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樂者,南朝舊樂也,……隋平陳,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遭梁陳亡亂,所存蓋鮮,隋室已來,日益淪缺,武太后之時,猶有六十三曲。今其辭存者有……《明君》……《長史》……等三十二曲。

  《長史》本名《長史變》,《宋書·樂志》以之隸於徒歌,《爾雅》所謂徒歌曰謠是也。《宋書·樂志》述《長史變》云:

  《長史變》者,司徒長史王臨敗所制。……凡此諸曲,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魏世三調哥詞之類是也。

  又謂"六變諸曲,皆因事制哥"。則《長史變》者,亦六變諸曲之一也。《樂府詩集》卷四十四《吳聲歌曲》序引《古今樂錄》曰:

  吳聲歌舊器有箎、箜篌、琵琶,今有笙、笛;其曲有《命嘯》、《吳聲》、《游曲》、《半折》、《六變》、《八解》。《命嘯》十解,存者有《烏噪林》、《浮雲》、《驅雁歸》、《湖馬》、《讓皆》,余不傳。吳聲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鳳將雛》,四曰《上聲》,五曰《歡聞》,六曰《歡聞變》,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護》,十曰《團扇郎》,並梁所用曲。……《游曲》六曲,《子夜四時歌》、《警歌》,並十曲,中間游曲也。《半折》、《六變》、《八解》,漢世已來有之。《八解》者……今不傳。又有《七日夜》、《女歌》、《長史變》、《黃鵠》、《碧玉》、《桃葉》、《長樂》、《佳歡好》、《懊惱》諸曲,亦皆吳聲歌曲也。

  是漢世已來,南朝舊樂,自有所謂變歌,及以變名之《子夜》、《歡聞》、《長史》諸曲,合之《明君》,舉屬於清樂也。《樂府詩集》卷四十五《子夜變歌》序引《古今樂錄》曰:

  《子夜變歌》,前作持子送,後作歡娛我送。《子夜警歌》無送聲,仍作變,故呼為變頭,謂六變之首也。

  由此可以推知變歌前後,俱有送聲,惟今存於《樂府詩集》中之《子夜變》、《歡聞變》,以及《長史變》,不過為五言古詩四句。辭存聲亡,所謂送聲者,已無由窺其梗概矣。《明君》本中朝舊曲,唐為吳聲。《樂府詩集》卷二十九《王明君》序引各家樂書,論此甚悉,今撮錄如次:

  《古今樂錄》曰:晉宋以來《明君》只以弦隸少許,為上舞而已。梁天監中斯宣達為樂府令,與諸樂工以清商兩相間弦為《明君》上舞,傳之至今。王僧虔《技余》云:《明君》有間弦及契注聲,又有送聲。謝希逸《琴論》曰:平調《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清調《明君》十三拍,間弦《明君》九拍,蜀調《明君》十二拍,吳調《明君》十四拍,杜瓊《明君》二十一拍,凡有七曲。

  《琴集》曰:胡笳《明君》四弄,有上舞,下舞,上間弦,下間弦。《明君》三百餘弄,其善者四焉。又胡笳《明君別》五弄,《辭漢》、《跨鞍》、《望鄉》、《奔雲》、《入林》是也。

  是《明君》亦有送聲。至於間弦及契注聲,則不知應作何解。《舊唐書·音樂志》又謂:

  舊樂章多或數百言。武太后時,《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傳二十六言,就之訛失,與吳音轉遠。"

  《樂府詩集》卷二十九所收晉樂《王明君》一曲,猶存三十句,百五十言。凡此皆可以見南朝清商樂中,本有變名之一種。其組織亦相當繁複,所謂前後送聲,或即後世之楔子與尾聲,而《明君》之屬,多至數百言,三百弄,則其規模之宏偉,亦似非普通樂歌所能仿佛者也。

  唐代變文宜亦可以被諸弦管,是以唐末吉師老有《看蜀女轉昭君變》一詩,①變文之音樂成分,由此似可推知。而其祖禰,或者即出於清商舊樂中變歌之一類也。

  第94節:六 俗講文學之演變

  六 俗講文學之演變

  北平圖書館藏雲字二十四號《八相變文》卷未有云:

  況說如來八相,三秋未盡根原,略以標名,開題示目。今具日光西下,坐久迎時。盈場皆是英奇仁,闔郡皆懷雲雅操,眾中俊哲,藝曉千端,忽滯淹藏,後無一出。伏望府主允從,則是光揚佛日。恩矣!恩矣!

  此為說唱以後之收場白。紅日西下聽眾將散之際,講師乃向施主以及聽眾致辭,冀其能聽崇金言,光揚佛法。陸放翁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其情景與《八相變文》後收場白所云,似乎並無二致也。

  現存諸俗講文學作品多寫於五代,地點則自西川①以至於敦煌;可見俗講至唐末猶甚盛行,並由京城普及於各地也。

  宋朝說話人分小說、說經及說參請、講史書、合生商謎四科,為後來小說張本,至於說話人來源,則史無明文。今從敦煌所出諸俗講文學作品觀之,宋代說話人宜可溯源於此。紀伍子胥故事,《漢將王陵變》,《季布罵陣詞文》,《昭君變》,以及《張淮深變文》之類,即宋代說話人中講史書一科之先聲,而說經說參請,又為唐代諸講經文之支與流裔。彈詞寶卷,則俗講文學之直系子孫也。

  趙令疇《商調蝶戀花》於序末用"奉勞歌伴,先聽格調,後聽蕪詞"三句引起以下一首之《蝶戀花》詞,以後引傳之末,俱用"奉勞歌伴,再和前聲"二句,然後繼之以《蝶戀花》詞一首。《清平山堂話本》中《刎頸鴛鴦會》一篇,正用此體。唐代變文如《降魔變》等說白將終,每用"當爾之時若為陳說"引起以下韻語。《商調蝶戀花》與《刎頸鴛鴦會》中之"奉勞歌伴,再和前聲",與唐人之"當爾之時若為陳說"功用神味相同,韻散相兼,亦復一致。話本中之入話似即出於俗講文學中之押座文及緣起,而稍稍予以整齊簡單。故由《商調蝶戀花》演至話本式之《刎頸鴛鴦會》,其線索雖難確知,而二者約略受有唐代俗講文學作品之影響,則可以斷言也。




章節目錄