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從唯物的天道觀出發,屈原的歷史觀也充滿著唯物主義的精神。他譴責夏啟荒淫無道,“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楚辭·離騷》。)他指責周昭、穆王貪婪無度,不顧國事,“昭後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他對楚國的歷史也作出了理性的反思,指出“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雲!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吳光爭國,久余是勝”(《楚辭·天問》。)?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楚國衰亡的要害。
作為一位思想家,屈原在社會政治等領域方面,更立足於現實,探索真理,閃現出特異的光彩。他所處的是各國爭相兼併、人民長期蒙受戰爭禍害而渴望和平的時代,故屈原和其他一些思想家一樣,也熱烈希望結束戰爭、迎來大一統的局面。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要求楚國的君主能像堯舜禹湯文武那樣,來完成一統寰宇的大業,“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辭·離騷》。)這正如司馬遷所評論的那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史記·屈原列傳》。)這種“世事”,就是以古喻今,希望由自己的祖國來統一各國。屈原的這一思想與願望,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表現了當時思想家所具有高度的歷史使命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屈原積極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現富國強兵。他在《離騷》中大量援引歷史典故,希望楚國君主能像堯舜禹文武那樣,任用賢能,公正無私,實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土”,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許,決心為實現這種“美政”而奮鬥終生,即使不能實現,亦“將從彭咸之所居”,死而無悔。對外積極倡導聯齊抗秦,合縱以求自立圖強。他不避辛勞,風塵僕僕,往來於齊、楚間,為合縱抗秦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屈原不僅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的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導乎先路”奮鬥決心的實踐者。
屈原生活在“諸侯並爭,厚招遊學”(《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代,各國國君和權貴爭相招攬士人為自己效勞,故禮賢下士蔚然成風。自孔子起,及至後來的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都“待賈而沽”,奔走他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屈原則不同,他執著地眷戀祖國,至死也不願離開祖國一步。他在《離騷》、《哀郢》、《抽思》等篇中,熱烈地表達了念祖忠君愛國戀鄉之情,至今催人淚下。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發郢都而去閭兮,招荒忽其焉極?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背夏浦而西見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哀郢》)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至月與列星。願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抽思》)
更可貴的是,屈原的念祖忠君愛國戀鄉與恤民思想是密切相聯的,如“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哀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應該指出,屈原的這種念祖忠君愛國戀鄉恤民之情,構成了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對我國人民傳統愛國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屈原不愧為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偉大奠基者和光輝的典範。
屈原在處世態度上,也充滿了積極向上精神,表現出了敢於鬥爭的高貴品質。他的諸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吾誼先君而後身兮,羌眾人之所仇”等名句,至今仍感人心懷,激勵人們不畏邪惡,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為真理而奮鬥不息。屈原的這種積極處世態度,是他的樸素唯物觀與愛國愛民思想的直接表現,與道家的遁世思想、儒家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孟子·公孫丑》。)的態度是不同的,無疑是我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四、農家許行思想
許行(約前390-215年間),楚人,與孟子同時,是戰國時期農家的代表人物。據《孟子·滕文公上》載,孟子在滕國時,許行偕弟子數十人亦自楚至滕。他與孟子不同,不求高官厚祿,只要求滕文公給一塊土地,從事耕種。滕文公允諾,許行於是與其徒數十人,穿著麻布衣服,靠打草鞋、編蓆子為生。儒家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陳辛自宋來到滕,“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可見許行倡導的農家學說,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其徒眾多,連儒家門徒也棄儒而改拜許行為師。
許行思想,主要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它記載說:“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歹食]而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可見許行的社會政治思想是主張賢君要與民眾並耕而食,一天朝夕兩餐,要身體力行,為民辦事。像滕君那樣“倉稟府庫”,“厲民而自養”,靠殘酷剝削的手段壓榨人民,養肥自己,這樣的國君就算不上“賢君”,是人民所反對的。這是一種樸素的原始農業思想,保存了遠古神農氏學說的精神,故許行號稱為“有為神農之言者”。
作為一位思想家,屈原在社會政治等領域方面,更立足於現實,探索真理,閃現出特異的光彩。他所處的是各國爭相兼併、人民長期蒙受戰爭禍害而渴望和平的時代,故屈原和其他一些思想家一樣,也熱烈希望結束戰爭、迎來大一統的局面。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要求楚國的君主能像堯舜禹湯文武那樣,來完成一統寰宇的大業,“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辭·離騷》。)這正如司馬遷所評論的那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史記·屈原列傳》。)這種“世事”,就是以古喻今,希望由自己的祖國來統一各國。屈原的這一思想與願望,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表現了當時思想家所具有高度的歷史使命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屈原積極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現富國強兵。他在《離騷》中大量援引歷史典故,希望楚國君主能像堯舜禹文武那樣,任用賢能,公正無私,實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土”,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許,決心為實現這種“美政”而奮鬥終生,即使不能實現,亦“將從彭咸之所居”,死而無悔。對外積極倡導聯齊抗秦,合縱以求自立圖強。他不避辛勞,風塵僕僕,往來於齊、楚間,為合縱抗秦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屈原不僅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的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導乎先路”奮鬥決心的實踐者。
屈原生活在“諸侯並爭,厚招遊學”(《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代,各國國君和權貴爭相招攬士人為自己效勞,故禮賢下士蔚然成風。自孔子起,及至後來的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都“待賈而沽”,奔走他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屈原則不同,他執著地眷戀祖國,至死也不願離開祖國一步。他在《離騷》、《哀郢》、《抽思》等篇中,熱烈地表達了念祖忠君愛國戀鄉之情,至今催人淚下。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發郢都而去閭兮,招荒忽其焉極?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背夏浦而西見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哀郢》)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至月與列星。願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抽思》)
更可貴的是,屈原的念祖忠君愛國戀鄉與恤民思想是密切相聯的,如“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哀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應該指出,屈原的這種念祖忠君愛國戀鄉恤民之情,構成了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對我國人民傳統愛國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屈原不愧為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偉大奠基者和光輝的典範。
屈原在處世態度上,也充滿了積極向上精神,表現出了敢於鬥爭的高貴品質。他的諸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吾誼先君而後身兮,羌眾人之所仇”等名句,至今仍感人心懷,激勵人們不畏邪惡,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為真理而奮鬥不息。屈原的這種積極處世態度,是他的樸素唯物觀與愛國愛民思想的直接表現,與道家的遁世思想、儒家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孟子·公孫丑》。)的態度是不同的,無疑是我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四、農家許行思想
許行(約前390-215年間),楚人,與孟子同時,是戰國時期農家的代表人物。據《孟子·滕文公上》載,孟子在滕國時,許行偕弟子數十人亦自楚至滕。他與孟子不同,不求高官厚祿,只要求滕文公給一塊土地,從事耕種。滕文公允諾,許行於是與其徒數十人,穿著麻布衣服,靠打草鞋、編蓆子為生。儒家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陳辛自宋來到滕,“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可見許行倡導的農家學說,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其徒眾多,連儒家門徒也棄儒而改拜許行為師。
許行思想,主要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它記載說:“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歹食]而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可見許行的社會政治思想是主張賢君要與民眾並耕而食,一天朝夕兩餐,要身體力行,為民辦事。像滕君那樣“倉稟府庫”,“厲民而自養”,靠殘酷剝削的手段壓榨人民,養肥自己,這樣的國君就算不上“賢君”,是人民所反對的。這是一種樸素的原始農業思想,保存了遠古神農氏學說的精神,故許行號稱為“有為神農之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