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這種75mm無座力炮僅只生產了很少一部分,這是因為,在當時無座力炮的主要競爭者——反坦克火箭筒已經開始問世,而火箭筒所使用的發射藥比無座力炮要少。由於從1943年起,德國的火藥供應已經十分緊張,再加之經濟等其它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了不少頗有前途的設計項目。跟75mm無座力炮一樣,105mm無座力炮也被取消了,這就使德國步兵喪失了回頭來看可能是那時能夠提供給他們的最好的和最有發展前途的武器系列。如果1942年,在蘇聯境內的德軍能有幾百門105mm反坦克炮,那麼蘇德戰場的形勢就有可能大為改觀;如果1944年,德軍能在法國部署數百門無座力炮,那麼跨越法蘭西北部的盟軍所遭受的損失,肯定會比後來的實際要大得多。
但是,德國人卻把自己的信念部分地轉向了另一種無座力炮,這就是“輕型火箭筒(Panzerfaust)”。有關這種武器的情況本節在前一部分中已經作過敘述,這裡僅僅是將其作為此種原理的一個實例再加以引用。“輕型火箭筒”可能是對無座力炮的一種最淺顯的應用,它所使用的發射藥就是黑色火藥,黑色火藥裝在一個附加於彈丸底部的硬紙管內。發射管就是一根簡單的直壁式圓管,發射管後部既沒有噴管也沒有隔板。並且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再進行二次裝填,打完第一發之後,要求射手立即扔下發射筒就地隱蔽起來。這種武器在射擊時將產生大量的火焰和煙霧,特別是尾端更為嚴重。它的彈丸也只能以非常低的速度和非常彎曲的彈道搖搖晃晃地飛抵目標。儘管具有以上缺點,但它卻可以完成反坦克作戰任務,因而仍然被大量的生產和裝備。德國人之所以對這種武器產生興趣,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僅需要很少一點稀有的金屬材料。
在英國,在幾乎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座力炮的發展工作幾乎都掌握在一個人的手裡,這個人就是丹尼斯·博尼(Dennis Burney)爵士。這是一位富有才幹和長期從事發明的歷史人物,他所發明的東西,上到空中飛船,下到地面上的小汽車。大戰剛已開始,博尼就已看到,反坦克火炮的唯一出路,就在於必需找到一些減小后座力的方法。他遵循戴維斯原理,獨立地得出了跟德國克擄伯公司的工程師們所得出的同一結論。根據這一結論,他製造了自己的第一種無座力炮,這是一種四膛的鴨式火炮(4-bore duck gun),利用一根焊接於炮尾側面的簡單的導管,將火藥氣體導到炮尾後面。這種方案獲得了成功,並且從那以後又接連對這種系統進行過多次改進和擴大,但無論怎麼改進,他都始恪守著一條原則,就是炮尾閉鎖裝置始終保持不變,而火藥氣體必需經過藥室的側方,轉個彎子拐到炮尾後面。他堅持認為,這種辦法可以簡化火炮的生產,因為傳統的火炮結構完全可以不作任何變動,唯一需要的是在藥室側面再加上一組噴管。這倒是千真萬確的,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把無座力炮重量輕這個根本優點喪失了。再者,博尼所設計的無座力炮的所有部件都需要經過專門製造,從而使它的論證方案受到了挫折。
博尼所設計的第一種實用武器是20mm的單發火炮,它的初速異乎尋常的高,達到了2850 ft/s(868.7m/s)。根據設計者的意圖是想把它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使用,但這時已經是1942年,20mm口徑的火炮對於反坦克作戰來說,早巳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後來,博尼又根據這種單發火炮重新研製出了一種變型,這種火炮或許對反坦克作戰具有一定的用場,但英國陸軍部並未將此項計劃堅持到底。於是,博尼又用了2年的時間轉而去研究野戰炮和榴彈炮,一直到1944年,他才又重新回到反坦克武器領域,並提出了兩種比較切實的反坦克武器設計,其中的一種跟陸軍部的想法相一致,因此被批准進行研製。這是一種肩射的3.45in(88mm)火炮,它與發射25 lb(11.35kg)重炮彈的火炮的口徑完全一致,即都是88mm。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一些口徑相同的武器總會不約而同地在世界上突然同時問世,回味起來,這可真是件咄咄怪事。如果不考慮彈丸,這種肩射火炮的全重為75 lb(34.kg);如果考慮彈丸,尚需再增加16 lb(7.26kg)的重量,因此使用它的射手必需具有健壯的體質。它的身管長度接近5 ft(1254mm),放在射手肩上很難保持平衡。如果它能得以投產的話,無疑會給它配備一個三腳支架。
