平(後德俊《楚國科學技術史稿》。)《算數書》是一部數學問題集,內容包括《分乘》、《增減》、《相乘》、《合分》等。其中《少廣》一節,與成書於兩漢間的《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是西漢後數學研究的結晶,因它正式成書約於公元一世紀,故有的學者把它列為東漢初的數學著作。)的《少廣》標題相同,內容亦大體相似。故《算數書》部分內容為《九章算術》所收進,是早於《九章算術》的一部數學著作(《江陵張家山漢墓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