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說著,陳獨秀找出一份手稿,上面寫到:“陳獨秀,字仲甫,亦號實庵,安徽懷寧人。
回延安的三個條件(2)
中國有無托派我不知道,我不是托派。
”陳獨秀曾請包惠僧將聲明交《中央日報》總編輯程蒼波,他答應幫忙,但沒有刊登。
武漢抗日演講(1)
1937年10月2日初的一天,華中大學學生會的許俊千和同學焦傳統找到陳獨秀住的四合院,穿著旗袍的潘蘭珍開了門,問:“找誰?”
許俊千說:“要見陳獨秀先生。
說著,將同學會的邀請信遞了上去。
潘蘭珍看了說:“呵,你們是大學生。
說著,請客人到天井旁邊一簡陋的書房等候。
一會兒,陳獨秀來了。
許俊千和焦傳統起來向陳獨秀鞠躬。
陳獨秀笑嘻嘻的,伸手讓坐。
陳獨秀頭髮灰白,背有點駝,一口安慶地方話。
聲音也不大洪亮,但態度謙和。
許俊千道出了來意後,陳獨秀低頭沉思了一下,點頭答應了。
因為離學校只有幾百米,約定了演講的日期後,客人告辭出門。
10月6日早晨,許俊千和焦傳統到了陳獨秀家,陳獨秀穿了新的綠色長袍、布鞋。
潘蘭珍整理了一下陳獨秀的衣領,對許俊千兩人說:“同學們慢走。
怕其他人圍觀,許俊千和焦傳統帶陳獨秀走女生宿舍後側進了武昌華中大學大禮堂。
這天,武漢文化界也想邀請陳獨秀去演講,陳獨秀因和華中大學事先約好,推辭了。
陳獨秀上了講台,掌聲不絕。
窗前門後,都擠滿了人。
陳獨秀說了一聲“大家好”,開始了《抗日戰爭之意義》的演講:“全國要求的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了。
為什麼要抗戰?一般的說法,是因為日本欺壓我們太厲害。
這話固然不錯,可是,未免過於膚淺了,一般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應該明了更深的一點的意義,抗戰不是基於一時的感情,而有深長的歷史意義。
陳獨秀的講話,不斷的引起熱烈的掌聲。
結束時,許俊千等人請陳獨秀走後門回家。
在校園,陳獨秀精神很好,留連忘返。
到了家,潘蘭珍請許俊千等進去坐,許俊千見陳獨秀的書桌上有紙筆,想請陳獨秀題字,但又不好開口。
出門時,還是忍不住說了。
陳獨秀滿口答應,說:“你去弄點宣紙來。
許、焦二人在外面買了兩張宣紙,並在小紙上寫了“敬求大筆,賜乎俊千”字樣。
陳獨秀囑他過兩天來取。
焦傳統也留下了名字。
陳獨秀給許俊千題了“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
給焦傳統題了四字橫聯。
他們來拿書法作品時,陳獨秀談到,中國的歷史書太少,只有夏曾佑編的《中國史》上下冊可讀。
畢竟坐牢久虧,從華中大學演講回來,陳獨秀就病倒了。
雙十節前一日,淅淅瀝瀝下起雨來,雨水順著屋檐往下淋,天空灰暗一片。
這時一位陌生的年輕人撐著雨傘敲門,見潘蘭珍開門,忙拿出名片說:“我是《抗戰》周刊記者,想採訪陳先生。
躺在床上的陳獨秀見記者上門,忙穿衣起床。
記者說:“明天是國慶節,所以今天冒雨來了,想不到先生病了。
陳獨秀笑著說:“不妨,不妨,難得雨中來客。
問了一些集中現金、徵集壯丁問題後,記者問:“聽說陳先生要辦一個刊物,確否?”陳獨秀說:“沒有這個意思,現在各派雜誌都肯登我的文章,我何必自己辦刊物呢?”“報紙上說,陳先生今後要去做文化運動,不做政治運動了,是不是呢?”“我的個性不大適宜做官,但政治運動則每個人都應該參加的。
“明天是國慶日了,陳先生準備發表一點東西嗎?”陳獨秀說:“武漢日報約我寫一篇國慶論文。
打算只寫幾百千把字就夠了,這個時候,沒有人願意看長文章。
記者看了一下表,已是下午6點鐘,起身告辭,說:“我還要過江。
10月15日,陳獨秀恢復了一點精力,到漢口青年會講演《我們要得到怎樣的勝利及怎樣得勝利》。
在這次演講中,他提出不能盲目反對唯武器論。
《掃蕩報》刊登了陳獨秀在華中的講演稿後,有關方面下了禁令“暫緩登載”。
陳獨秀演講熱情不減,他打算請亞東圖書館出版《我對於抗戰的意見》小冊子。
在漢口青年會講演後,羅漢偕董必武來見陳獨秀。
談到“三個條件”,董必武說:“我勸你還是以國家民族為重,拋棄固執和偏見,寫一書面檢討,回黨工作。
”陳獨秀說:“回黨固我所願,唯書面檢討,礙難從命。
董必武見陳獨秀任性,不好再勸。
事後,陳獨秀寫了關於抗戰的七條綱領交給羅漢,請他去南京。
羅漢去南京又找了博古和葉劍英。
博古說,陳獨秀的抗戰七條綱領和中央路線並無大的分歧,但根據中央電報,陳獨秀還要有一個書面檢查。
回延安的三個條件(2)
中國有無托派我不知道,我不是托派。
”陳獨秀曾請包惠僧將聲明交《中央日報》總編輯程蒼波,他答應幫忙,但沒有刊登。
武漢抗日演講(1)
1937年10月2日初的一天,華中大學學生會的許俊千和同學焦傳統找到陳獨秀住的四合院,穿著旗袍的潘蘭珍開了門,問:“找誰?”