這種火炮安有四個噴管,或者像博尼本人所說的那樣,是四個噴射器,噴管由藥室向外伸出。它的藥筒,如同所有使用複合噴管的設計一樣,在側壁上刻有通孔,以便使火藥氣體逸出。為了保證達到一定的初始壓力,在藥筒內壁襯了一層很薄的黃銅襯墊,當藥筒內的壓力達到一定數值時,這些黃銅薄片即可從側壁上的通孔中飛出。這種原理至今仍然還在應用。除了側壁上刻有通孔外,藥筒的結構跟普通藥筒完全一樣,即在藥筒底部的中央安著底火,並且所用黃銅材料的規格也跟普通火炮一致。這也是博尼爵士本人十分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這樣一來,對於當時已有的彈藥生產設備就不需要再作大的變動。有人覺得,採用側向噴管比較安全,理由是它的黃銅片不會向後方飛出,而如果使用中央噴管,則塑料隔板的破片則肯定會從後方飛出。這種想法似乎頗有道理,但實際上則顯然是荒謬的。因為塑料片的飛行距離很近,而衝擊波的作用距離甚遠,一個人在還沒有接近到能被塑料碎片傷害的距離以前,它可能早就已經受到了衝擊波的嚴重傷害。事實上,對這種火炮來說,真正嚴重的問題是在其噴管側壁上所發生的磨損與燒蝕。由於迫使高速流動的熾熱氣流急劇改變方向異常困難,從而必然會對噴管內壁產生嚴重的磨損與燒蝕。雖然博尼火炮可以通過旋下並更換身管的辦法部分地克服這一缺點,但這畢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博尼炮上,藥室內的峰值壓力最高只有1.5t,這自然是一個很低的數值,因此,它的初速僅為555 ft/s(169.2m/s),彈道自然也十分彎曲。從能否成功地跟坦克進行作戰這個角度講,博尼火炮的射程估計會受到非議,要求的射程是300 yd(274.2m),而它可能剛剛能達到這個要求,由於彈丸飛完這段距離起碼需要2.5s時間,所以要想命中一輛運動中的坦克,就要求射手必需對距離和方向提前量作出準確的判斷。
但是,德國人卻把自己的信念部分地轉向了另一種無座力炮,這就是“輕型火箭筒(Panzerfaust)”。有關這種武器的情況本節在前一部分中已經作過敘述,這裡僅僅是將其作為此種原理的一個實例再加以引用。“輕型火箭筒”可能是對無座力炮的一種最淺顯的應用,它所使用的發射藥就是黑色火藥,黑色火藥裝在一個附加於彈丸底部的硬紙管內。發射管就是一根簡單的直壁式圓管,發射管後部既沒有噴管也沒有隔板。並且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再進行二次裝填,打完第一發之後,要求射手立即扔下發射筒就地隱蔽起來。這種武器在射擊時將產生大量的火焰和煙霧,特別是尾端更為嚴重。它的彈丸也只能以非常低的速度和非常彎曲的彈道搖搖晃晃地飛抵目標。儘管具有以上缺點,但它卻可以完成反坦克作戰任務,因而仍然被大量的生產和裝備。德國人之所以對這種武器產生興趣,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僅需要很少一點稀有的金屬材料。
在英國,在幾乎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座力炮的發展工作幾乎都掌握在一個人的手裡,這個人就是丹尼斯·博尼(Dennis Burney)爵士。這是一位富有才幹和長期從事發明的歷史人物,他所發明的東西,上到空中飛船,下到地面上的小汽車。大戰剛已開始,博尼就已看到,反坦克火炮的唯一出路,就在於必需找到一些減小后座力的方法。他遵循戴維斯原理,獨立地得出了跟德國克擄伯公司的工程師們所得出的同一結論。根據這一結論,他製造了自己的第一種無座力炮,這是一種四膛的鴨式火炮(4-bore duck gun),利用一根焊接於炮尾側面的簡單的導管,將火藥氣體導到炮尾後面。