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許行從代表貧苦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立場出發,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提出以農產品與手工業產品交換、實行“市賈不二”的原則。《孟子·滕文公上》記陳相語:“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二,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顯然,這是原始農業時期實行以物易物的交換,要求絕對的合理,杜絕偽劣與欺詐。

  時至戰國,作為楚國的思想家許行,仍倡導神農之說,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淵源和深刻的社會背景的。首先,炎、黃融合,神農之說早在江漢流域流傳。“君民並耕”、“市賈不二”,歷來成為傳統德政和理想社會的準則而被廣泛地傳播和美化。特別是楚國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鬥歷程,當給許行以深刻的印象,故其承繼神農氏學說與傳統社會理想,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農家學派產生在楚國,當然就非偶然。其次,楚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不待賈而足”(《史記·貨殖列傳》),這又直接導致原始農業思想的發展和理論化。同時,隨著兼併戰爭和階級分化的日趨激化,人們要求社會“均平”合理,反對剝削和壓迫,這又使許行農家學說得以深入人心,為各地人民所嚮往。

  許行農家思想是當時一種平均思想,他的主張也只是一種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他要求君民並耕、人人自食其力,與同時代儒家孟子所鼓吹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思想是針鋒相對的,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有其重要的價值。許行的“市賈不二”雖也屬於不切實際的價格論,但卻是當時農民對不法商人欺詐行為和苛刻盤剝的抗議,今天看來仍有它的積極性和合理性的一面。

  五、吳起、荀子思想

  吳起是戰國初期政治家、軍事家和法治代表人物。他逃奔到楚國後,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主持變法。公元前381年,因楚悼王病逝,吳起變法夭折,自己亦慘遭殺害。吳起在楚國時間雖然不長,卻對楚國情況了如指掌,故其變法措施是針對楚國國情的。他提出的“明法審令”、改革世襲制、分封制、打擊舊貴族,就是為了強化以國君為首的封建統治權威,其結果也就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他深入指出楚國人少地多,命令權貴率族到邊境到廣大荒涼地區開荒生產,就是為了“以所不足,益所有餘”,以發展社會生產,增強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他倡導“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顧毀譽”、“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就是在思想領域中向舊意識形態、舊習俗開火,以確立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統治地位。作為法家吳起,他的光輝的法家思想,最終在楚國政治變革實踐中得以完善,不能不刻上楚國思想的深刻烙印。

  荀子(約前313-238年),名況,字卿,趙國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楚上蔡人李斯是他的學生。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荀子年五十始遊學於齊,時約公元前263年左右。《史記·春申君列傳》載,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春申君黃歇以荀子為蘭陵令,自此則居楚國,直至病逝。因此,荀子在齊約八年,在楚則約近二十年,故其著述,主要是在楚國蘭陵完成的。

  荀子歷游居趙、燕、秦、齊、楚諸國,故其閱歷廣泛,對南北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吸收,開始了先秦思想的大融合,正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指出的那樣:“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礻幾]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這種思想上的大吸收大融合,正是政治上由大國紛爭逐漸走向大一統的反映,表現出了一位大思想家政治敏銳性與思想成熟性的特質。荀子思想豐富,涉及到哲學、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成《荀子》一書,計33篇。在哲學上,他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批判了天命和鬼神述信學說,提出了著名的“明於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論斷,認為自然運行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命》。)在認識論上,強調“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認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在認識過程中,既強調感覺經驗的重要性,又強調思維的重要作用,“形思而神往”(同上),人能通過感官(“天官”)和大腦(心,亦即所謂“天君”)而認識世界。這樣,荀子既糾正了墨子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作用,又批判了孟子強調“天君”認識事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在觀察人的自然性方面,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提出了“性惡論”,即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為了去惡從善,必須“師法之化,禮義之道”,論證了“師法”與“禮義”的重要性。荀子的人性論,強調了善惡之分、性偽之分,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從這點看,則是唯心的。在政治上,荀子主張禮法兼冶、王霸並用,提出了“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強國》。)]的觀點。在接受前人經驗方面,荀子與正統儒家、道家不同,明確提出“法後王”思想。當然,這種“法後王”仍然含有“復古”思想,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效法周文、武王與周公之道,與儒家的“言必稱堯舜”、道家的“小國寡民”乃至“渾沌”世界是不同的,是歷史進化論的思想,對後期法家韓非、李斯等有深刻的影響。荀子的政治思想,表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生機勃勃、力求建立全國封建統治的強烈願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