許俊千說:“要見陳獨秀先生。
說著,將同學會的邀請信遞了上去。
潘蘭珍看了說:“呵,你們是大學生。
說著,請客人到天井旁邊一簡陋的書房等候。
一會兒,陳獨秀來了。
許俊千和焦傳統起來向陳獨秀鞠躬。
陳獨秀笑嘻嘻的,伸手讓坐。
陳獨秀頭髮灰白,背有點駝,一口安慶地方話。
聲音也不大洪亮,但態度謙和。
許俊千道出了來意後,陳獨秀低頭沉思了一下,點頭答應了。
因為離學校只有幾百米,約定了演講的日期後,客人告辭出門。
10月6日早晨,許俊千和焦傳統到了陳獨秀家,陳獨秀穿了新的綠色長袍、布鞋。
潘蘭珍整理了一下陳獨秀的衣領,對許俊千兩人說:“同學們慢走。
怕其他人圍觀,許俊千和焦傳統帶陳獨秀走女生宿舍後側進了武昌華中大學大禮堂。
這天,武漢文化界也想邀請陳獨秀去演講,陳獨秀因和華中大學事先約好,推辭了。
陳獨秀上了講台,掌聲不絕。
窗前門後,都擠滿了人。
陳獨秀說了一聲“大家好”,開始了《抗日戰爭之意義》的演講:“全國要求的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了。
為什麼要抗戰?一般的說法,是因為日本欺壓我們太厲害。
這話固然不錯,可是,未免過於膚淺了,一般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應該明了更深的一點的意義,抗戰不是基於一時的感情,而有深長的歷史意義。
陳獨秀的講話,不斷的引起熱烈的掌聲。
結束時,許俊千等人請陳獨秀走後門回家。
在校園,陳獨秀精神很好,留連忘返。
到了家,潘蘭珍請許俊千等進去坐,許俊千見陳獨秀的書桌上有紙筆,想請陳獨秀題字,但又不好開口。
出門時,還是忍不住說了。
陳獨秀滿口答應,說:“你去弄點宣紙來。
許、焦二人在外面買了兩張宣紙,並在小紙上寫了“敬求大筆,賜乎俊千”字樣。
陳獨秀囑他過兩天來取。
焦傳統也留下了名字。
陳獨秀給許俊千題了“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
給焦傳統題了四字橫聯。
他們來拿書法作品時,陳獨秀談到,中國的歷史書太少,只有夏曾佑編的《中國史》上下冊可讀。
畢竟坐牢久虧,從華中大學演講回來,陳獨秀就病倒了。
雙十節前一日,淅淅瀝瀝下起雨來,雨水順著屋檐往下淋,天空灰暗一片。
這時一位陌生的年輕人撐著雨傘敲門,見潘蘭珍開門,忙拿出名片說:“我是《抗戰》周刊記者,想採訪陳先生。
躺在床上的陳獨秀見記者上門,忙穿衣起床。
記者說:“明天是國慶節,所以今天冒雨來了,想不到先生病了。
陳獨秀笑著說:“不妨,不妨,難得雨中來客。
問了一些集中現金、徵集壯丁問題後,記者問:“聽說陳先生要辦一個刊物,確否?”陳獨秀說:“沒有這個意思,現在各派雜誌都肯登我的文章,我何必自己辦刊物呢?”“報紙上說,陳先生今後要去做文化運動,不做政治運動了,是不是呢?”“我的個性不大適宜做官,但政治運動則每個人都應該參加的。
“明天是國慶日了,陳先生準備發表一點東西嗎?”陳獨秀說:“武漢日報約我寫一篇國慶論文。
打算只寫幾百千把字就夠了,這個時候,沒有人願意看長文章。
記者看了一下表,已是下午6點鐘,起身告辭,說:“我還要過江。
10月15日,陳獨秀恢復了一點精力,到漢口青年會講演《我們要得到怎樣的勝利及怎樣得勝利》。
在這次演講中,他提出不能盲目反對唯武器論。
《掃蕩報》刊登了陳獨秀在華中的講演稿後,有關方面下了禁令“暫緩登載”。
陳獨秀演講熱情不減,他打算請亞東圖書館出版《我對於抗戰的意見》小冊子。
在漢口青年會講演後,羅漢偕董必武來見陳獨秀。
談到“三個條件”,董必武說:“我勸你還是以國家民族為重,拋棄固執和偏見,寫一書面檢討,回黨工作。
”陳獨秀說:“回黨固我所願,唯書面檢討,礙難從命。
董必武見陳獨秀任性,不好再勸。
事後,陳獨秀寫了關於抗戰的七條綱領交給羅漢,請他去南京。
羅漢去南京又找了博古和葉劍英。
博古說,陳獨秀的抗戰七條綱領和中央路線並無大的分歧,但根據中央電報,陳獨秀還要有一個書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