這種方案獲得了成功,並且從那以後又接連對這種系統進行過多次改進和擴大,但無論怎麼改進,他都始恪守著一條原則,就是炮尾閉鎖裝置始終保持不變,而火藥氣體必需經過藥室的側方,轉個彎子拐到炮尾後面。他堅持認為,這種辦法可以簡化火炮的生產,因為傳統的火炮結構完全可以不作任何變動,唯一需要的是在藥室側面再加上一組噴管。這倒是千真萬確的,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把無座力炮重量輕這個根本優點喪失了。再者,博尼所設計的無座力炮的所有部件都需要經過專門製造,從而使它的論證方案受到了挫折。
博尼所設計的第一種實用武器是20mm的單發火炮,它的初速異乎尋常的高,達到了2850 ft/s(868.7m/s)。根據設計者的意圖是想把它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使用,但這時已經是1942年,20mm口徑的火炮對於反坦克作戰來說,早巳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後來,博尼又根據這種單發火炮重新研製出了一種變型,這種火炮或許對反坦克作戰具有一定的用場,但英國陸軍部並未將此項計劃堅持到底。於是,博尼又用了2年的時間轉而去研究野戰炮和榴彈炮,一直到1944年,他才又重新回到反坦克武器領域,並提出了兩種比較切實的反坦克武器設計,其中的一種跟陸軍部的想法相一致,因此被批准進行研製。這是一種肩射的3.45in(88mm)火炮,它與發射25 lb(11.35kg)重炮彈的火炮的口徑完全一致,即都是88mm。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一些口徑相同的武器總會不約而同地在世界上突然同時問世,回味起來,這可真是件咄咄怪事。如果不考慮彈丸,這種肩射火炮的全重為75 lb(34.kg);如果考慮彈丸,尚需再增加16 lb(7.26kg)的重量,因此使用它的射手必需具有健壯的體質。它的身管長度接近5 ft(1254mm),放在射手肩上很難保持平衡。如果它能得以投產的話,無疑會給它配備一個三腳支架。
這種火炮安有四個噴管,或者像博尼本人所說的那樣,是四個噴射器,噴管由藥室向外伸出。它的藥筒,如同所有使用複合噴管的設計一樣,在側壁上刻有通孔,以便使火藥氣體逸出。為了保證達到一定的初始壓力,在藥筒內壁襯了一層很薄的黃銅襯墊,當藥筒內的壓力達到一定數值時,這些黃銅薄片即可從側壁上的通孔中飛出。這種原理至今仍然還在應用。除了側壁上刻有通孔外,藥筒的結構跟普通藥筒完全一樣,即在藥筒底部的中央安著底火,並且所用黃銅材料的規格也跟普通火炮一致。這也是博尼爵士本人十分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這樣一來,對於當時已有的彈藥生產設備就不需要再作大的變動。有人覺得,採用側向噴管比較安全,理由是它的黃銅片不會向後方飛出,而如果使用中央噴管,則塑料隔板的破片則肯定會從後方飛出。這種想法似乎頗有道理,但實際上則顯然是荒謬的。因為塑料片的飛行距離很近,而衝擊波的作用距離甚遠,一個人在還沒有接近到能被塑料碎片傷害的距離以前,它可能早就已經受到了衝擊波的嚴重傷害。事實上,對這種火炮來說,真正嚴重的問題是在其噴管側壁上所發生的磨損與燒蝕。由於迫使高速流動的熾熱氣流急劇改變方向異常困難,從而必然會對噴管內壁產生嚴重的磨損與燒蝕。雖然博尼火炮可以通過旋下並更換身管的辦法部分地克服這一缺點,但這畢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博尼炮上,藥室內的峰值壓力最高只有1.5t,這自然是一個很低的數值,因此,它的初速僅為555 ft/s(169.2m/s),彈道自然也十分彎曲。從能否成功地跟坦克進行作戰這個角度講,博尼火炮的射程估計會受到非議,要求的射程是300 yd(274.2m),而它可能剛剛能達到這個要求,由於彈丸飛完這段距離起碼需要2.5s時間,所以要想命中一輛運動中的坦克,就要求射手必需對距離和方向提前量作出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